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盛:中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三步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 01:51  21世纪经济报道

  韩瑞芸

  国内经济刺激政策推出已近一年,全球经济正在进入“V”形恢复中,政府刺激政策如何功成身退成为广泛关注话题。

  “保增长的提法,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口风变化。这并不是公开的官方立场上的变化,我们仍然看到正在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最近变得更注重这些政策的‘节奏、结构和速度’上。”高盛(亚洲)资深经济学家乔虹11月2日对记者表示。

  乔虹同时认为,国债市场的收益率情况已对政策转向紧缩有所体现,而离岸市场利率掉期也有类似反应。

  政策转向风向标

  乔虹认为,中国刺激政策的退出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暗中收紧,配以温和的、主要针对银行风险控制的窗口指导;第二步是对外暗示政策转向,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国务院常务会则有可能成为暗示政策转向的关键时间点。不过,乔虹认为,目前的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仍将维持到明年初。

  此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则将成为退出策略的第三步。但乔虹认为,实施第三步前提是GDP增速、出口增长及CPI通胀。实施方式有三种:窗口指导;流动性吸收的力度加大,比如央票发行、正回购及调整准备金率;加息甚至贷款额度等限制。

  乔虹认为,目前我国已开始实施第二步策略,即对外暗示政策转向。“下一步,我相信在明年第二季度,有可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及通胀上行速度加快,这两者一齐发力的话,可能会导致政府做出一个更大角度、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上的改变,比如加息和调准备金。”

  更具体的信号是,一旦国内GDP连续两个季度同比都超过10%,出口在明年第一季度恢复到10%以上的增长,通胀达3%以上,这都是政策转向的风向标。

  “2027年或超美国”

  事实上,高盛整个研究部门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极其乐观。

  “中国很快就要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我们非常严肃地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是2027年,中国有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已在中国访问8天的“金砖四国之父”、高盛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对记者表示。

  吉姆·奥尼尔认为,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来说恰恰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了内需驱动,以往被动的、依赖他国经济的出口拉动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高盛对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按支出法计算,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9.4%,2010年则将高达11.9%。

  但与此同时,“热钱”似乎又卷土重来。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总额再创新高,达2.27万亿美元,并且,这一新高是在贸易顺差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据业内专家测算,今年7、8、9 月三个月份,无法以汇率估值效应、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解释的不明原因的外汇流入分别达到154亿美元、56亿美元和197亿美元。这都引发了“热钱”重新登陆中国的猜测。

  对此,乔虹表示,外汇占款在9月份明显跳高,外汇储备也突然有660亿美金的变化量,但事实上,9月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情况并没有相对8月份出现明显变化。

  “不排除有一些热钱进入的可能性,谁也没有办法说清楚。很多人在计算热钱时所使用的方法太简单了,他们用外汇储备每个月增长的变化量减去FDI,再减去贸易该月盈余,剩余不能解释的部分就被认为是热钱。这个算法我是不太赞成的。其实在资本经常项目下,除了货物贸易之外还有没有计入的进出口部分,比如服务贸易,汇入的钱等等。”乔虹说。

  她同时认为,目前人们怀疑有一些热钱的进入,是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增加。热钱进入的方式,有可能是跨境携款,更隐蔽一点的,有可能是投资形式,甚至有些人把进出口发票重新改动,也可以实现热钱进出的动作。

  “但从9、10月份国家外汇储备数据看,并不能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9月份的美金相对其它货币是下跌的,当然外汇储备中不全都是美金,但如果以美金为单位折算的话,由于美金的贬值,最终外汇储备的数字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光从外汇储备来看,并不一定能反映到底有多少热钱进入。”她说。

  乔虹同时认为,热钱引出的另一个担忧是流动性。“外汇储备增加的情况下,外汇占款仍在增加,这值得警惕。有可能央行流动性管理将成为下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预计央行会通过发行央票,推高利率的形式来吸收流动性。但财政存款的大幅下降,同时也是央行在年底之前控制流动性问题的一个挑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