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龙永图:我认为中国并不想以区域合作来替代全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6日 04:10  第一财经日报

  王羚

  

  世界的列车在迷雾中穿行,一些原本清晰的路标变得模糊。

  曾经被热捧的全球化在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中遭遇质疑。全球化是否已经过度?区域合作动作频频之时,全球化是否已经减速?其前路到底如何?

  疑虑重重,争议四起。不光是疑虑,在一些国家,贸易保护的壁垒甚至重又砌起。

  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拟议中的亚太自由贸易区……相对于全球化,区域合作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欢呼。

  有学者断言,当前世界的根本矛盾正是全球化生产、区域化贸易与国家性政治之间的矛盾。

  区域化与全球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合?

  曾全力推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在此后一直致力于全球化和区域化合作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全球化大趋势并没有变,区域合作不是封闭的合作,每个全球化的参与者都应该用自己的智慧用好全球化这把双刃剑。

  用好全球化这把剑,不光每个舞剑者有责任,共舞者也有责任。正如全球化的预言者卡尔·马克思所言,全球化是“各民族互相依赖”,而非互相伤害。

  经济全球化不会逆转

  CBN: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很多对全球化的质疑,认为目前全球化已经过度。有人认为全球化会出现逆流。你怎么看?

  龙永图:金融危机中,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力的美国受到重创,特别是美国最具优势的金融产业遭受很大打击,所以全球化趋势能不能继续下去很令人担心。

  最近有很多地方的官员就问我,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这个大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西方有些国家因为过去一二十年里制造业向中国等国家转移而出现了经济空洞化,因此会不会出现已转移的制造业回流的现象?

  我回答说“不会”。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推动,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所以他们(发达国家)就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过来。这种转移是产业群的转移,所以即使有个别外资企业转移回去,但如果离开中国这样的生态链环节或者生产环境,就可能出现转移失效的情况。所以总的来说,产业回流的情况不会存在,经济全球化也不会逆转。

  CBN:现在区域合作热度很高,也有一种担心:区域化是否会取代全球化?

  龙永图:要谈区域化合作,首先要承认全球化大趋势没有发生变化。我觉得谈任何区域合作,还是不要忘记全球化这个大背景,因为区域化并不是为了取代全球经济合作,而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方式。

  中国参加东亚经济合作或更广泛的经济合作,都是基于这个判断。中国并不想以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来替代参与经济全球化,而是以此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补充或一个新手段,希望它能帮中国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中国参加东亚经济合作并不意味着今后对外开放的重点就是东亚,而忽略同美国、欧洲等地区的合作。不然可能会产生某种误解——好像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在往后缩。

  东亚经济合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CBN:你如何看待中国所处的区域合作格局?中国在其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龙永图: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了,这样就使韩国、日本等国家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在10年甚至5年前我参加一些区域合作的讨论时,日本这样的国家并不看好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他们还是认为美国应该主宰一切。

  过去日本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是半心半意的,他们的重心在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和美国在全球很多重大经济问题上已经开始平等对话,这对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会产生很大影响。

  东亚经济合作的核心是日本和中国的合作。如果日本没有下定决心要全心全意地与中国合作,那么东亚经济合作就没有好的基础。

  我认为目前东亚经济合作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日本全心全意参加东亚经济合作,对美国而言并非坏事。因为东亚经济合作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合作。

  参加东亚合作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美国不应对东亚经济合作有过多的疑虑,这不是针对它的一个合作。实际上从一开始,东亚经济合作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我们并不是要搞封闭的经济集团。东亚经济不会是一个排他性的合作机制。这一点我觉得美国可以放心。

  中印:合作渐多,竞争渐少

  CBN:你怎样看待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关系?缅甸政局变化会不会对中国与东盟合作产生影响?

  龙永图: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是一种战略关系,双方有很多互补之处,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中国和东盟的制造业得以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从东盟进口大量的零部件,包括汽车和电子零部件。双方的合作已经变成全世界生产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与东盟处在不同的气候带,农产品贸易存在相当大的互补性,东盟各国生产的棕榈、天然橡胶和热带水果都是中国很需要的。加上双方合作的时间比较长,应该说是经贸关系比较成熟的。

  至于缅甸,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主要是经济合作,中国从不干涉东盟国家的内政,所以我认为缅甸内部政局的变化不会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中国希望东盟内部能够团结,而且即便有什么分歧,中国也不愿意介入这种分歧。

  CBN:在当前的格局下,你如何看待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前景?

  龙永图: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关系更密切,因为双方合作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东亚经济合作会发展得更快一些。

  中国和印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一种非常落后的状态,所以相互之间并没有强大的需求,互补性也不像中日之间那么明显,在很多方面,例如贸易,中印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互补。

  随着中印各自的贸易和产业发展,两国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多,竞争领域越来越少,合作的机会渐渐有超过竞争的可能。中印之间建立强有力合作关系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我认为这是一种趋势,可能这种趋势变成一种完全的现实还要很长一个过程,但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100%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

  责任与机会

  CBN:作为当年中国入世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你怎样评价入世以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龙永图: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化比较大的受益者。最近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夏皮罗写了一本书——《下一轮全球化趋势》。他认为欧盟实行了一种比较封闭的贸易政策,大部分贸易都是在欧盟内部以及与美国进行的,他们只参加了一半的全球化;日本在投资和其他领域都实行一种比较封闭的政策,所以日本仅参加了3/4的全球化;而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100%地参加了全球化,而且在全球化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我还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的。当然,全球化过程中还有很多被遗忘的角落——很多发展中国家根本就没有参与全球化的成本,也没有从全球化中得到好处,所以我们这些已经从全球化中得到好处的国家应该帮他们参与全球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埃及参加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就是希望被全球化边缘化的这些国家能一起参与全球化。

  CBN:现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进入和平转型的时期,你认为这对于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样的挑战?

  龙永图: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大,西方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了。这就使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得到增加,而且大家可能会在一种平等的局面下合作。

  过去南北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合作,不平等合作是不可能持续的,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现在由于双方经济实力开始接近,因此经济上平等合作不仅仅是政治需要,也有助于实力的发展,所以和平发展的机会就多了。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既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机会。

  舞好双刃剑 趋利避害

  CBN: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人人都想趋利避害,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不利的方面?

  龙永图:中国一向的态度就是要对全球化趋利避害,利用全球化提供的全球性资源和市场来发展自己。但是有时候过度或不公平的竞争会对国内产业造成一些伤害。所以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程度上要发展自己国家的产业,使其更具有竞争性。

  中国一直提倡要有创新意识,要打造更多的国际品牌,这样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才可能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参与全球化的关键还是要不断地发展自己,使自己能避免全球化带来的伤害。

  CBN:你认为未来区域化与全球化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龙永图: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在区域合作中能率先实现某一领域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比如对很多产品实行零关税,那么这对全球自由贸易来说是一种贡献,因为这意味着更加开放了。但如果是以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一种保护伞,成为区域内部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与全球化的目的是相违背的,对贸易全球化来说也不是一种促进,而是限制。

  因此,在区域合作的时候还是需要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政策,整个区域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这样才能对全球化作出贡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