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居巢崛起步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 10:32  商务部网站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居巢崛起步伐

  杨庆海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我区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近期,我们就如何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进行了专题调研,力求做到超前谋划,抢得先机,为加速我区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

  一、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并存,机遇挑战同在

  优势:

  一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优质的农业资源:传统的鱼米之乡,国家商品粮油棉生产基地。盛产粮、油、棉、麻蔬菜及水果等300多种农副产品,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基地县之一。宝贵的岸线资源:水面560平方公里,水产品年产量3万多吨,巢湖银鱼、白米虾和大闸蟹被誉为“巢湖三珍”,畅销海内外。是安徽省江北区域长江岸线资源比较优势突出的城市之一。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石灰石矿藏达30多亿吨。

  二是区位条件比较优越。我区位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沿江经济带中部、“合芜宁”金三角中心,是皖江开发开放的中心地带。西宁铁路、淮南铁路、合宁、合巢芜高速公路,合芜、巢宁公路穿境而过。南京、合肥、芜湖3个航空港及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构成了我区通往国内外的快速通道。巢湖港是安徽省八大内河港口之一,水路运输经裕溪河航道通江达海。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我区资源相对丰富,商务成本低30%-40%。而与中西部地区其他省区相比,我区区位、交通、市场又具有相对优势。我区有理由成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制造业转移的最为有利的承接区之一。

  三是产业基础较好。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2.8亿元,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和26.2%,规模以上工业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21.4%提高到23.9%,工业化率由46.2%上升到47.3%。水泥、渔网、钢构、锚链、鞋业五大产业集群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近60亿元,利税近5亿元。其中,槐林渔网已成为全省第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完成了区民营经济园、富煌工业园2个省级园区以及11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具备了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

  四是区域合作共赢已成大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合作大潮已经成为各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之路。我区处于“南京都市圈”及“合肥经济圈”,充分发挥职自身优势,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明的举措,统筹区域合作,服务区域联动发展是我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劣势:

  (1)从我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劣势十分明显。主要是: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水平偏低。2008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人均900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9.9:47.3:32.8。我区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比重明显偏低,为工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比较薄弱,这一现状使我区在融入合肥经济圈、产业转移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我区境内铁路较短,过江通道较少,公铁水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形成。陆路方面,公路路网密度低、等级不高;水路方面,岸线资源开发滞后,大量优质岸线闲置,港口等级低,吞吐量小。经济外向度不高。2008年,我区引进外资303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6800万美元,全区拥有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的企业仅33家,外贸出口以渔网、鞋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外向型经济发展严重不足。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巢湖是国家重点“三江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区域之一。2004年巢湖水质曾达到全湖劣V级,呈富营养化状况,蓝藻频发。巢湖支流水质状况较差,部分河段污染严重。2007年我市被实行流域限批,我区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压力很大。

  (2)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发展态势来看,我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严峻挑战。第一,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效应增强。长三角发达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之所以在资源、环境压力和要素供给成本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大规模地向内地省区转移,是因为在产业综合配套的集群效应之下,获得了比单个企业转移到中西部省区更大的比较效益。这种产业集聚的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一个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捷,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发达地区对产业转移项目进行拦截。对于转出地政府来说,产业大规模转移后,如果没有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来补充的话,很可能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同时新兴替代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实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不仅会造成转出地短时间内的“产业空洞化”现象,而且也会造成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地区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矛盾,因此长三角地区对推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还存在一定顾虑。正因如此,发达地区一方面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寻找新的高附加值产业;另一方面,出于“一盘棋”考虑,大力提倡市区向郊区转移,优先向同省欠发达地区转移。第三,周边市县对产业转移项目争夺日趋激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涉及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巢湖市与马鞍山、芜湖、铜陵、滁州、宣城等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某些方面还与他们有较大差距,而我区在与市内周边县区在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上也存在竞争,对产业转移项目的争夺是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严峻挑战。和县、无为频临长江,承接马芜铜的辐射较我区更加便捷,庐江明确提出打造工贸强县,围绕合肥市场,优先发展绿色农业,成为合肥主要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而我区至今定位仍不十分明确。

  二、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加快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除了商务成本和产业配套两个硬条件外,承接地的思想观念是影响产业转移去向和承接产业转移条件的最重要的软环境。一要大力解放思想。我区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坚决破除传统的小农意识、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传统的地区工作方式,坚决防止从历史发展的不足上找理由解脱自己、从区位的相对劣势上找理由解脱自己,从加快赶超的难度上找理由解脱自己,树立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发扬创新破难精神,努力为融入长三角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二要积极转变观念。继续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继续通过组织到苏浙沪考察和选派部分干部挂职等方式,学习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市场经济观念。同时深入开展“跳出居巢看居巢”活动,学习苏浙沪、看周边,找差距、比不足,进一步更新观念。另一方面,邀请邀请长三角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来我区传授发展的观念和经验,开拓我们发展的思路。

  二要加强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高水平编制我区承载产业转移规划。

  这一轮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资源问题是导致梯度转移的直接原因,沿海发达城市是产业与资本梯度转移的重要发源地,优势企业资产重组是梯度转移的主要方式,密集型产业的水平分工是梯度转移的主要内容,带状是梯度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具体到长三角每个产业如何转移,如何承接,还要认真研究,要分析我们有什么,希望承接什么。近期承接什么,远期承接什么。按照错位发展原则,现在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们要积极承接其生产环节、加工制造业;按照补缺原则,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发挥优势原则,我们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港口物流等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各地承接产业转移要明确主攻方向,错位竞争,差别化发展。

  为更好、更快地实现对接,我区要迅速组织力量,高水平高起点编制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规划,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既以现有开发区为主,又要在沿江、沿交通干线、沿大桥、沿港口等,规划一些新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既要明确主导产业,选准承接重点,又要拓宽视野,在主要承接工业的同时,积极承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转移;既要梯度承接,又要跨越式承接,提高承接产业档次;既要主动承接,又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嵌入式承接环境和平台,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功能。

  三要打破行政区划,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必须纳入区域经济合作范畴,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一是与周边竞争城市合作。充分利用“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平台,加强区域内合作协调,打破区域内恶性竞争对承接产业的障碍,建立招商引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联合出台招商引资政策,研究区域产值、税收分成、环保调剂补偿政策,统一规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区域内恶性竞争,发挥区位整体优势,错位发展、抱团发展。二是加强与转出地合作。长三角地区占有联结更广大的国际市场的独特优势,加工制造环节向内地转移了,其品牌、研发、后期营销服务等高增值环节一般仍留在本地,转出地与承接地之间仍然存在十分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我区应通过南京都市圈、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协调会等区域协作机构,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沟通,积极寻求与有关城市之间建立高层交流机制,建立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互动机制、扶持机制、发展机制,加快相互开放步伐,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协调管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减少各种壁垒的阻碍,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大对转移产业的双向扶持力度,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格局,推动泛长三角地区共同发展。

  四要发展园区经济,培育支柱产业。要把园区建设同主导支柱产业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园区的产业积聚功能,发挥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作用。一是抓好产业聚集地公共要素建设。抓好园区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围绕产业集群区域化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力培训,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搞好公共信息服务。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我区要吸引长三角产业转移,仅仅靠园区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园区中建立自己的主导产业集群和主导基地,形成区域经济的集群化效应。我区目前已形成五大支柱产业,有一批销售超千万元甚至超亿元的骨干企业,要把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突破口,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将同类别的企业,或者同行业相互关联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园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主动为转移企业营造产业配套环境,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成规模向园区转移。三是创新合作方式,建立高效服务平台。可以吸引沿海开发区到我区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实行税收和利润分成。也可以将我区工业园区委托沿海开发区进行经营管理。

  五要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配套服务。产业转移是产业要素分散和积聚的过程。运输能力和配套能力是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就必须满足转移企业在价值链上下游的配套和延伸方面的需要。一是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要借助市委、市政府建设大交通的机遇,认真做好城乡基础交通工作。公路方面,要提高境内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建成市域范围内次骨架网络,依托马鞍山长江大桥,加快北沿江高速、巢马高速建设,构建沿江地区高等级路网,逐步形成县市快通、镇镇直通,服务港口的公路网络;水路方面,提升内河干线航道等级,构建内河航道网。合理规划利用岸线资源,加快巢湖新港建设,推进江北大港项目,发挥巢湖“通江达海”的优势。二是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越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越强。我区需要科学规划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构建信息服务、商贸流通、中介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等六个支撑产业外在体系,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各项生产性服务功能,形成产、供、销相衔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经济生态链,全面提高我区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六要避免恶性竞争,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分重点、分区域、分步骤进行。政府除了在宏观上进行必要的调控外,还要加强与市内各经济板块、其他各县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避免盲目引进、无序竞争,从而造成我区低层次的产业同构,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合理规划承接。我区现有的工业园区,应该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产业配套能力为标准,引入与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强的企业,提高产业的配套与服务能力,延伸与扩展产业链,坚持按产业链集聚企业,按产业链选择企业的招商原则,对传统产业和优势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的应列为优先项目、作为优先引进对象。二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引进客商谋发展时,要注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建立有业绩支持、无业绩退出的机制,防止资源“圈”而不动,影响资源的及时开发利用。目前全国各地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短缺,我区既要盘活土地存量,又要注重企业的合理用地。在保证企业直接生产用地的同时,防止圈地过多、大量闲置的现象发生。按照国家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继续把环境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坚持招商理念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选择性,严格审查筛选能耗高、问题多、污染重的项目,绝不能在招商引资中降低环境保护门槛,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七要突出产业招商,优化内部环境。招商引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有效途径和重要动力。目前,皖江承接产业转移9城市,包括市内其他4县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和产业积累,都在主动承接,抓招商、抢发展。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创新引资理念,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产业招商。产业转移的最直接体现是具体项目,因而项目的策划、推出及至成功对接是实现承接的关键环节。在方向上,我区要充分发挥五大支柱产业积聚作用,充分依托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大企业、知名企业,做长产业链,做强产业群;在途径上,要有针对性开发、包装一批对战略投资者有吸引力的大项目,培养一批有技能、懂专业的招商团队,围绕主攻地区,主攻产业、主攻企业,采取驻点招商、专业招商,完善和发展以商招商、领导效应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层次和水平。二是优化内部环境。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有关政策,争创政策的比较优势,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效能建设,落实长效机制。(作者系中共居巢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