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闻周刊:"中国制造"正在变成"中国销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 11:26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0日讯(杜笑宇) 《新闻周刊》星期四发表文章说,随着中国消费支出增加和市场容量扩大,中国正在由传统的“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销售”。以往中国出口产品行销世界的景象可能会转变为中国产品在内地销售,甚至可能出现美国出口产品在中国行销的情况。文章中说,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美国消费者都捂紧了钱包,尽管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是悲观气氛仍然没有完全消退。不过,美国制造商和公司高管们已经从中国看到了希望。

  美国商会主席Brenda Lei Foster在上海表示:“与去年底相比,目前乐观看好的气氛明显增多了。”美国商会对370名会员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多达90%的受调查企业对未来5年发展前景看法乐观,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出口商品行销美国的情形正在发生逆转,许多公司都在积极考虑拓展中国销售市场。

  对中国金融中心上海的简单一瞥就能发现这种变化。2000年当渣打银行( Standard Chartered Bank)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第一次来到上海时,他发现居住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要远远比本地人富有阔绰。不过,仅仅8年之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他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现在上海本地人更富有,相比之下外国人变得贫穷了。”他说,过去8年里他看到上海市最大的变化是街上的保时捷越来越多了。

  中国经济网查询到的数据显示,在1993-2008年的15年时间里上海市年均GDP增长率高达12%。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夕,上海经济依然保持扩张。出口下滑并没有给上海经济发展造成太大冲击,因为本地消费市场扩大抵消了出口减少的影响。

  新天地商业街的繁荣最能展现上海市场的消费实力,这条不长的街道上聚集了许多珠宝店、西餐馆和专卖店。劳斯莱斯展销厅就位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许多曾经将中国定位为出口中转基地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国内市场,原本计划销售到海外的商品转销到内地。随着收入增加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令人吃惊。美国玩具零售商Toys"R" Us已经在中国开了15家经销店,电器零售商Best Buy也在计划在上海开设几家分店。以前,许多跨国公司来到中国看中的是这里廉价的劳动力,现在他们则开始对中国的消费能力刮目相看。 (责任编辑:苗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