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凤
444
2009-11-16
王秋凤
“你千万不要写我的名字啊,”电话那头的林超(化名)难掩心底日益强烈的忧虑,担心与本报记者这一通电话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重组成立新长安汽车集团之前两天召开的那次内部会议上,“不接受任何媒体任何形式的采访”是林超及其同事们唯一得到的正式“指令”。
林超说,当天的会议开得很沉重。领导在开场白中表示,“考虑到昌河汽车被重组到长安汽车集团的关键时期,很多员工会有顾虑,上级已经传来消息,明确表示昌河品牌不会取消,要保稳三年,因此不会裁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三年内都有效。”但当很多人要求看一看具体文件内容时,领导说 “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文件下来”,然后便把话锋一转,“上级下达的命令是,任何人不能以任何方式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包括一线员工。
从这天开始到11月12日,林超几乎每天都要跟他的头儿打听一下,关于人员安置问题的正式文件下来没有。
事实上,“下岗”正是令林超最近几天寝食难安的最大忧虑。作为昌河汽车的一名车间主任,林超的级别并不高,和这里大多数人一样,40多岁的年龄不尴不尬,又没有特别技能,现在的职位也是好多年熬出来的。
“谁不知道,企业被重组就意味着大批人员安置问题。我们昌河是老军品企业转型过来的,人员结构上,平均年龄接近40岁,肯定要有一批人下岗。”林超对此解释得头头是道,“说是三年保稳,但你看,对于汽车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员工年轻化是大趋势。看看那些合资企业,平均年龄都20多岁,我们怎么跟人家抗衡,能让企业稳定发展。不能保稳,我们不是就得下岗?”
林超对此还有着更为“宏观”的见解。“上级领导决定的事情,我们公司领导都管不着,我们员工更不该去理论谁来管理公司,但大家都知道,昌河汽车的盈利能力不强,品牌价值也一般,几款产品中,除了北斗星还可以,别的销量都不太好,要是整合很有可能把我们给整合掉。现在就有消息说,我们可能会成为长安铃木的第二工厂。”
林超强调,他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有迹象表明,铃木在昌河的投入已经开始抽离。最近一段时间,先是大批的日本技术人员离开,后来一些日方高管也纷纷回国。财务上也不那么严谨了,原来一个费用报销单得日方老总也签字,现在都简化了。”
林超告诉记者,他还不是最担心的,像他小表叔那样,一家都在昌河上班的情况很普遍,而且都是普通员工,一旦裁员一家人就惨了。
同时,林超透露,他的一位昌河汽车经销商朋友已经打来几次电话询问,开始犹豫是否要继续从厂家进车了。“他说有些经销商跟他一样开始恐慌,担心重组后,一旦昌河汽车发生什么变化,他的车怎么卖。他已经有点想撤了。”
而且林超很纳闷,“按理说,都正式在人民大会堂签字了,怎么就没有正式文件过来呢,难道是上面还没有完全谈妥?不看见正式文件,我心里就是不踏实。”
在林超看来,昌河汽车被整合,对于昌河人来说也很无奈。“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做过贡献,作为中国第一家微型车企业,我们曾经风光过,挣来的钱都拿去支持军品了,也因此在民品的发展上逐渐落伍了,又错过了中间那些年最好的整合机会。”
唉声叹气一番,林超说:“明天我还得去问问。”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