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货币政策目前尚不能转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9日 13:12  中国联合商报

  ■文/王福重

  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逐季加快,积极财政政策功劳是第一位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宽松的信贷,为财政提供配套资金,是配合性的。

  现在,对靠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不可能持续太久这一点,各方已无疑义。而因为经济尚未根本好转,财政增收十分困难,今年财政收入就连续数月下滑。增值税转型还将继续,所得税调整也没有完成,这些都是财政减收的因素。偏偏在此节骨眼上,本来就欠完善的社会保障支出更需加强,增加支出的因素似乎更多。财政已拿不出太多钱刺激经济了。

  财政政策有效的基础,是乘数效应,即“四两拨千斤”。特别是财政投资能够引起民间投资的链条式跟进。现在看来,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似乎不大,这也是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阻碍。而在财政政策力度衰减后,如果货币政策再调转方向,从适度宽松转而收紧,以控制通胀,已经形成的经济增长趋势,就有可能逆转。因为我们一直强调,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很牢固,经济增长靠的还是政策性的“输血”,自身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康复,随时可能反复。

  通货膨胀需要有预期管理,未雨绸缪自是十分必要,但是,管理预期,不应理解为通胀潜在压力已成现实。因为在中国,抑制通胀的力量,向来远大于引发通胀的力量。所以,笔者的意见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坚定不移,以便为经济继续复苏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货币政策应该调整的只是信贷结构。

  具体理由,笔者列出如下五点。

  第一,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在经过大规模压缩,调整行业结构后,钢铁业上个月的总产量,还是历史第二高。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造船及大豆压榨也有类似问题。就是曾被认为是新兴行业的多晶硅和风能设备,也刚刚被发改委列入了产能过剩行业。同时,农产品今年又是大丰收,猪肉等食品类的供给比较充裕,CPI上涨明显缺乏基础。今后几年的基本态势恐怕还是如此: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哪能一蹴而就呢。

  第二,出口还在大幅度下降中。在美欧日经济恢复增长前,出口降势不会改变,即使外部经济条件转好,增加出口也没多大指望。出口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胀压力。

  第三,居民消费依然不振。居民消费增加,是一切政策起作用的根本保证。但时至今日,居民消费增加并不见多少起色,而未来的预期至今也并无根本好转迹象。

  第四,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的上涨与通胀没有关系。证券市场上涨,与通胀没有关联,因为通胀计算的是商品和劳务,不是资产价格。同时,新建房屋价格也不计入CPI,住房是商品,但在高房价地区,房屋主要是作为金融资产炒作的,也与CPI没有关联。从资产价格膨胀,到CPI上升,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眼下还不具备足够条件。紧缩信贷,将有可能打击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第五,未来的通胀可能是输入型的。也就是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传导到国内市场,但这又取决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状况、美元的变动趋势以及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这一切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能把政策导向建立在含有太大不确定的预期之上。预测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从来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基于以上分析,通胀显示的压力并不明显,货币政策不需要从宽松中退出,但却需要有结构性的适度调整。下一步,信贷资金主要应投给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还可以弥补财政政策的短板,增加乘数效应。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