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人士纵论中国未来四大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0日 18:52  22度观察

  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前,一场盛大的国家庆典。中国人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回味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新的存在感。这种感觉,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是如此表达的,在世界舞台上,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站得这么高。

  精良的武器装备,背后是30年高速增长积蓄的经济实力;盛大的公众联欢,映衬的是政治和社会的迅速变迁。在这一刻。世界选择了正视中国的崛起。

  9月20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封面《中国时刻》,讲述中国六十年繁荣之路;美国《新闻周刊》撰文中国六大迷惑,试图纠正对中国的错误认知;9月30日,美国三大报之一的《洛杉矶时报》发表评论,分析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

  面对着中国的奇迹般崛起,他们到底寻找着怎样的答案?而中国未来的发展路上,又需要克服怎样的羁绊?22度观察,专访多位海外资深中国问题专家,为你打开一个不同的视角。

  主持人:欢迎来到22度观察。在新中国60年国庆之际,美国的《洛杉矶时报》发表社论,开篇第一句这样问道,庆祝60岁生日,还有什么方式比站到世界舞台上更好的嘛?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调查数据表明,在25个国家之中,有13个国家的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强国。对于中国的未来,国际社会显然充满了各种乐观的预期。但是,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在自豪的同时,也更愿意倾听冷静的分析。那就是,要去实现美好的未来,我们还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挑战?

  第一部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主持人】库恩先生,你认为未来中国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库恩】中国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发展不均衡。

  【嘉宾介绍】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美国人。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熟悉这个名字,是从2005年开始的。一本《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让他在中国声名鹊起。

  2009年初,他又出版了《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详细的论述了他眼中的中国发展之路。

  库恩曾经声明,他就是要和西方的反华公司对着干,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有这样底气对外宣布,也源于他不仅在中国时间久远,走过二十多个省市,还因为他罕见的对中国多位政府官员和学者进行过采访。在其《中国30年》一书的结尾部分,他详细的列出了一个300人的感谢名单,其中省部级高官就有100人以上,排名第一位的,是习近平。

  近日,《22度观察》专程采访了他。正如其书名一样,库恩以三十年为一个刻度来看待中国。他说,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用一个奇迹般发展速度,站到了新的起点。下一个三十年的特殊性,就在于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库恩】中国最主要的问题是社会不平衡,城乡之间,沿海和内地,富有和贫穷地区的不平衡。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因为中国需要发展,以解决因为人口增长而带来的新增劳动力的问题。它们关闭国有企业,农村已经吸收不了很多劳动力,他们都去城市当农民工了。所有的这些人都进入了新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下岗职工,还有年轻人,中国必须要发展,以使得整个社会平稳发展。但是要发展,怎么去发展呢?农村地区增长10%,但是基数太小,对社会并没有太大的贡献。如果是上海,或者青岛增长10%,影响力要大的多。所以如果你要整个国家发展,你必须要发展那些经济强劲的地方。但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会加剧现在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这是胡锦涛主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短片三】无独有偶,与库恩类似,在9月30日,英国路透社也发表文章,论述中国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稳定,也被排到了第一位,原因同样是地区和阶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其余挑战依次为,贸易摩擦,能源瓶颈,环境,以及腐败问题。但是,对于贫富差距问题,奈斯比特夫妇,却有着更为平静的看法。

  【嘉宾介绍】

  约翰·奈斯比特: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曾服务于美国两任总统。主要代表著作《大趋势》。这本上世纪80畅销全球1400余册的书籍,准确预测了网络社会的来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让奈斯比特被成为全球最精准的预言家。2009年,奈斯比特历时三年完成《中国大趋势》一书,对中国模式进行分析,对中国发展趋势作出了全新的判断。

  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的合著者。

  【约翰·奈斯比特】这是一个老问题,社会必须要足够自由,让有能力的人能够先富起来,同时社会也必须为弱势群体建立保障体系,这样所有人都能得到生活的保障,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多丽丝·奈斯比特】不要忘了另外一点,纽约和旧金山不能代表美国。美国跟中国一样,有些地方非常落后,欧洲也是一样。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除非新加坡那样的小面积的国家,人口可能只是北京一个区的人口,是单一化的发展的,那是不可能的。就像把石头扔到水里,你能看见波纹是怎么缓慢地扩散的,需要时间让影响遍布所有区域。

  【约翰·奈斯比特】中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省,它的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有些省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有些省就很慢。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国家,这是它很难发展的地方,也是它非常迷人的地方。

  【短片四】显然,与库恩相比,奈斯比特夫妇对于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但是,在他们的《中国大趋势》一书中,他们也讲到,中国的发展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的问题,他们引用了十七大报告中的表述,其中就包括,“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22度观察》在采访库恩的时候,他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伟光曾向他讲述中国面临的四大关键性挑战,其中之一,同样是发展不均衡问题。可见,中国领导层以及学者,对此都有着清晰的认知。根据最新统计,7月份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6,按照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判断,基尼系数0.3以下是稳定线,0.4是警戒线,0.5危机线。这一数字,再度提醒我们问题的紧迫性。

  【库恩寄语】所有深圳《22度观察》的观众,我把我最好的祝愿送给你们。非常高兴见到大家,希望大家一切都好!祝中国六十年国庆快乐!我为深圳过去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也希望深圳未来可以继续成为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发展的先锋。

  第三部分: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

  【主持人】2009年,在全球经济如此不景气的年份,中国政府依然提出了8%的经济增长目标。对于其理由,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实现了持续而高速的增长。显然,如何延续健康的经济增长,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嘉宾介绍】

  唐·舒尔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被誉为全球整合营销传播之父。

  【唐·舒尔茨】中国特色曾经给这个国家带来很大的成功,但却未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今天的成就,更不要说明天的发展。比如说低廉劳动力的优势可能正在离我们远去,世贸组织的一些规则我们还没有适应,巨大的持续增长的外贸市场,还有政府保护下的金融市场以及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市。另外,我认为中国特色也在变化之中。

  【主持人】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你认为有着什么样的启示呢?

  【库恩】经济上中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非常需要重新评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因为中国不可能一直过度依赖出口。出口导向的经济曾经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成功,但是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话,中国也不可能永远靠出口来发展。因为你不可能永远保持贸易顺差,这对中国社会并不好,引发通货膨胀,以及其它很多问题。最后,金融危机终结了这种想法,认为靠外贸就可以永远这么高速发展下去。

  【主持人】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你有什么具体想法?

  【库恩】大家都知道经济发展主要靠三个方法,一个是出口,一个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有一个就是促进消费。中国一直是依靠出口和基础设施投资。过分依靠出口的问题是收入不平衡,和贸易不均衡。基础设施投资的问题在于 最初的投资,比如在1997年的时候,是极其有效率的,因为那时候机场道路很少,所以很快就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你不可能总是建机场道路,那样就没有效率了。所以答案是必须刺激消费,让消费承担起责任来。所以问题就归结到怎么刺激国内消费上了。

  【主持人】怎么样提高消费的水平呢?

  【库恩】要让人们花更多的钱,人们的收入必须要提高,要消除社会不平衡,人们都必须成为消费者,当收入增长后,就给中国劳动成本带来压力。因此,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而答案就像胡锦涛主席所说的,要创新。中国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发展附加价值的产业。那我想今后30年对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有创新,提高社会的附加值。

  然后我们知道发展高科技产业,工业结构调整,让之前的一些非理性结构趋于合理。这些都是经济上的挑战。社会发展上,我们知道了最大的挑战是经济发展上的失衡。除此之外,社会服务要跟上,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要不然大家会担心生病或者老无所养,现在肯定就不敢花钱。

  【短片五】正如库恩所言,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注意到了经济增长中潜伏的危机。现实,也呼应了他的这种认知,就在最近,虽然经济态势复苏迹象明显,保八的目标已经无虞。但是,人们从中国的经济高层中,反复听到的,除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外,还有三个字,那就是,“调结构”。

  第四部分:政治体制改革

  【主持人】中国的迅速崛起,让全世界热衷探究其增长根源。答案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每一个观察者都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这个领域,曾经是诸多海外人士指责中国的集中点。但是,如今它得到了全新的阐释,当然,改革也势在必行。

  【多丽丝·奈斯比特】如果我们看现在的世界,它主要是由西方占主导,也就是西方的政治民主体制起主导作用,在未来我们预测将会是中国模式。中国的我们称之为纵向的民主,它会和西方政治民主体制共同存在,这是我们对政治体制格局的一种预言。

  【约翰·奈斯比特】这其实不是一个预测,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国家领导和人民群众合作打造新的生活,这种纵向的民主已经存在了。未来会发生的是,这种模式会更加成熟,会成为世界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模式,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主持人】在你们的书中有这样的话,说中国这种模式长治久安的最重要、最关键、也最微妙之处,就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力量的平衡。怎么样理解这种微妙之处?

  【约翰·奈斯比特】我书中提到的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其中的一个支柱就是先规划森林,然后让树木自由生长。政府给我们规划了森林,中国的人民将其创造出来,比如说市场经济,政府进行了市场经济的规划,人民群众发挥创造性,建立了市场经济。我觉得是非常直接的、非常简单的。

  【主持人】库恩先生,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你怎么看?

  【库恩】政治体制的改革是胡锦涛主席及其它领导人,以及下一代领导人都很关心的问题。我这些年来也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中国领导人对此的承诺让人倍感欢欣。不是要去改成西方的多党制,而是保持现在的一党执政,同时关注中国人权、民主,还有法制。我们可以怎么去做?怎么去完善一党执政。这是一个挑战。中国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让人振奋。

  【主持人】中国目前在完善政治制度上,你认为哪些方面让你感觉到振奋?

  【库恩】我个人认为,而且我也在西方媒体上一直说,现阶段,一党执政是中国最好的选择,只要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自我完善,比如说不会一直是像上世纪60年代那样。但是一党执政的话,对领导人要求更高,他们的责任更大,必须给人民带来民主和人权。中国现在的做法还是令人鼓舞的。

  胡锦涛主席在这方面做的很早,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我很荣幸能和他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看到他的这些观点登上西方的媒体。我很高兴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提高透明度,提高官员的公开度,在官员任命之前向公众介绍,让公众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人大的权力,让它真的可以对党进行一些监督,让党员以及党的领导人真的接受人大的监督,从而实现党内民主。这是领导人真正的承诺,给民众带来人权和民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四个现代化,担当起在世界上的角色。

  【短片六】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各方的关注点所在。库恩向我们回忆了他采访李源潮的经历。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十七大报告中,69次提到了民主。而李源潮也强调了一个外界的误解,那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政治观念开始的,而不是经济政策。而政治体制改革,也应该保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部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主持人】就在国庆之后,英国的《经济学人》发表文章,题为“中国在世界的位置”。文中将天安门前的庆典描述成让人震惊的武力炫耀,而中国则是一个中等国家心态,小国责任担当的大国。这种误解,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但是在今天这样的时候,如何让世界对中国多一份理解,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的的确确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挑战之一。

  【约翰·奈斯比特】有很多原因,他们害怕中国,他们不了解中国,他们反感这个新玩家做得这么好,所以他们恐惧,不愿看到原本落后的中国崛起,因为他们对此束手无策,所以他们在新邻居面前表现得充满敌意。

  【多丽丝·奈斯比特】我们把世界比作一个社区,就像社区里面的邻里关系一样,一个新的邻居搬进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大家都会关注这个新邻居。最先发生的就是一些风言风语,而且都是一些不好的议论,看一下这个新邻居做了什么,他对他的妻子怎么样,他对他的孩子怎么样,看看他家的花园有多糟糕,议论流传开来。但是之后,他们看到新邻居的家越来越漂亮,花园越来越漂亮,他们的车也越来越大,他们家越过越红火,这样的话会出现什么?嫉妒。曾经是西方主导的世界,文化、价值观、政治体制的规则都是西方制定的。坦率地说,对他们来讲的确很难接受,他们自以为已经找到最好的方式,但是突然别人发现了更好的方法,这很伤人,所以西方不会喜欢它。

  【多丽丝·奈斯比特】其实西方人的想法也不全是一样,举个例子,在我们来北京之前在芬兰参加一个会议,讨论新的治理和领导的方式。在这个会议上我们第一次介绍了我们的中国模式和纵向民主给大家。参加会议的有政府官员、学者、还有企业家,包括芬兰的总统,他们并没有对中国有太多的批评,企业界对中国更具有包容性,新闻记者和那些想去赢得竞选的政界人士会热衷于诋毁中国。

  【主持人】更好的向西方介绍中国,您有什么建议?

  【库恩】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已经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越来越常见了。它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中国公司去国际上做并购,也包括怎样让中国的声音让更多人听见。比如我也在帮助提高中央电视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它代表中国发声。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并不说愿不愿意的事,而是势在必行,需要综合以上各个方面。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参与这些发展将是重中之重。

  【短片七】对于库恩而言,中外之间沟通的难度,有着切身的体会。由于他对中国抱有更为理解的态度,于是有外国媒体讥讽他为中国的发言人,甚至有人说他被收买了。观念似乎根深蒂固。在皮尤研究中心2009年所作的调查中,西方发达国家民众,回答喜欢中国的比例依然偏低。只有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略微超过50%。而德日两国,比例均未超过30%。对于这些误解,库恩一方面认为是一些西方社会的传统思维作祟,他们对中国缺乏了解。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说中国主管外宣工作的人士,在和他交流中,都认识到了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在对外传播技巧和方式上的不足。而就在10月9日,全球170多家媒体齐聚北京,召开世界媒体峰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呼吁世界媒体,“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这一做法,也被众多人士看作中国重视向世界传递声音,树立更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

  【主持人】我们提供观察,您来判断。最后,我们引用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每一项改革都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它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感谢您收看今天的22度观察,下期再见。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