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1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奥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6日 04:13  第一财经日报

  徐少春

  “一个未经市场风雨考验的企业,算不上真正意义成功的企业,只有经历风雨之后依旧保持不败的企业,才算得上真正成功的企业。”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曾如是判断。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连昔日傲视全球的华尔街都自顾不暇之际,我们认真品味他的这句名言,又另有一番滋味。

  实际上,无论对于那些触角遍及世界各地的跨国巨头而言,还是对于历经改革开放30年磨砺的中国企业来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厄运》中的一句话尤其贴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绝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此次危机中,中国诸多企业的表现,或许足以令西方同行刮目相看。西方世界习惯于将此归结为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巨额的外汇储备,并送给中国企业一个称号——“中国买家”,言外之意不难理解,就是中国企业经济实力不错、有钱,可以去世界各地“抄底”。我认为,他们只是看到了表象,而没有触及实质层面。

  那么,实质到底是什么呢?2006年12月,我提出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模式”这一命题。简单说就是,对于企业而言,既要有雄厚经济基础的“硬实力”,也要有体现我们管理实践及创新的“软实力”。中国企业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商业复兴的伟大梦想。

  不容忽视的是,在提出这一命题之后的2年多时间里,有很多关于这一命题的争论,有人反对,亦有人赞成。不过最近,我发现大家就此越来越有共识,认同度也越来越高了。这其实也与中国管理30年的嬗变相似:一开始,有些类似“百家争鸣”,但最终,还是要过渡到“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时代。只不过,这里的“独尊儒术”,是认识层面的统一,在实践层面,我们仍要坚持中西融合、古为今用的包容性与建设性。

  中国管理模式的30年

  回想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在那样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国企业的先行者们,其实充当了中国企业管理的布道者,他们开启了管理的启蒙时期。这一过程注定艰难而漫长,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即使在5年之后,张瑞敏仍是以包括“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的“管理十三条”,来开启海尔的正规化之路的。但管理创新,恰恰是海尔后来成为世界级家电制造商的重要保证之一。

  启蒙期之后,中国企业又从1985年开始经历了8年左右的制度创新时期。那时候,象征着“标准化管理”的外资巨头纷纷落户中国,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冲击,大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非常有益而多元的制度创新实验。

  正如所有的“拿来主义”都不会持久一样,从1994年到2000年,中国企业最大的课题变成了“中西融合”。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比如,海尔、TCL等等。同时,KPI管理模式引入中国,很多企业开始引入平衡积分卡进行绩效考核;海尔“激活休克鱼”的典型案例,此时甚至正式写进了哈佛大学的教材。

  2001年,历经15年艰苦谈判,中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43个成员,中国企业由此则进入3年的“国际接轨期”。这个时期,诸多世界顶级管理学家开始注意到中国,并纷纷开启其中国之旅,而许多中国企业也开始进行真正的国际化探索;与此同时,商学院的MBA及EMBA课程开始大行其道,我本人也是那时候开始去读EMBA的。

  经过20多年的摸索、交流与不断实践,2004年至今,中国管理模式开始萌芽并不断茁壮成长。实际上,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也确实到了一个要注重中国管理模式的时刻了。早些年,许多企业尚处初创期、成长期,那时候,很多企业家都曾表示,“进入世界500强”是自己的目标,如今呢?中石化这样的中国企业,在200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已排名第9位;同时,已有37家中国企业(不含中国台湾企业)跻身这一榜单。诚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所指出的,中国企业应该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与追求——塑造并完善自身的“软实力”。

  不能忽视的是,尽管诸多中国企业进入了精细化管理和协同管理时代,并形成了成功的管理实践,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崇洋媚外;第二,盲目复制、缺少创新;第三,不成体系、不成标准。

  由此,倡导中国管理模式,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表现已属优秀的中国企业,这种“软实力”,乃是“从优秀到卓越”的最佳路径。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模式

  在我看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模式内涵主要包括:首先,需要建立现代的中国商业伦理与管理哲学。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需要汲取那些优良的传统,并将之与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想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于现代乃至未来的伦理哲学。其次,我们需要继续引进、消化和创新西方的管理思想。无论是欧洲、日本,还是美国的,我们既需要“拿来”,又需要将之很好地融入中国管理思想的体系中,真正做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再有,我们需要中国的成功管理实践。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诞生了很多成功的企业、优秀的企业,他们所倡导并实践的管理模式,非常值得研究、总结,更值得诸多中小企业学习,并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们一定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要再去重复前人的摸索。

  可以说,正是中国企业30年来在管理方面前赴后继的探索与实践,让中国企业最终成为全球商业版图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也正是这股新生力量,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商业复兴。

  如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中国企业正在经历“市场风雨”的考验,可以相信,中国管理模式将为此提供足够重要的支持。

  人们还记得,彼得·杜拉克曾说过:“21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奥秘。”这个奥秘在哪里?自然就在于中国管理模式的丰富内涵。正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耀眼光环曾令世界瞩目一样,未来我们必须向世人证明:中国企业并非只是“暴发户”,软实力方面,我们同样不贫乏,甚至还会震撼整个世界。(作者为金蝶董事局主席)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