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向炳伟:挣全球人的钱为全球人服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 17:52  《中国商人》杂志

  文/本刊记者 王晶

  中国最慷慨的富人之一

   2008年5月15日

   看着电视播报灾区惨烈的画面,每一个伤员都牵动着伟志人的心,向总退了赴香港商务活动的机票,决定亲自赴灾区参与救灾。得知此消息后,伟志集团有50多名员工纷纷自愿报名参加救灾小分队……

   2008年5月18日

   队伍抵达沙州镇后发生较强烈余震,致使路桥裂缝,政府禁止前往,小分队卸下救援物资返回广元。向总率领其余5人,紧急从汉中伟志生产厂调拨灾民急需食品……

   2008年5月19日

   5月18日16点,救援队到达重灾区青川木鱼镇,该镇死亡八百多人。向总在完全倒塌的废墟瓦砾上,双手合十、悲痛万分、泣不成声,两腿自然地跪地祈祷……

   2008年5月23日

   大家顶着连续奋战5日的疲劳,两个多小时完成了价值7万元防雨布的抢装,随即狼吞虎咽地吃了点饭便匆忙随车赶赴青川,这已是我们第5次再进重灾区了……

   2008年5月25日

   青川县又在下雨,第一组队员克服重重困难驱车向竹园镇行驶,他们希望尽快将灾民所需物资送到灾民手中;第二组队员用沙哑的嗓音向广场居民宣传回收书籍的意义;向总带领的第三组队员深入救助站,与救助站的孩子们谈心、交流、做游戏,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2008年5月26日

  25日12点半,伟志救援队一行4人冒雨、雾以及道路塌方、余震等恶劣环境的影响,顺利完成了向青川县关庄镇、黄沙镇运送大米、食用油、锅、碗的任务返回广元。小分队回到广元不多时,青川发生了6.4级较强余震,小分队员有惊无险……

  这是从伟志集团的网站上看到的,在汶川地震中向炳伟带领员工深入灾区救灾的日志,虽然时隔一年多,如今读起来,那个时刻的残酷和惊心动魄,还是会敲打每个人的心。

  一位民营企业家带领志愿者,在受灾最严重的青川呆了13个日日夜夜,这中间,他有怎样的思考?向炳伟的回答很简单:我要去救人。其实,这一切并不是偶然,多年来,向炳伟一直走在“救人”的路上。

  早在2003年公布的中国最慷慨的28位富人排行榜中,向炳伟排名第26位。也许是他有着一颗理他之心的原因,从伟志成立至今,向炳伟为公益事业的捐款、捐物不计其数。

  是什么让他一直坚守在这条路上,答案也许是:经历。

  16岁时潜在的欲望告诉我,不要虚度人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那天,22岁的向炳伟正在陕西省汉中市老家给邻居弄炉灶。当时,他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泥瓦匠,凭着一股子钻劲,他“发明”的“马蹄回风灶”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在此之前,向炳伟挣到第一笔钱是做泥瓦匠时领到的4块钱工资,那年他15岁,他还为了养家割猪草卖钱,每斤5厘钱。“我16岁时就有一个潜在的欲望,不想虚度人生。”虽然干泥瓦匠是为了挣钱生存,但有一种潜在欲望,就是要做到最好的泥瓦匠。这就是他最初的“抱负”。泥瓦匠向炳伟长期弓着腰干活,他的腰肌劳损毛病越来越严重,他心里想“还能找个什么别的活干”。

  不久,他听说湘水寺小镇上开了一个缝纫店,店主与他们家是老相识,于是他背着一台断了腿的缝纫机登门学艺,开始了自己的裁缝生涯。

  上世纪80年代初,喇叭裤、西服与披肩长发一起出现在汉中街头,学成手艺的向炳伟找了间门面房开始了自己独立做裁缝的日子,门口放着一块纸板,上面写着“裁剪缝纫、翻新补旧”八个大字。

   1984年,汉中一家公司搞了一批日本产的旧西服,以15元一件的价格倾销,购买的人络绎不绝。这个场面给了向炳伟很大启示,只读过4年书的他开始看一些服装书籍,并把目光盯在了西服制作上。向炳伟还将门口的纸牌换了一个大些的牌子,正式写上店名“新时代服装店”。那个时候,向炳伟就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中国人穿上中国人制作的西服。”

  1987年4月,向炳伟和另外6名农民靠着贷款来的5000块钱,成立了“汉中市伟志西服厂”,向炳伟也从裁缝变成了一名厂长,手工作坊扩大为流水线作业。

  向炳伟说,他从生产第一件产品起,就是以踏踏实实的劳动,友善诚信的服务,问心无愧地获取每一分财富。他与伟志的员工不仅仅是简单的劳资关系,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企业有了第一笔利润,向炳伟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将这笔钱用来为大家创造更好的条件上。

  在向炳伟看来,最大的机遇应该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把私营企业的地位从有益补充提升到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私营经济在经历三年徘徊后爆发出巨大的活力。当年9月,“汉中市伟志西服厂”更名为“陕西伟志服装有限公司”,向炳伟任总经理。他把这家陕南小厂的第一家分公司开到了西安繁华的东大街上。

  1998年7月,陕西伟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顺利挂牌,向炳伟成为集团董事长。这次的股份制改革,不但夯实了伟志集团未来发展的根基,也顶住了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服装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今的伟志集团在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拥有五百余家特许加盟店,年销售收入3亿元,年利税总额逾3000万元,连续十二年被中国服装行业协会授予销售、利税总额“双百强”企业。

  

  伟志的承诺——不满意便退钱

   向炳伟和他创造的西服王国代表了陕西乃至西北服装业的辉煌。和有些成功的民营企业老板相比,向炳伟的经历与众不同,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没有高学历,也没有一夜暴富的机会。向炳伟用非常简单的四个字总结他的生命感悟“善、诚、智、勤”,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和过去一样贫穷,只要有善、诚、智、勤这四个字,我依然可以东山再起。”

  现在,面对巨额的财富,向炳伟并不认为这些财富是他个人的,他认为谁的资本和谁来经营资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去经营,在经营的过程中位社会做些什么,为国家做些什么,为他人做些什么?

  伟志集团多年来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助教、提倡孝心、扶贫献爱心。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经济学人培养基地,设立教学创新奖学金。向炳伟是一个孝子,他自己出钱设立奖金评选十大孝子,公司每年12月8日定为“伟志孝心节“。这一天,公司会全体放假一天。1996年,伟志集团打出”十万年薪聘副总”的广告,在西安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他为了吸引人才不惜一掷万金。

  有专业调查机构在西安做过企业形象方面的调查,许多人对伟志的印象是诚信和实在,伟志集团亲和力的公众形象,源于向炳伟的为人。实际上伟志西服能够从汉中走出,在省城一炮打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90年代初期公司大胆提出“不满意便退钱”的承诺,这一举措,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向炳伟在做这个决策时,冒了很大的风险,公司内部有很多人不同意这样做,他权衡利弊还是决定推出。他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并判断占小便宜的人毕竟是少数,最多3%,到这里买衣服的人又是更少的一部分。向炳伟表示,虽然会有一定的损失,但有利于公司的形象、信誉。更重要的一点,希望通过这件事,对社会其他商业伦理道德起到促进作用。直到现在,伟志集团依然实行“不满意便退钱”的承诺。

  小学四年级就辍学的向炳伟对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他不太喜欢外面的应酬,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问题和学习上,后来他在百忙之中攻读了经营管理方面的大专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向炳伟说自己读书宽而浅,包括哲学、宗教、心理学、成功学、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

  在向炳伟四十多年的奋斗生涯中,经历过太多的坎坷,从社会最底层奋斗到今天的成功,用自己成功后的收获去回报社会,他的经历、他的处世哲学像一本教材,激励着更多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

  

  记者手记:

   对于伟志,笔者有很深的感触。同为汉中人,在年少的记忆中,在那个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货物资源有限的时代,穿上伟志就是时髦的象征。我非常清晰地记得伟志那句“不满意便退钱”的承诺,因为这句话,不知道激发了多少人购买它的热忱,人们有感于的不仅是这句承诺,更是这句话背后那个指点江山之人的气魄。

  写向炳伟,更像是在写身边的一个朋友,他的经历和对待世间百态的态度,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富有涵养的哲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