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60年》节目文字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6日 15:25  贵州卫视《论道》
中国汽车60年嘉宾主持龙永图(左一)与嘉宾 陈祖涛(左二) 陈祖涛(右二) 赵航(右一)
中国汽车60年嘉宾主持龙永图(左一)与嘉宾 陈祖涛(左二) 陈祖涛(右二) 赵航(右一)

  主持人:“观天下风云,与永图论道”,大家好,这里是贵州卫视的高端对话节目《论道》,我是王莉丽。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嘉宾主持,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

  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第一辆大解放到今天的蓬勃发展,中国的老一代汽车人,还有新一代的汽车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么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 见证并且伴随了共和国的成长。

  欢迎我们今天的第一位嘉宾,国家科委专职委员、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先生。

  其实 陈老,我今天带了一辆车模,这辆车模大家也可以看到,这辆汽车我想 陈老您看到一定是百感交集,我可以设想您可能已经回到了那个历史的源头,那么这辆汽车呢,是中国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因为这辆汽车,我们中国人实现了没有汽车的梦想,圆了一代人的汽车梦,那么我首先想请问龙先生一个问题,在您的人生当中,您第一次接触汽车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时间段?那个时候,什么样的情景?能不能让当时的情景能够重现一下?

  龙永图:可能很多同志都知道我是出生在湖南,但是我长在贵州。我第一次坐汽车是很小的时候,大概在40年代末期,从湖南坐汽车到贵州去。当时的话 我们坐的汽车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它是一种叫木炭车,就是它不是烧汽油的,它是带了一个很大的桶,这个桶里面烧了一个烤火的木炭,这个汽车走一段时间,这个驾驶员就得下来一下,要把火捅热一点,然后让这个汽车再上路。我记得我们那个时候经常站在路边,就看着那个驾驶员在那儿用一个吹火筒一样的,就像烧饭,就是往里面打气,让这个炭烧得旺一点,然后汽车才可以继续行走。

  主持人:还是非常原始。

  龙永图:当时很多的印象,都是在汽车的路边,坐在那儿等着驾驶员把那个火烧旺一点,然后汽车再继续走路。这样子。

  主持人:那么陈老,我知道您在11岁的时候就留学苏联,学习苏联的汽车工业技术,那么之后您回国,在苏联待了15年对吧,回国之后就投身于中国的汽车工业建设,那么到如今,您的一生都在与中国的汽车工业息息相连,所以今天我带了一个题板,那么这个题板是1949年到1958年间的我们中国汽车工业这九年间的大事记,那么在1949年10月的时候,中央重工业部着手筹建了新中国的汽车工业,我看过您的其他的一些文章,有一个故事,当时说是我们的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的时候,他看到人家的汽车工业那么蓬勃发展,他就非常感慨的说,我们中国怎么只能造桌子椅子,什么时候能够造自己的汽车呀?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

  陈祖涛:这倒是对的,因为苏联的这个汽车,它发展得在当时还是比较快的,所以我们当时,我在那里参加一汽的在苏联的筹备工作,曾经也想过,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中国的汽车工业像苏联那样?因为当时苏联的汽车工业年产量已经有一百万辆左右。

  龙永图:那就很多了。

  陈祖涛:很厉害的呀。

  主持人:到了1953年7月,我们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了奠基典礼,我们的一汽破土动工,当时您在哪里?

  陈祖涛:我在苏联。

  主持人:那个时候还在苏联?

  陈祖涛:我在苏联参加为我们一汽的创建工作,在苏联做的,设计、设备、专家,实际上都是苏联的,所以我们说三年建成,当时的情况之下,很不容易的,原来计划是用四年到五年,最后毛主席发了号召,三年建成,苏联专家都有点惊讶,

  主持人:到了我们的1958年5月,我们第一辆轿车东风牌轿车下线了。

  陈祖涛:这个红的车子就是。

  主持人:对,这辆汽车观众朋友可以看一下,这辆汽车就是东风牌轿车,中国的第一辆轿车。

  陈祖涛:这是第一辆, 1958年,也就是说我们一汽投产的第三年,一汽1956年投产,第三年,我的说法,卡车是小学水平,轿车是大学水平,我们只用了三年就想小学生一下子大学毕业,很难的,所以红旗第一辆、第一批怎么做的呢?叫做赶庙会,大搞群众赶庙会,把整个一辆克莱斯勒 美国克莱斯勒的高级车子把它拆散了,拆散了就摆地摊,发动全厂职工去捡,你认为这个零件你可以出来,你就把它拿走,到时候你就把合格的零件拿来,这么干的。

  当然有些组成,像发动机,发动机是V型的、八缸的、很难做的,就组织叫攻关,都是清华生,清华毕业的,交大毕业的,组织这些人攻关,

  龙永图:那个时候倒没有想起来把一些核心的一些部分在国外去 直接买进来。

  当时还是很有志气的。   

  陈祖涛:当时是自力更生,已经开始了不要外国的,

  龙永图:所以当时的红旗车的一些最核心的零部件都是我们自己造的?

  陈祖涛:自己做的,虽然红旗做出来以后参加了1959年的十周年国庆,参加了,以后尼克松来了,1972年来的吧,来的时候他用飞机运来他的凯迪拉克,防弹凯迪拉克,总理就说抱歉 你坐我的车子吧,坐我们的车子,红旗,他带了十几辆红旗,所以所有的美国人都上了红旗,

  龙永图:这还是第一次听见尼克松访华以后,他坐的车队,是我们的红旗车队。

  主持人:那么刚才陈老,我们和您一起回顾了一下中国的前十年的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汽车人,在一种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实现了很多第一的突破,在此,借此机会我也想向所有的像您一样的中国汽车的老一辈的人们、奉献者们,表示我们由衷的敬意。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主持人:回顾中国汽车工业早期的发展历史,中国汽车从一无所有,到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我们老一代的汽车人,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圆了中国人的汽车梦,那么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多年,我们通过技术引进,通过合资合作,实现了汽车强国的梦想,而汽车呢,也逐渐从运输车,从政府用车,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家庭的一部分,那么今天接下来我们有请下一位嘉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先生。董先生欢迎您。我想请我们今天现场的三位嘉宾,还有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看一下我手里拿着一张图片,这个图片,这辆汽车是桑塔纳轿车,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桑塔纳轿车,1983年诞生在上海。我想桑塔纳这个名字,我们中国人,包括我们今天在座所有的人,我想都应该非常的熟悉,可能很多人都坐过这辆车,因为1983年到2009年这辆汽车,桑塔纳这个品牌陪伴了中国人26年之久,可以说,是桑塔纳见证了中国汽车合资的历史,中国汽车成长的历史。可以说当初合资合作是非常艰难的开端。那么董先生。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

  陈祖涛:很艰难。

  主持人:非常艰难,从一个宏观角度请您来谈一下合资合作对中国整个汽车工业来讲,意味着什么?对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生活又带来了什么?

  董扬:改革开放初期,那么我们面临着什么状况?面临的是百废待兴,各个地方都缺,所有东西都缺,汽车都缺。

  第二个问题就是当时有进口车了,这个和当初陈老造“解放”的时候不一样,当时是闭关锁国,帝国主义封锁,我们没有进口车,我们是完全没有的。那么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缺汽车,第二个要好汽车,就是你还老是抛锚,社会不接受,但是又没钱,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管理,只给了个,要我说,没有给钱,给了个粮票,就是说你可以去引进,可以去合资。当时陈老在一段回忆录里讲过,找了好多公司,人家不来。

  陈祖涛:看不起我们中国。

  董扬:第一批和我们合资的是三个企业,轿车三个企业,桑塔纳算一个,北京吉普算一个,广州标志算一个,这三个企业当时在世界上都不是大企业。合资条件和现在看起来都很奇怪,你比如说上海桑塔纳,它说我不管销售,中国市场到底有多少我不知道,它不管销售。你比如说广州标志和北京吉普,它钱拿来不多,它拿技术入股,是这样一个情况。当时是我们要求人家来,它们不愿意进来。

  龙永图:但是后来桑塔纳怎么搞成了呢?

  董扬:当时就是少数愿意进来的,就是有些公司为了它的长远发展,那么它作为一个战略考虑,它愿意跟中国合作,那么这样这个项目就开始做了。所以我觉得桑塔纳的合资,开拓了改革开放以后汽车工业一条改革开放环境下新的道路。

  主持人:那么合资合作之后是否意味着轿车开始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了呢?

  董扬:一开始还不到老百姓。

  主持人:什么年代开始的?

  董扬:到老百姓 实际上是2000年以后的事。

  陈祖涛:2000年以后的事,进入WTO。这是龙永图先生最大的功劳,我说了。

  主持人:当时在WTO谈判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工业都非常担心,因为担心我们的幼稚工业面对“狼来了”怎么办,是不是会全军覆没?那么当时您作为谈判代表,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点当时您在汽车工业这个环节谈判时候的故事,您的担心。

  龙永图:应该说董先生对这方面也很了解,因为他当时是代表汽车工业界参加了谈判代表团的工作,应该说当时大家对于中国入世以后,能不能抵挡住国外汽车工业这样一个冲击,忧虑很大,因为我们虽然当时我们已经开始了合资,但是当时的话,我们的合资对象也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工业,而且当时搞了那么多年,搞了十来年,也就是搞了一个桑塔纳,应该说桑塔纳算是中低档的这样一个车型,我们根本没有进入到中高档的车型,而且当时的话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基本上是由于我们的一整套的高关税,当时我们的关税曾经高达220%,225%,这是一个封锁线,就是很高的关税,进口关税。

  第二个就是每进一辆汽车,都要有一个进车的配额许可证。再加上我们当时也不允许国外的一些大的汽车产业全面的进入到中国,所以由于我们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是长期保护,所以我们大家都很担心,特别是汽车工业界的同志很担心,就是一旦开放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在入世之后表现得非常好,到了进口汽车,当我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年多以后,进口汽车的配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所以当时我总的一个印象就是当时我们对于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会遭到全面的摧毁,那种担心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们低估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能力。这点我觉得董先生和陈老有更深的体会,    董扬:我是在最后期,中美、中欧谈判,我作为汽车行业的专家参加了这个WTO谈判,当时我的感觉是,龙部长你别说我们,所有谈判组的人都是不愿意放出条件的,没有说愿意,我这些让你们,不是这样。但是又希望谈成,因为加入WTO是中央的决策,而且的话,加入WTO意味着我们总体上和国际在经济制度上的接轨,那么这个大方向定下来要做。但是做的时候,外国人就要求你提条件,一条一条提。就在签字那一天,你们在里面签字,您,项成(音),易市长(音)他们在里面签字,我们的专家组在外面坐着,有我,汽车的,有电信的,有农业的,银监会的,证监会的这样一些同志坐在外面,我们都感觉到心情非常紧张,就是谈成了,我们这些条件答应了,会不会对我们这些进行冲击?不光汽车,大家都担心。

  龙永图:因为当时大家的整个概念就说是 一开放就是让步,实际上现在回过头来 开放是一种进步,实际上的话,现在回过头看来,越长对我们的工业保护越长的话应该说对于工业的成长越不利。

  主持人:那么龙先生,是不是我可以这样来理解您这句话,当处我们是充满了一种担心,担心汽车工业开放或者其他工业开放影响中国的发展,那么我们现在过了2001年,2009年,八年之后回头来看,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学会了与狼共舞,您对这个观点赞成吗?还是您认为仍然在学习过程当中?

  龙永图:我觉得我们现在汽车工业已经相当的强大了,像今年我们中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销售量也超过了美国,当然可能美国汽车工业如果恢复起来以后,我们第一的位置不一定保得住,但是至少今年我们中国的汽车产量是全球第一。

  龙永图:销售1200万有没有?

  董扬:我们官方的预测是1100万,但是我实际上认为应该能够超过1200万。

  主持人:超过1200万的大关。

  龙永图:而且我们的销量也很大。

  陈祖涛:龙部长,我补充一下,用了40年,我们汽车工业,我们的产量,1993年才达到100万辆。

  董扬:年产量100万辆。

  陈祖涛:100万辆,以后呢由于我们融入世界,那是大胆的融入世界,尤其是WTO,当时最担心的外国的车涌进来,涌到我们中国来,所以想一切办法拦住,但是看起来一合资以后,外国车子进不来了,所以我们真正小轿车的发展就是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走的这个路子,融入世界汽车业。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主持人:那么其实现在关于中国的汽车合资合作这种商业模式,这种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可以说观点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这是用市场换技术,也有人抱着比较良好的一个,就是说合资合作有助于中国的产业发展,中国绝对不能走其他的道路,那么对此我想请几位嘉宾发表各自的观点。

  董扬:我认为合资,开放,合资合作这条道路走的是对的,我有几个理由。

  第一个,我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现在有人拿汽车工业和某些非常封闭的比如上天那些工业相比,我觉得我和它条件不一样,它是不许外国人进来,给你钱,中国人研究,它做出来了,扬我国威,很好,我们非常高兴。但是我是它不给钱,只给粮票,然后我呢,还必须把汽车生产出来,还不能满街抛锚,我还要同时学技术,我是这样一条路,所以我走的是一个挨骂的路,但是的话,我们也走出来了。而且我觉得有人问我汽车工业你的市场换技术,我说不对,不是汽车工业独特的市场换技术道路,不存在汽车工业独自自己撰出来的自己想出来的一个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我们走的是中央决定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其实所有产业都是这样,不光是汽车,而且我认为这条道路适合我们现在情况,因为你首先从计划经济一套办法,市场经济首先你有需求,有需求就是用人家来组装、来生产,同时发展零部件,生产越过越大,生产深度越过越深,然后再从生产到开发,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就是这样一条路子。我认为这条路走的是,到现在为止是成功的。

  主持人:龙先生怎么看?

  龙永图:我觉得我们中国走合资的这个道路是由汽车工业本身的国际化的这样一个特点所决定的,我认为在全球所有的行业当中,可能汽车是一个最国际化的行业,汽车有几个大的特点,就是说,基本上全球一些汽车大国都是大进大出,比如前几年我看了一个材料,美国当时生产1200万辆汽车的时候,它的进口是600多万辆,日本生产1100多万辆的时候,它的出口是500多万辆,韩国和巴西它们生产300多万辆,它们出口200多万辆,这说明汽车这个行业,它的大进大出,国际贸易,相互交换,这样一个整个汽车的流动是相当国际化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汽车工业是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面生产。

  第二个的话,汽车工业这几年形成了国际化的跨国生产,比如说一个通用也好,一个大众也好,它都是在很多国家都同时生产,所以最后,大概最近形成了,就是前几年形成了16个全球最大的100万辆以上的生产量的汽车厂,包揽了全球90%的生产。它六个生产500万辆以上的汽车制造厂,包揽了全球差不多一半的生产量,这说明全球的生产是相当的集中,跨国生产。所以我认为中国汽车合资的道路也是顺应了整个汽车行业国际化的程度非常高的这样一个特点来进行的,并不是说我们想合资,或者不想合资,因为全球已经决定了这个汽车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最全球化的产业。所以在这样一种,我们顺应了这样一个潮流,我们顺应了这样一个特点,所以我们走了一条合资合作的道路,所以使得我们中国的汽车蓬勃发展。你看现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以前是八个,现在是多少,全部在中国有合资企业。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确实还是顺应了一种潮流。

  董扬:而且现在在中国一些新建的汽车厂是全世界最好的汽车厂,最新的汽车厂。

  龙永图:就是后发优势,因为我们中国的很多汽车厂,我到了美国或者到了日本,它们的汽车生产线都不一定有我们中国这样子先进,因为我们最新建的,对吧,所以我就觉得我们中国的汽车产业只有在一种国际化的氛围里面,采取国际合作的办法,才能够最好的、最快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谈到刚才入世,谈到汽车和老百姓的关系,作为当年我们参加谈判的一员,我们感到最欣慰的就是,由于我们的工作使得汽车进入到寻常老百姓家里面,所以这点我们感到很欣慰,就是我们一点工作能够圆了几千万中国人甚至上亿中国人的汽车梦,我觉得这点,首先是我们汽车人感到自豪,第二我们这些当时参与这个行业开放的一些同志也感到很自豪。

  陈祖涛:中国汽车工业走这条路子,开始是苏联帮助,那没有办法,我们什么也不会。以后你闭关自守搞了一段,最典型的是二汽,我是二汽的总设计师和老总,我是。我们当时没有一个外国人,制造了我们自己设计的东风汽车,现在东风,整个工厂全部自己搞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在山沟里,哎呀,我以后盖了很多山沟的工厂,有的工厂里工人喝的水都没有,用汽车拉,根本就谈不上学校、什么商店,什么什么这些娱乐场,但是就谈不上,所以三线建设使国家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就是这是闭关自守一段。

  以后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WTO,这是必然之路,合资,必然之路,这个阶段客观上避免不了,我们通过合资,技术拿回来了,我们通过合资,把自己的人培养起来了。如果闭关自守的话,我们这个人怎么培养?厂怎么建?二汽建了以后,我到西方去看,二汽的,我们当时很自豪,建了,自力更生搞了一个。但是我们的二汽落后于世界汽车工业20年到30年,水平,你看这么一个水平,所以改革开放就另外有新天地了。龙永图:有一些人说,我们合资并没有得到什么技术,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合资一个很大的成绩就是我们培养了我们中国的一些人才,你现在不管是合资企业也好,还是我们中国的独资企业也好,包括奇瑞,包括很多的我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制造厂,很多技术骨干,甚至包括它们一些厂里面的领导都在合资企业里面干过,也就是说合资企业实际上就像是一个培训班一样,培训了我们中国的一代或者新一代的汽车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在汽车工业合作当中,资金我们拿到一点,这很好,技术也拿到一点,这很好。但是我认为最核心的是培养了我们自己中国的汽车人,这是我们最大的本钱,这是我们中国今后进一步创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新型汽车的本钱,这个本钱怎么来的?就是从合资来的,就像是我们现在讲外贸出口,现在好像过去大家觉得外贸出口是不是太多了一点,但是我经常这么讲,就是说当时,我们刚刚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这些大学生一个月才拿46块钱,我们的农民穷得要命,我们一般老百姓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就不错了,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消费,那怎么办?只有靠国外的消费来刺激我们中国国内的生产,所以当时我们搞出口,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中国发展得到了第一桶金,拿到了最先的本钱,然后在这个本钱的基础上来慢慢发展我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当时小平同志提出来要开放,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样的话才使得我们中国今天发展起来,所以我们不要忘掉当时的那段历史。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主持人:改革开放,合资,加入WTO,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融入了世界汽车市场,而世界汽车市场也终于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今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的环境危机,和世界汽车市场的持续低迷,可以说是用百年寒冬来形容,那么中国的汽车业,又要走向何方呢,是否中国可以从汽车大国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那么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要请出今天的第三位嘉宾,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赵航先生。

  主持人:观众朋友可以看到我们的嘉宾也可以看到,我又拿了一辆车模,这辆车模是通用汽车的一款车型,那么说起通用汽车,毫无疑问,我们很快就联想到汽车工业巨头,巨头这两个字,现在无论是通用汽车,还是克莱斯勒,还是福特,昔日的三大巨头已经是风采不在了,反而我们中国的汽车市场依然保持了一个强劲的发展态势,刚才我们的董扬先生提到了,我们中国汽车年产量今年有望突破1200万辆大关,这是一个可以说是我们应该是目前来讲是汽车在整个世界汽车市场上一个最大的产销量,那么我想请问赵先生,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中国能够在世界汽车市场的寒冬中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能够从汽车大国真正的成长为汽车强国呢?

  赵航:应该说我们在应对金融危机当中汽车产业表现是最好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政府启动的三个市场,一个是证券市场,一个是房地产市场,一个就是汽车市场,那么大家可以看,就是说这个,证券市场忽高忽低,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只有汽车市场是量产两旺,并且创出连月,每个月产都超过百万辆这样的一个水平,应该说现在我们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月产销量。

  但是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就我们汽车产业本身来讲,并没有到真正超过美国或者真正超过日本这样一个水平,因为美国是遇到困难它的产销量预计今年在900万辆上下,好一点可能到一千万辆。

  主持人:往年是什么样的产销量?

  赵航:它最高的时候销售过1800万辆,一般年份都在1600万辆这样的水平,所以我们是在人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超过人家,还不能算真正的本事。

  龙永图: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就是说我们中国应该说过去几年,我们这个汽车工业确实发展得非常快,从2001年以后,差不多每年以一百万辆、一百万辆、一百万辆,这样的一个增量在往前走,但是的话我就觉得我们中国汽车的发展基本上还是量的一个增长,现在我们的量占了全球第一也是像赵主任讲的也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情况,所以不管在量上我就觉得我们不能够自满,觉得我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再从质方面,我就觉得差距就更大了,所以说我们现在怎么样能够加强我们这些核心技术,把一些关键人才的培养,我觉得这对我们中国汽车制造业是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挑战,这方面我想我们汽车界的同行他们更知道这个挑战在什么地方。

  董扬:我觉得刚才龙部长和赵主任讲得都很对,就是我们现在量上来了之后,但是我们的真正的能力,比如说自主开发的能力,新技术发展的方面的能力,都还是比较差,这个需要后续的努力。

  主持人:那么几位的观点非常统一,都不是很乐观,那么我就想请问一个问题,是否在这种情况之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一个方式呢?有没有可能?首先赵先生从技术角度给我们谈一下。

  赵航: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它还是汽车,或者说是车,所以它就离不开车的那些特性、特点。所以我觉得所谓弯道超车或者跨越发展是不存在的。首先,我们在传统汽车上没有取得突破,关键技术没有掌握,你是没有办法在汽车工业领先。传统汽车造不好,你电动汽车也造不好,所以我们要把传统汽车作为我们的主战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作为我们主攻方向,把这些解决了,你的汽车产业就有希望,由汽车大国变成汽车强国。

  龙永图:新的能源汽车也好,电动汽车也好,从起步来讲,和它们基本上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我觉得从传统汽车过去我们有些悲观,觉得在传统汽车轿车上要赶上美国可能要十年八年的时间。但是我就觉得在这些新能源或者电动汽车上,是不是我们可以更快的赶上它们。

  董扬:不同意龙部长观点,我的意见和看法是这样,就是现在赵航说得对,电动汽车也是车,电动汽车需要和汽油汽车或者柴油汽车在同一个条件下来竞争,到现在为止,全世界的各个公司的技术,电动汽车在性能价格比上还不如汽油汽车,所以我觉得现在大家讲电动汽车和讲传统能源汽车,首先第一个要素,它是在同一市场,同一市场里面就不是我和它的差距比较,而是你的车能不能卖得出去。我恰恰认为经过这次经济危机,中国的传统能源汽车会是对世界各国传统能源汽车最大的威胁,如果我们现在我们搞传统能源汽车技术,可能我们三年、五年后,我们一汽、东风、上汽我们同样可以做这个车子,所以的话真正将来对世界汽车的主战场、主跑道在这块。

  但是石油总有一天要用完,电动汽车是个战略问题,这个战略上我们不应该落得太后,我们应该跟踪,应该做,但是我就提醒大家,电动汽车和汽油汽车是在同一条道路上在跑,如果说我们汽油汽车我们做不好,电动汽车做得能够比人家更好,这个状况我是觉得不大可能的,所以我觉得电动车我们有很强的紧迫感,我也在汽车协会组织一些企业咱们赶快共同做项目,但是的话我坚决反对放弃或者是先停一下传统能源汽车,这块必须抓紧做,到手的,一个是,我觉得传统汽车是碗里的,电动汽车是锅里的,锅里碗里都要,但是坚决不能放弃碗里的。这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这个新能源汽车是一个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这个市场推广的前景如何呢?

  赵航:就是说我们政府首先应该说支持电动车,或者各个地方也有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还局限在一种运动式的或者比较浮躁的情绪里。

  董扬:号召。

  赵航:圈个产业园区或者说给你什么奖励政策,但是实际上对电动车支持并没有美国、日本那么大力度,日本最近三菱出了一个电动车,大概售价460万日元,政府补贴160万日元,大概补贴三分之一以上,美国现在一台电动车联邦政府补贴7500美金,又在加州的话,加州再补贴5000美金,一台补贴12500美金。我们都没有到这个地步。

  主持人:那么如果有了这个政府补贴,我们现场的观众愿意去买这个新能源汽车吗?有没有人愿意说几局你们的想法。

  观众:我也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那么作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话,实际上我们在前年就针对中国这块消费者做过一个26000个人的案例的一个调查。从调查结果上来看,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他的消费情形首先选择的、他关注的点,第一位是经济性,那么作为消费者他购买了这个车,那么首先本身他得用经济来核算,性价比它要高,至于它是不是属于新能源,属不属于这样一种潮流,那么这个可能在消费者购车选择里面,应该说是排位还是比较靠后的,对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实际上是这样一种情况。

  主持人:非常感谢这位观众的观点。那么就是说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新能源汽车依然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想,但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全球气侯的变暖,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工业的必走之路,所以我也希望在全社会的各行各业,无论是政府,我们汽车工业界,还是我们老百姓共同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后我想请现场四位嘉宾来对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作一下展望。

  董扬:我觉得中国汽车大概在5年左右的时间,会成为全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后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会成为第一强国之一吧。

  主持人:十年的时间,强国之一。

  董扬:五年之后再用十年,15年后我预料中国不是最强的,也是第二。

  赵航:通过合资,引进技术,我们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和长足的发展,应该说这是一条正确的路,但是继续合资,重复引进,不是我们汽车工业继续快速发展的路子。所以我们要从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确立,自主开发为主基调,来发展我们的汽车,发展我们的新能源汽车。

  主持人:路还很长,需要努力。

  陈祖涛: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是自主品牌,要学会自己开发。我曾经写过一本书,2005年的,我那里写得很清楚,如果我们中国汽车工业老是靠着引进技术,这个引进是必然的,应该的,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将来没有我们的位置。

  主持人:就是说陈老您的观点是中国汽车要成为强国,一定要走自主品牌之路。

  陈祖涛:是,自主品牌。

  主持人:好的,有请龙部长。

  龙永图:也许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想如果在传统汽车的制造方面,我们和最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的话,我希望我们现在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方面,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刚才董先生讲了,我们15年成为全球的汽车强国,我想能不能五年能不能成为新能源和电动汽车方面的世界强国?我觉得这方面只要我们加大投入,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全民有更多的环保意识来支持这个新能源汽车,我想我们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现在全球的潮流就在朝这一方面走,我觉得我们在传统汽车制造方面,我们可能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我希望我们在发展新型汽车方面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能用更短的时间。

  主持人:谢谢龙部长。感谢现场几位嘉宾的精彩观点。那么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讲呢,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强国也许还只是一个梦想,但是从中国汽车工业第一辆解放车诞生开始,就是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腾飞的翅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的道路,有艰难的历史,有曲折的过程,有辉煌的现在,相信一定也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此,值此共和国60华诞之际,祝福汽车工业越走越好。

  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们感谢我们各位嘉宾的精彩观点,感谢现场观众朋友的积极参与,也感谢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好“观天下风云,与永图论道”,下期我们再会。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