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开车上班,堵车,进退两难。想摇下车窗透气,但呼吸科专家的警告言犹在耳,“堵车严重的地方是‘重污染地带’”。其实,“堵”途中,不光是空气污染,等车过程中汽车一般不熄火,燃油也白白被浪费。污染、浪费、心焦……“堵”途中想到的尽是些悲观词语。然而,随着第1000万辆汽车的下线,我国已进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可是在我国汽车业产销两旺的时候,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该如何解决?笔者思考,如果新能源汽车得以普及,这一切会否改变?
权威部门将新能源汽车定义为,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从这个定义来看,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对减少石油依赖和减少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厂商行动、步调一致,这在汽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我国在这场汽车技术“革命”中基本跟上了全球步伐。
我国从“十五”开始制定和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产学研等数十家机构参与,对各种主要技术路线都进行了跟踪研究。有资料显示,国家“863”项目投入20亿元研发经费,形成了以纯电动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三种车型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格局。
2009年,政府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办法、政策。中国汽车2009年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之际,张德江副总理在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对汽车工业提出了要求,要“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10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支撑条件,初步选择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成为培育的重点。这些政策和要求毫无疑问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战略稳步向前。
然而,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路径还不明晰,激励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政策有待明朗,因此,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尽管都跃跃欲试,但实际行动却更多的是期待和观望。
纵观国际,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支持力度。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美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方向是插电式电动车”。美国政府为推进插电式电动车计划,在短短几个月内出台了一系列强力措施。欧盟、德国、日本、韩国政府也都出巨资支持第二代电池和电动车的研发。可以预见,发达国家的专利、标准、产业联盟、电动车品牌优势一旦形成,特别是跨国公司电动车如果率先大举进入中国,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现有政策下,我国车企加紧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将是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站稳的关键。
10月中旬从“2009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小对接会”上传来好消息,上海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首批65个项目目录。这批总投资超过190亿元的项目,旨在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据《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披露,至2012年,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目标是形成300亿元产值规模。目前上汽集团、上海华普、上海万象、上海申龙等整车企业已生产了一批新能源汽车样车和产品,涉及纯电动客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甲醇代用燃料汽车等。为进一步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海还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采购、技术改造、费用补贴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支持,有关政策近期有望出台。同时,上海将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逐步确立,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观望转向行动将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