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大的利好是两岸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 00:04  中华工商时报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用这两句话来形容福建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笔者认为还算贴切。

  改革开放初期,大陆沿海只开放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现在看来,当时中央对4个特区,各有具体的期望:深圳针对香港、珠海针对澳门、汕头针对南洋华侨,而厦门当然就是针对一水之隔的台湾。问题是,当大陆大门打开,台商蜂拥而入的时候,相关方面才发现,厦门的吸引力不如预想的那么大。台商先是登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广州、东莞等地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基地;然后又移师北上,在长江三角洲的大上海扎根,生活得有滋有味。地处两大三角洲中间的福建空有厦门这个特区,却不得不品尝两翼开花、中间不结果的尴尬。

  为什么?

  原因其实很简单,福建和厦门在两岸关系中最特殊的地方,是一水之隔的地利之便,是地缘优势。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台湾当局拒不开放三通,福建的地缘优势无法发挥;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对台商的吸引力,自然要比福建比厦门大得多。

  但是福建人总是不甘心,总想做点和大陆其他地方不一样的事情。1995年,福建出现了“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的提法;2003年,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2004年1月,时任福建省长的卢展工首次公开、完整地提出了海西区概念,提出要“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卢展工提出海西区概念的时候,台湾大选还有3个月就要进行,当时各方面的信息显示,连战赢得大选,将陈水扁赶出历史舞台,几乎没有悬念了。连战一当选,两岸关系势必将大幅度改善,三通指日可见,福建的地缘优势马上就发挥出来了。谁曾想,陈水扁凭借两颗子弹事件,竞选连任,两岸关系继续冷冻。

  这一等,又是4年。

  2008年,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获得突破性进展,不但福建,中央也积极起来了。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为海西区的建设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1)到2012年,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2)到2020年,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这样一来,不但厦门,实际上整个福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特区”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陆的股市有了海西概念股。两岸每有好消息传来,海西概念股就会扶摇直上。11月16日,两岸银行、证券、保险界翘首以盼的“两岸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正式签署,海西概念股又是一片飘红,台湾股市也一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岸关系是一年多来股市最大的利好。试想一下,如果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两岸关系还像李登辉、陈水扁时代那样紧张,大陆的股市会怎样?

  现在,两岸金融开放了,根据台湾媒体的说法,大陆的资金会以排山倒海之势进入台湾。两岸经贸大交流、大发展的时代来临了。

  希望这样的利好,永远持续下去。 (20G3)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