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货币政策:调结构同时侧重风险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 08:45  中国经济时报

  专家建议货币政策不能完全盯着物价,应密切关注资产价格■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货币政策篇■本报记者王月金

  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公布的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消除了人们关于经济增长保八的忧虑,但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到“功成身退”的时候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而此前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已经进入微调期,在调结构的同时,也侧重了风险管理。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微调早已开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三季度增长8.9%,比二季度加快了1个百分点。

  “实际上和二季度相比,增速已经降低得非常厉害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是保持继续执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从执行的结果来看,三季度货币政策过紧,贷款增量是1.3万亿元左右,比一、二季度减了2/3甚至一半。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全年实现“保八”目标已无悬念,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7.7%,第三季度GDP增速达8.9%。

  “宽松的货币信贷形势是经济趋稳并有所回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金融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对本报记者表示,货币仍较快增长,M1增速超过M2的增速,新增贷款规模相对上半年有所下降,但新增中长期贷款规模保持相对稳定,与上半年的平均水平相当。

  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8.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比上年末加快1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0.2万亿元,增长29.5%,加快20.5个百分点。

  “信贷政策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极度宽松。”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则对本报记者这样说。他认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信贷增长更是前所未有的超高速增长,使得国内销售市场顺旺、基建投资火热,同时带动国内资产价格全面上涨,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火暴局面。

  1—9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2.51万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上半年加快7.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13.6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货币政策从二季度以来就在微调,但这种微调是双向的,既有回收流动性,也有注入流动性,目前利率在低位水平,存款准备金率也未调整,目前货币政策还是适度宽松的。

  但信贷结构有变化,陈道富说,“城商行、农信社等成为新增贷款的重要载体,而且,民间需求逐步增加,居民的消费贷款增加,居民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达到66%、61%和56%。”

  此外,通胀预期颇受关注,数据显示,在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幅度继续缩窄的同时,其环比均出现双双上涨局面,其中,PPI环比更是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上涨。

  “在8月份以前,农产品价格一直在上升,连续几个月上升。9月份开始,农产品价格下跌。工业品价格最高点是7月底,8月以来也在下跌。我们从更短期的变化情况来看,有一些稍微的通货紧缩。”宋国青表示,宽松货币政策现在是没有达到正常发挥下应该达到的水平,不会带来通胀。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也表示,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不存在通胀的问题。

  但李晓超同时表示,无论是CPI还是PPI,环比都出现了上涨,存在着通胀的预期,对通胀预期要给予高度关注。

  “和国外货币政策不同。”易宪容认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并非是什么时候退出的问题,而是如何来保证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如何来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问题。

  对于收紧货币政策,宋国青表示,现在内需逐渐有所恢复,以后可以放慢一些,6000亿元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规模。

  “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资产价格,不能完全盯着物价,特别是只盯着CPI。”陈道富认为,资产价格在货币调控中只能作为关注指标,而不能作为调控指标,需要认真分析资产价格上涨和下跌的原因,结合实体经济的状况,综合考虑货币政策。

  在信贷结构方面,陈道富建议,当前政策的关键并不是总量政策,而是结构调整政策,关键要强化信贷结构调整,实现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应尽快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发挥的宏观效益。目前要解决的是私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问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