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宇/整理
联想天价合资IBM PC
联想和IBM PC的纷繁往事,将日渐湮灭于未来新联想的战略前行中。
2004年12月8日,领先众多媒体一天时间,《第一财经日报》披露,交易金额或高达15亿美元,中国IT史上最大一笔合资案尘埃落定,联想天价合资IBM PC。M&A,历来是让商业记者兴奋的题目,之于《第一财经日报》,除了时间,布局海外亦是不可或缺的比较优势。《第一财经日报》海外记者在纽约独家采访新联想CEO史蒂芬·沃德,采访原IBM当地员工,关注美国财政部下属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合资审慎批准的过程,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现场报道给读者贡献了完整的事件构成。
2005年2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率先刊登独家报道《美国国防部已明确表示不会推翻联想并购IBM PC》。
本报报道导致欧元兑美元创历史新高
2004年11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刊发文章《中国仅持有美国国债1800亿美元》,报道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的话,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仅有18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报道称,中国外汇储备2003年底为4033亿美元,其中持有的美国国债为1580.89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39.2%。截至今年9月份,中国外汇储备创下了5145亿美元的新高,而174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占比为33.9%,下降了5.3个百分点。
由于这个数字大大低于此前人们的预期,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已在降低美国国债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该报道同时引发国际投资者抛售美元,欧元兑美元亦创下历史新高。来自中国媒体的新闻第一次重大影响国际金融市场。
亲历海啸
一场没有预期的灾难在2004年末席卷了南亚、东南亚数国。海啸、地震,受灾国死难人数超过15万……
第一时间,《第一财经日报》派出记者飞往科伦坡、雅加达。从2004年12月28日至2005年1月21日,我们的脉搏与数千公里之外的伤痛和坚持同步跃动。现场记者发回报道20余篇,图片数十幅。
有一句话,被我们记住:所有人的死亡都会令我缺失,因我包容于人类之中。《第一财经日报》在创刊一个多月后第一次与世界亲密牵手,怀着人道情怀,《第一财经日报》在灾难肆虐期间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呼唤温暖的爱心和捐助,和者甚众。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
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大幕随着新年徐徐拉开。
2005年1月上旬,《第一财经日报》在国内媒体中率先披露了中海油考虑收购优尼科这一重大新闻,若成功,这将是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
然而,此后的收购过程一波三折,《第一财经日报》随之深入与悲喜。6月,驻华盛顿记者发回报道,中海油出价200亿美元竞购优尼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经济和商业之外的种种复杂原因,8月2日,中海油决定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第一财经日报》第一时间刊发了这一惊人结果,并客观分析了收购失败背后的原因种种。
此后,中国公司开始频繁在国际市场展开并购,成为全球并购的主角之一。
法荷否决欧盟宪法
北京时间2005年5月30日凌晨5时,欧盟宪法在法国全民公决投票中未获通过。法国成为25个欧盟成员国中第一个否决欧盟宪法的国家。2005年6月1日,欧盟宪法再度在荷兰遭冷遇,62%的荷兰人在公投中说“不”。
CBN记者从巴黎发回报道,详尽分析和传递了事件及其背后的含义。
事件波澜迅速到达国际金融市场。6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披露,大量避险资金撤出欧洲,转投美国国债市场,推动美国国债大涨,全球外汇市场亦风云变幻。依赖于国际视野和专业嗅觉,这组报道为众多媒体转载,专业咨询机构亦将其收入投资决策参考资料。
连环爆炸袭伦敦
对《第一财经日报》而言,世界确如“地球村”。
2005年7月7日,伦敦相继发生7起爆炸。《第一财经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爆炸和警方追凶详情,视角亦覆盖至该事件对金融、旅游及普通民众民生的影响。
经多方挖掘,《第一财经日报》在现场找到了幸免于难的中国留学生,撰写了可读性强和充满人性关怀的报道《一封来自伦敦爆炸现场的信:“非常幸运,我今天醒晚了”》。此时,被灾难的寒意和报道的紧张湮没的我们,得到了读者温暖的鼓励和支持。
两周后,3辆地铁、1辆公交相继“爆炸”,伦敦恐慌又现,我们依旧在现场。
本报提前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
2005年12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2006危与机:美国悬念与中国速度》,明确指出2006年全球经济的最大悬念在美国。文章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年中,格林斯潘也至少3次警告美国的金融市场隐患,分别针对财政赤字扩大、对冲基金风险和房地产泡沫。
两年后最先在美国暴发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上述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因此破灭,至今仍未有明显转机。本报评论员提前两年预见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媒体中独树一帜。
在华盛顿感受中国“大国责任意识”
利益与威胁在国际政治中无所不在。但在过去的一年,中国独辟蹊径,以和谐外交纵横各国,凸显出大国的责任意识。
2006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是中国外交中的一件大事。4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华盛顿告诉读者《全美国都在等待胡锦涛到访》。3天后,记者又从现场发回报道,直击胡锦涛与布什会面。此前为胡锦涛访美作准备的吴仪副总理访美之行,本报也予以重点关注。本报华盛顿记者对吴仪在美的商务之旅进行了全程现场报道。
中国银行业频涉海外并购
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大型银行频繁的海外并购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繁荣的真实存在。当然,原因诚如本报《工行54.6亿美元控股非洲最大银行》一文中引用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的话“欧美的银行大多在愁眉苦脸”。
当年,《第一财经日报》发动强大的记者力量,紧密追踪报道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实情。
2007年1月4日,工商银行和印尼Halim银行的股东签署收购协议,完成了其首次跨国银行收购。10月末,工行董事会和非洲最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集团董事会达成协议,这是中国银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中行的收购目光则基本专注于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中行以9.6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100%已发行股本后,《中国银行:百年气质》一文表明中行正寻求并购机会,以拓展在英国的零售业务。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变得越来越“大”的中国银行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变“强”的准备?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准备来应对国外市场的风云变幻?
凯雷收购徐工绝对内幕
狼来了?一群吞噬民族企业的狼来了?或民族的、或反垄断的、或国家安全……种种潜伏的排斥外资并购情绪,在过去的一年里,迅速蔓延。
2006年6月8日,三一重工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在他的博客上质疑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收购徐工机械一案,由此掀起关于外资收购中国骨干工业企业的大争论。
10月18日、19日,《第一财经日报》独家报道该收购案的最新内幕,凯雷放弃控股徐工。
同样的争议也发生在洛阳轴承重组与收购案中。7月12日、7月14日CBN记者经过深入调查,详细解剖了该重组收购案中的多方博弈与较量。本报的系列独家报道,则使读者清晰看到,国家对于利用外资的对外开放方针未变,但对于垄断、国家安全则予以了更高的关注。
本报评论提醒:警惕人民币成美元牺牲品
2007年7月30日,当次贷危机初露苗头之时,《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我们将见证一个动荡的金融时代——警惕人民币成美元牺牲品》,指出“吹了30多年的超级美元大泡沫”破裂已经进入倒计时,中国应未雨绸缪,以最大决心和最快速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而刺激国内需求,尽可能降低这场大动荡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普京选定俄罗斯总统接班人
2007年12月10日,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选定了自己的接班人选——时任第一副总理的梅德维杰夫。《第一财经日报》驻莫斯科记者第一时间将该消息发回国内。
本报记者除了在报道中详细描述了梅德维杰夫被普京选定为总统接班人的过程,而且对梅德维杰夫此前的经历及其与普京之间的密切关系均作了细致的介绍。
同时,记者通过采访俄罗斯的政策分析家,将梅德维杰夫在接任俄罗斯总统后的仍将维持既往的“普京路线”明确点出:“普京的就是他的,普京的政策当然也就是他的政策”。
本报独家专访美国财长保尔森
2007年12月11日,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的保尔森再度率领“美国豪华访华团”抵达北京。在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共同主持于第二天开始的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前夕,保尔森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在采访中,保尔森提前透露了此次中美两国之间经济战略对话可能涉及的话题,并对大家关心的人民币汇率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通过本报一一作了详尽的解答。
一年多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进行到第五次后,与进行了6次的中美战略对话合而为一,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的名称延续。
“巴厘岛路线图”艰难出台
2007年12月3日至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设定了议程。
全球气候变化是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的沉重话题,《第一财经日报》秉持一贯对环保的关注,对此次巴厘岛会议进行了全方位跟踪报道,并通过详细介绍中国专家在会议中的提议,鲜明地表达中国对这一话题的态度及立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谈判应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公平原则。
次贷阴影笼罩全球
一场看似遥远的危机却越来越显得就在我们身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也从未变得如此不确定。我们也许不久就要感受到这场风暴所带来的后果,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这就是全球瞩目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在这场危机中,我们一直在现场!
2006年3月,《第一财经日报》发表《2007年美国经济最大威胁:楼市暴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相信2006年2月2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1月份新屋销售数据经季节性调整意外下滑5%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第一个下跌信号。
8月17日,本报刊发的《一位华人分析师的亲历:解读美国次贷“风暴”轨迹》一文把我们的视线直接带入了风暴的中心。位于美国欧文市Innovative Mortage公司的一个员工,在他的Myspace网页上直接接受房贷申请的故事让人瞠目。
此次次贷危机随后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三大经济体集体陷入衰落,至今仍未走出危机的泥淖。
全球协同救市
2008年10月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各国还是单独行动应对危机,由此变成了群体性救赎。
首先是各大中央银行宣布集体降息;随后欧元区15国领导人宣布共同行动计划应对金融危机;到最后是G20峰会共商大计。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及时准确报道各国的救市举措,还派记者前往G20会议现场,为读者发回最鲜活的资讯,将各国对金融危机的看法及可能采取的举措一一呈现。
一年后的今天,各国开始讨论的话题是,经济是否已经出现复苏的迹象,刺激政策是否应该退出?但是,在仅仅是个别数字出现反弹,而实体经济没有明显好转之前,刺激政策又哪敢轻言退出?
麦道夫“庞氏骗局”
从纳斯达克前主席到史上最大(500亿美元)“庞氏骗局”的嫌疑犯,伯纳德·麦道夫就这样在2008年摇身一变。
一个备受尊敬的华尔街神话般的人物,就这样几乎欺骗了所有的人,从全球知名的金融机构,到全球最富有的人们,再到全球最精明的对冲基金经理,都深深陷在麦道夫用自己的名望、公关网络和不可思议的回报率编织的网中,如果不是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话,这个长达20年的欺骗还可能持续下去。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详实细致的调查,真实还原了麦道夫的骗局,并从更深层次反思美国监管体制在此次危机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在金融市场如此发达、金融法规如此完善的美国,发生这么大规模的丑闻,简直让人不可想象。从这一点讲,麦道夫“庞氏骗局”是对美国监管机构的当头一棒。
雷曼兄弟倒塌
雷曼兄弟并不是第一家倒闭的投资银行,但却是整个次贷危机的转折点,从此之后,次贷危机成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
《第一财经日报》驻美国的记者深入现场调查采访,将雷曼兄弟破产的影响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
雷曼兄弟的破产令债券市场陷入一片混乱,投资者发现他们的利益被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政治家的行动毫无预见性。于是人们开始抛售他们原来信心满满的债券,市场流动性降至冰点;同样丧失流动性的还包括银行间市场。而这些正是本轮危机的重心所在。
危机的深化最终也令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美林被收购,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变成金融控股公司。雷曼这个名字,注定要被未来的金融教科书反复提起。
一年后,雷曼已不复存在,但它所遗留的各种债务、各种资产,至今仍远未消解,香港的雷曼迷你债目前尚无完整的解决方案。
三大经济体同陷衰退
一年前,人们还为金融危机没影响到实体经济而沾沾自喜。一年后,金融海啸已把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巨头掀翻在地。
在次贷危机拖垮了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诸多全球顶尖投行后,危机最终发展成为大萧条以来全球最大的一场金融危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已经宣布步入衰退。
《第一财经日报》投入所有海外记者的力量,通过现场报道、专家分析等形式,真实再现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几大经济体的经济衰退。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2009年三大发达经济体将持续衰退,要恢复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的增长水平至少需要3至5年的调整期。
奥巴马胜选
2008年11月6日,奥巴马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为当时正处于金融危机困扰下的美国人民带来希望。
面对次贷危机深入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以及由此带来的实体经济衰退,加上久拖不决的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奥巴马目前似乎还无法让美国公众确信,他能带领美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时刻”。
有意思的是,《第一财经日报》在美国全程追踪大选的两名记者——Kate 和Ming,最后都深深卷入了这场富有感染力的“运动”中——Ming至今还津津乐道他在大选的第一站艾奥瓦州,如何经过几番努力,最后成为奥巴马竞选的志愿者,参与了一系列琐碎的打动员电话、分发宣传单的活动,而Kate和她的丈夫,则因“政见”严重分歧,一度爆发了“家庭冷战”。
在奥巴马当选一周年后的今天,他即将踏上中国之旅,此时的美国还没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而奥巴马上台后流露出的贸易保护趋向正在影响着中美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终被商务部否决
2008年9月3日,汇源果汁在香港宣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将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第一财经日报》在第一时间报道此事,并将该收购可能面临的反垄断调查直接点明。该收购案发生时,适逢我国刚刚公布关于企业反垄断认定的相关法规,包括国务院公布的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的规定及商务部的“三定方案”等。
之后,本报记者紧跟商务部对该收购案的审查进程,包括初审未过及反垄断审查进入第二阶段等事件重要节点,都及时给予披露。
2009年3月18日,这一备受全球商业界关注的收购案最终被商务部否决。这是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被否决的案例。本报不仅从资本市场对事件最终结果的反应入手,更从法理层面冷静分析了该案被否的原因。
通用破产 底特律救赎
2008年10月8日,刚刚庆祝了百年诞辰的通用汽车宣布出售其位于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的总部,因此成为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的典型。
随后,通用汽车曝出和克莱斯勒谋求合并的消息,两者糟糕的经营业绩让高企的成本变得让人再也无法忍受,合并也许是降低成本的唯一道路。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亲赴底特律,将汽车之都在金融危机下充满寒意的现实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用汽车的命运在随后几个月跌宕起伏。最终,美国政府还是选择“袖手旁观”。通用汽车于2009年6月1日宣布破产重组。
中俄“石油换贷款”协议修成正果
2009年2月17日,中国与俄罗斯能源谈判代表达成共识,两国间的“石油换贷款”协议在持续三个半月的谈判后修成正果。《第一财经日报》在第一时间将这一结果报道刊发。
2008年10月28日,中俄双方签署《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中国将分别向Rosneft和Transneft提供150亿和100亿美元贷款,以换取在未来20年内从俄罗斯进口3亿吨原油的长期供油合同。在双方谈判持续的时期内,本报对事件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报道。
自此,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日趋紧密。10月14日,中俄敲定输华天然气价格公式,僵持三年多的中俄天然气谈判出现关键性突破。
圆明园铜兽首在法拍卖
2009年3月,法国拍卖行佳士得在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声中执意进行圆明园两件铜兽首的拍卖,引发全球关注。然而事情最终却以一个戏剧性的结尾收场——来自中国的民间收藏家蔡铭超以高价拍下兽首后拒不付款,拍卖以相当于流拍的结果宣告失败。
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第一财经日报》发动强大的记者力量,直接联系佳士得、蔡铭超等当事各方,寻求事件背后的真相。同时,从巴黎、香港等地发回现场报道,真实再现各地华人对此次拍卖的态度。
此次圆明园兽首拍卖并非第一次,相信也不是最后一次,但此次拍卖引发了中国人民对追讨遗失文物的极大热情,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这一事件所持的强硬态度。而强硬的背后,是国家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在支撑。
全球甲型H1N1流感大暴发
甲型H1N1流感于2009年4月首先暴发于墨西哥,并伴随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迅速在世界范围传播蔓延。疫情一度在气温转暖后的夏天减缓。
但进入秋季后,甲流疫情开始以聚集性暴发的方式侵袭全球各国。10月23日,美国宣布进入甲流全国紧急状态;截至10月31日,日本甲流感染人数突破100万;11月3日,韩国政府将甲流的警报级别由现行的橙色“警戒”上调至最高的红色“严重”级别。
中国的甲流疫情也在秋季来临时在部分城市出现集体性暴发状况,目前各地已经展开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第一财经日报》在关注全球疫情进展时,也对国内的流感发生情况及疫苗生产、接种等进展给予冷静、克制的关注和报道。
截至11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出现甲流疫情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99个,累计报告甲流确诊病例接近60万,死亡病例至少已达6071人(由于部分国家和地区并未实行病例报告制度,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甲流感染人数远超此数目)。
法航客机大西洋上空遭雷击失踪
2009年6月1日,一架载有228人的法航“空中客车”A330客机从巴西起飞后失踪,之后被证实失事坠毁。
客机上9名中国乘客,其中一名是华为员工,另有6位本钢集团公司的员工。《第一财经日报》另辟蹊径,将关注点聚集于遇难华为员工,将华为员工在海外市场拓展中的艰辛展现在世人面前,由此引发了舆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在此前多次飞机失事的个案中,华为人的身影时有出现。
至今,有关法航客机失事原因的调查结果仍未公布。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美陷贸易战
金融危机爆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早在奥巴马宣布其经济刺激计划时,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已经开始生长。奥巴马在其经济刺激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贸易保护主义阴影自此如影随形。
9月11日,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11月5日,美国商务部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
至此,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已发起共计10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起反倾销调查,1起特保调查。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救济史上都极为罕见。
从轮胎特保案开始,《第一财经日报》就对两国间的双反案件的进展给予密切关注和报道,并通过对涉及企业以及权威部门、专家的采访,表明我国对这类事件的坚定立场和态度。
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举措,我国商务部也采取了一系列针对美国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中美之间的贸易保护战在奥巴马访华前已经打响,奥巴马的到访将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带来怎样的转机?一切仍须拭目以待。
俄关闭最大商品市场
2009年6月,俄罗斯宣布关闭当地最大的商品市场——集装箱市场。
这个市场有15年的经营历史,总占地面积72公顷,拥有全市最大的仓库群;每天在这个市场上的流动人口就有100万之众,包括来自俄罗斯30个地区的“倒爷”;仅一天的市场商铺租金就共有约1000万美元……
早在《第一财经日报》创刊初期,本报已就中俄边境的灰色清关给予关注,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此次市场关闭,本报也第一时间将事件的发生及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报道,并对涉及的中国商人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报道。
市场关闭涉及上万家中国店铺及数万名中国商人,他们为此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市场的关闭并不突然。早在年初,俄罗斯相关机构在集装箱市场查获了涉及金额20亿美元的走私中国货后,俄法警就已关闭了该市场的一部分——“跳蚤市场”。
在集装箱市场被关闭后,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销售的“灰色清关”道路将被彻底关闭,中俄之间的商品贸易将由此进入白色清关(正规清关)时代。
奥巴马访华前夕本报独家专访美驻华大使
2009年11月5日,在奥巴马即将访问中国前夕,《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专访美驻华大使洪博培,提前揭秘奥巴马访华的重要日程及议题。洪博培认为,中美两国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本报亦为此进行诸多努力,试图更近距离地接触美国政界及学界的主流甚至核心,为读者提供更迅速、更准确的信息。
2009年7月底,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举行前,《第一财经日报》提前在美国举办圆桌论坛,采访了美国政界人士和学者,与他们就中美关系的前景和S&ED的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
半个多月后,本报再度于美国就奥巴马上任后的贸易政策效果举行圆桌会议,邀请数位颇具影响的国际贸易专家为奥巴马的贸易政策打分。通过上述圆桌会议,CBN迅速在美国主流政界和学界打开局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获得极大提升。
在独家专访美驻华大使之后,本报将针对奥巴马访华进行持续、深入的跟踪报道,为读者提供更鲜活、更独特的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