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如何延续人口红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6日 04:14  第一财经日报

  郭晋晖 曾临

  当标准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即将在中国逝去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又对延续人口红利、如何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进行了系统研究。

  11月10日,北京大雪之后的下午,蔡昉就此问题接受了CBN记者专访。

  制度改革是获得人口红利的前提

  CBN:有人说“未富先老”正在成为我们的一个噩梦。你如何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的问题?

  蔡昉:正在消失的人口红利可以看作中国的第一次人口红利。我一直强调,人口红利是人口结构转变的结果,但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和条件才可能获得。

  我们过去用人口抚养比作为人口红利的代理指标。实际上,人口抚养比从上世纪60年代中就开始下降。但由于当时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获得人口红利的制度环境。直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WTO,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外向型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人口红利才在中国经济增长、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

  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也就是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以后可能就不能直接从人口抚养比中获得好的人口结构了。但人口结构同时还发生一些其他变化,有机会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二次人口红利同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政策改革和制度调整,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制度调整、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调整、注重人力资本的培养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等。

  CBN: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对于人口政策的讨论也非常热烈,你认为已经执行了三十年的计划生育制度是否应该改革?

  蔡昉:计划生育政策其实已经在调整,现在很多地方实施的“双独”政策,有一些地区还在探讨“单独”政策,即结婚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也可以要两个孩子。类似这样的政策调整今后将会有很多。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从中长期考虑这一人口政策也会调整。但是什么时候调整、怎么调整,我也不知道,但肯定要等大家都弄明白了,才是最有把握的时候。

  从长期来看,放宽人口政策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但人口政策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人口突然波动对社会生产安排、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安排,都会造成很多不可预测的状况。

  劳动力成本肯定要提高

  CBN:你在四五年前提出了“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正在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这个论断一直遭受质疑,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大规模农民工失业之后。现在危机已经过去一年了,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你怎么看待当前的劳动力供给情况?

  蔡昉: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也只是受到短暂的出口减少的冲击、有过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的现象,但是调整很快、这些农民工很快就就业了。现在,“民工荒”的呼声大过农民工就业难的呼声。这也证明我们过去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估计是对的。

  CBN:面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你认为就业政策应该作出那些调整?

  蔡昉:过去的政策是着眼于就业扩大,在一段时间内,市场竞争,农民工工资很长时间没有很大提高。但我认为这并非是消极做法,恰恰是因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雇主在发展过程中愿意扩大劳动力雇用。那段时间工资虽然没有涨,但就业规模扩大,使中国的普通劳动者、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民家庭更多获得了打工收入。

  “刘易斯转折点”出现之后,劳动力成本肯定要提高,因为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最近这两年,农民工工资增长非常快,即使是在2008年,我们做过一些数据分析,发现农民工工资实际增长接近20%,也就意味着未来工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CBN: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过程是否能够依靠市场自我调节来完成,需不需要政府介入?

  蔡昉:当然需要。很多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在这个阶段,政府需要用劳动力市场规制、政府立法、建立三方(劳动方、出资方、政府)协商机制等,使劳动力市场更加规范。

  突破户籍制度的改革悖论

  CBN:完善劳动力市场方面,哪个领域是最难但又必须进行改革的?

  蔡昉:户籍制度。这次金融危机的启示就是,劳动力市场分割是造成农民工大量返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同一个时期,东莞有一大批人失去了工作,而距它不远的泉州却还存在“民工荒”,这说明劳动力市场匹配程度不够充分,即劳动力需求方是在沿海外向型经济区域,而劳动力供给是在内地、中西部,在农村。

  地理上的分割实际上是制度性分割,归根结底就是户籍制度。尽管人可以找到工作、住在城里,但是不可能拥有永久的居住预期。农民工一丢了工作就急着回去,而缺工的信息又很难传递到农村。

  我们过去考虑户籍制度就是给不给户口问题,有些地区尝试了户籍制度改革,但是改革不太成功,如果给了一纸户口,但没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没有均等待遇,也没有意义。

  户籍制度改革陷入了改革悖论:越是要提供均等的社会福利,越难以进行改革;但是如果不进行改革,城乡统筹就做不到,户籍制度最终也改不了。

  因此,应该沿着均等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思路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要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内容从户籍制度中拨离。虽然看上去是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但实际上撇开户籍,让城乡社会保障,包括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趋同起来。

  CBN:你的意思是,要把户籍制度架空,社会福利都均等化之后,人们就不会再在意是否有户口了。如果这样,政策方面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呢?

  蔡昉:对。政府的思路也是对的,建立新农保、把农民工也纳入社会保障等。下一步需要完善这些制度,扩大覆盖面,实现可携带性、可转移性。如果连省级统筹都做不到,在一个省内一换地方就得退保,就无法积累十五年。现在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不规定下限,只要加入就能享受,只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

  这是一种曲线改革的方式。如果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要不要发放那张户口纸上,改革悖论是打不破的。

  建立积累型养老保险制度

  CBN: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什么?你觉得当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进行哪些改革?

  蔡昉:人口红利是从人口抚养比的角度说的,在这个阶段有低人口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以及高储蓄率。但人口老龄化之后,就会变为消费多而积累少,储蓄率下降。

  我们发现,虽然人口老龄化之后储蓄率会下降,但如果有一个好的养老保险制度鼓励人们储蓄,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储蓄也能保证一定的高储蓄率。

  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93%都是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只做实了7%,这并不是理想的制度。

  我过去一直主张积累型养老保险制度,但最近有一些新的变化。世界银行提出建立“名义账户”,把养老金和国家的经济增长而非资本市场联系起来,从而规避资本市场短期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