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悦英“未来几天奥巴马总统与胡锦涛主席的会谈,对哥本哈根会谈的最终协议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奥巴马立即停止空谈,亲自出席哥本哈根会议,让美国成为气候领袖,而不是绊脚石。”11月17日,国际NGO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发出如是呼吁。
此前一天的11月16日,在超过3万名网友的“弹指”间,一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奥巴马肖像图呼之欲出。——这个名为“万人网络剪纸聚力”的活动,是绿色和平为首次访华的奥巴马送上的“气候礼物”。绿色和平称,举办这一活动的初衷,是希望能借此呼吁奥巴马和美国“拿出气候领袖的姿态”,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承担责任,“引领各国对抗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
此番来华访问,奥巴马收到的“气候礼物”不一而足。11月12日,在北京郊外的农田里,国际扶贫NGO乐施会的11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冒着飞雪,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碗摆出由“OBAMA”五个字母组成的艺术造型,“发达国家领导人,包括奥巴马在内,必须明确作出个人承诺出席12月的哥本哈根峰会,并在减排和适应资金问题上采取积极行动,兑现公开承诺,帮助贫困人口对抗气候变化。”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员李宁表示。12月,乐施会从民间遴选出、旨在支持中国政府气候谈判立场的“I DO”大使也将飞赴哥本哈根,助力气候谈判进程。
绿色和平和乐施会的举动只是NGO呼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部分体现。随着哥本哈根气候谈判这一时间点的日益临近,NGO为峰会预热也达到高潮。
民间声音
11月17日,由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色和平、乐施会、行动援助等七家NGO牵头组成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小组”在京联合发布了《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以下简称《立场》)。《立场》由七家核心机构牵头起草,后由近40家民间参与讨论、修改并联合署名。
《立场》的协调方——自然之友调研部主管张伯驹对本报记者表示,此立场代表了中国民间机构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认识和立场,“《立场》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期间也会向国际社会做一发布,希望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民间对气候变化发出的声音”。张伯驹说。
据该项目协调人、自然之友调研部窦丽丽向本报记者介绍,《立场》内容共分两部分:一是国际谈判层面,二是国内政策建议。在国际谈判层面,《立场》认为,谈判应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尊重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公平为出发点,惠及贫困国家和弱势人群;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40%,其中绝大多数应当在其本土执行,并制定出本土减排和通过市场机制海外减排的明确比例。
在国内政策方面,《立场》认为,中国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积极采取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以及贫困人口的影响;《立场》特别提到,要鼓励并保障公众和民间组织参与应对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
影响几何
“我们的工作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难题也希望能与政府有更多有效的、长期的交流互动”,张伯驹说。
他对本报记者介绍,中国民间组织向国际社会表达公民立场曾有良好收效。2007年巴厘岛会议期间,中国民间组织就气候变化发布《2007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这是中国NGO第一次做此类尝试,当时在呼吁国际上政府方的谈判代表以气候权益为出发点、关注气候变化中的弱势人群、提供更多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之道等方面均有成效,也曾有国际NGO根据当时的《立场》完善了自己的诉求。
今年发布的这份《立场》在年初就着手起草,7月份面向社会公示了《立场》(草案)。在公示期间,多家地方民间组织和相关专家纷纷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公众反馈比2007年时热烈了许多”,张伯驹说,今年《立场》(草案)在征集意见期间,不仅是环保组织,甚至一些主要关注扶贫问题、妇女问题的NGO,都对《立场》(草案)倍加重视,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丰富了《立场》的广度和深度。
在《立场》的讨论过程中,NGO不再只是“啦啦队”,而是充当了“技术型选手”的角色。张伯驹说,很多反馈意见的针对性很强,比如,一些NGO开始从技术角度探讨如何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很具体的技术问题,也有人专门从生态系统等角度提出相关某一领域修改意见,而不是以往泛泛地提一些表面的、框架性的东西。“NGO变得更有热情,也更加专业了。”张伯驹评价道。
哥本哈根会议是中国公民向国际社会表达民间立场的一个窗口,凸显的是中国公众的价值立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公民的声音应该让世界听到”。这只是第一步,中国公民社会理性、客观的发言,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