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元贬值与金价波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0日 09:51  中国经济时报

  ■叶再林廖永忠自黄金价格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以来,其扑朔迷离的走势令投资者高呼“看不懂”。究其因,是由于美元指数玩家散布的烟幕掩盖了美元贬值的真相。

  美元指数描述的是美元对一篮子货币的兑换比率,并不等于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货币实际上就失去了价值符号的意义而蜕变为信用符号。只要美元的信用相对强于一篮子货币整体的信用,那么,即使美元的实际购买力降低,美元指数也会涨。换句话说,只要美元的贬值幅度小于一篮子货币的贬值幅度,美元指数也上升,即表现为美元“走强”;反之亦然。

  由于市场的分析评论者习惯于说黄金价格与美元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久而久之这种解释就逐渐变成了“规律”,凡是与这一“规律”不相符的现象便被视为“反常”。实际上,相反的例子很多也很典型。例如,美元指数由1973年3月的100点上涨到1985年的峰值165点,上涨了65%,按照上述“规律”,黄金的美元价格应当下降39.39%,即降为每盎司58.18美元。但实际上,金价反而大幅上涨,其峰值上涨到每盎司340.9美元,涨了2.55倍,比“理论值”高了4.86倍,即使最低价也比基价上涨了1.96倍。此类违反“规律”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上,货币和黄金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岂是单一的美元指数所能概括得了的。

  影响货币信用的因素十分复杂,然而如果撇开货币的短期波动,从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现其有两个基本波动规律:

  一是货币总是贬值的。这是因为各国政府一般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货币流通量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经济发展是连续变量,而货币发行则是不连续变量。正常情况下,政府总是注入较即期经济需求更多的流动性,形成轻微通胀,以促进经济增长,待到经济不断发展超过了即时流动性时,又启动新一轮流动性注入。因此,轻微通胀(轻微贬值)是货币经济的常态。如果出现了严重衰退或危机,就要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导致货币大幅贬值。即使出现了恶性通胀要采取紧缩措施,也只是短暂现象,通胀威胁解除后仍将进入常态。

  百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无一不是贬值的,只是贬值的速度不同而已。尤其当一国债务多到该国国力难以支撑时,该国货币就将面临严重贬值。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债台高筑,英镑大幅贬值,终结了国际货币的英镑时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出现了空前的赤字,造成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接连爆发四次美元危机,最终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如今,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背上了十倍于上世纪60—70年代债务规模的天量债务,单靠美国自身的积累来偿清这些债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方便、最划算的办法就是不断印刷美钞来清偿债务。于是,美元大幅贬值就成为必然。

  二是信用本位加速货币贬值的速度。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和信用本位。三种体系对货币稳定的影响差异显著。从1621年英国正式实行金本位起,英镑逐渐成了世界货币。其法定含金量由每英镑7.32238克纯金下降为1946年12月18日的每英镑3.58134克纯金,325年间英镑累积贬值51.09%,年均贬值0.22%(几何平均法);美元本位时期,由1945年12月27日的每盎司黄金35美元上升为1973年3月10日的每盎司黄金42.22美元,28年间美元累积贬值17.1%,年均贬值0.67%;信用本位时期,自1973年3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浮动汇率起,黄金的市场价格由每盎司96美元上升到2009年9月末的每盎司1009.3美元,36年间美元对黄金年均贬值6.33%,贬值速度比美元本位时期快了8.45倍,是金本位时期英镑贬值速度的28.8倍。

  可见,货币离黄金越远越不稳定,贬值越快。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货币失去了真实价值的约束变成了纯粹的信用符号以后,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任由各国货币当局随意“驰骋”,在“骑手”们的竞相比拼下,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必然愈演愈烈。因此,纯粹信用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进行根本变革。如果说周小川先生提出将SDR作为国际货币的主张是发出改革当前这种畸形的国际货币体的信号的话,那么,10月17日闭幕的玻利瓦尔美洲联盟峰会决定在联盟内部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启用新货币“苏克雷”,则是在美国“后院”开战的“第一枪”。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