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铁矿石谈判新模式疑虑 大钢厂反应冷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 02:55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洁

  凭借全球铁矿石市场“最大客户”的地位,获得一个优惠价格;集中铁矿石进口资质,加强对铁矿石进口渠道的管理;在国内的铁矿石销售中,不再区分“长协价”和“现货价”,打击铁矿石倒卖行为。

  这是中钢协高调提出的2010年铁矿石谈判的“新模式”的三大核心内容。

  不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铁矿石进口的各个主要利益相关方,包括国际矿商、国内钢企和贸易商,却更多地将其视为中钢协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质疑者有之,反应冷淡者更众。

  利益受到威胁者,往往直接质疑这一“新模式”立足的基础,而那些潜在的受益方,亦对“新模式”的可执行度,心存疑虑。

  不过,10月2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国内某大型钢企一位高管称:“对于铁矿石贸易机制变迁的探求,是一定要做的事。哪怕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哪怕付出一时的利益代价,也要一步一步地推进。”

  国际矿商拒不让步

  “这就好比在沙漠中,大家都缺水,如果有人发现并占据了一处水源,需要的人可以出价购买。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出价高者得水多,还是,要水多的人可以获得折扣呢

  对于中钢协提出的“量大价优”,一位国际矿商高层以这样一个比喻反问道。

  这个比喻的背后,是三大巨头在内的大多数铁矿石供应商想要强调的一个逻辑:这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量大价优”的原则并不适用。

  不过,按照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的说法,在全球主要钢厂减少采购的情况下,铁矿石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分析说,明年铁矿供应紧张的”。甚至,有报告称,2010年,全球铁矿石供应过剩将达3亿吨。

  正是基于“供过于求”的判断,“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谋求我方的主导权,包括与世界主流钢企组成统一阵线。”一位参与2009年铁矿石谈判团队的钢企人士告诉记者。

  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凯表示:“供大于求时,作为大买家,这是我们的筹码;供不应求时,我们作为大买家,则是对方的筹码。”

  “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显然,在这一基本判断上,中钢协和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分歧巨大。

  大钢厂反应冷淡

  据前述大型钢企高管透露,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世界钢铁协会年会期间,国内主要钢厂就“改变铁矿石贸易规则”一事私下交流颇多。钢企的普遍立场是,支持长协、坚决反对指数定价,其它非原则性的改变,可以讨论。

  不过,对中钢协提出的“新模式”,多数大型钢企反应冷淡。就常规逻辑而言,这多少显得有些反常。

  但行业内人士心知肚明:新模式如若成行,很大程度上将意味着,部分习惯于从铁矿石贸易牟利的大中钢企,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过去数年间,不少手握长协矿的大型钢企,利用长协矿与现货矿之间价差巨大,将长协矿大肆高价倒卖给中小钢企,牟取暴利。“部分企业倒卖矿石赚的钱,甚至远远超过了钢铁主业,它们自然不舍得放手。”上述高管称。

  中小钢企的疑虑

  “我们最期待的是,统一国内价格。”河北一家中型民营钢企的矿石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毫不掩饰其期待之情。

  2009年之前,该企业只有很小的进口配额,需从大型钢企和贸易商处购买大量高价二手矿,未来,若能获得与统一价格,其将彻底摆脱受制于现货矿波动的命运,降低原料成本。

  事实上,在2009年7月“力拓案”爆发后,整饬市场秩序、统一国内矿石价格,便被中钢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中钢协强调,铁矿石进口将严格执行“代理制”。

  单尚华此前表示,今后,钢铁生产企业进口铁矿石“应以自用为目的”,进口的铁矿石在对其他钢铁企业销售时,要同样实行“代理制”。根据代理制的要求,大型钢企和贸易商在将长协矿销售给中小钢企时,只能加收3%-5%的代理费。

  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单尚华曾经表示,“中钢协不是不知道谁在扰乱市场,谁在扰乱秩序”,并称掌握着相关的证据。但是,今年下半年开始的“贸易商整肃风暴”和“矿石流向彻查”,至今日未有明确的结论。

  “钢协能否真的控制住铁矿石市场?”成为不少中小钢企的疑虑。

  并且,一位唐山一家完全倚赖现货矿的小型钢厂人士表示,对于习惯了现有“渠道”的中小钢企来说,重新建立代理秩序,“可能会更受制于人”。“矿石价格波动的确让我们头疼,但万一拿不到货,我们会更头疼。”

  贸易商争取“空间”

  在“新模式”下,随着进口资质向大型钢企和贸易商集中,长协价和现货价趋于统一,国内中间贸易商的生存空间,将大大缩小。

  “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出现垄断(进口),另一方面,我们也觉得统一价格不太可能。”曹妃甸港铁矿石贸易商陈刚(化名)直言,虽然,他觉得“新模式”对中国钢铁业来说“是一个好政策”。

  在他看来,“全部实现统一价格的唯一办法是,把其它的进口资质全部取缔,仅委托少数几家大型钢企或贸易商组成联合体统一进口,在国内统一销售”。“可是,既然有二次分配的过程,不就有着套利和腐败的巨大空间吗?谁来牵头才让人放心呢?”陈刚反问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