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2009新浪金麒麟论坛 > 正文
新浪财经讯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09新浪金麒麟论坛于2009年10月27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隆重开幕。此次金麒麟论坛的主题为“全球金融变局下的中国成长”。以下为“金融机构的创新之路”分论坛嘉宾发言实录。
主持人曾子墨: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在短暂的休息之后继续回到2009新浪金麒麟论坛。今天的论坛就像大家在我们的背板上看到的一样,是全球金融变局下的中国成长。今天上午我们非常荣幸邀请了诸位重量级的嘉宾,围绕两个议题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有意义的见解,一个是金融危机之后新的动态,一个是金融监管的变革。相信听完了上午的介绍之后,很多朋友可能对这些问题都有新的认识,而且也会有一些新的思索和探讨。今天下午同样我们的论坛会分两个环节来进行,会有两个议题。一个是金融机构的创新。另外一个是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今天下午为大家邀请到的发言嘉宾都是在金融行业之内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精英人士,相信他们的发言,一方面会结合自己在金融行业之内的从业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会结合他们对于全球金融业的一些新的局势、新的问题的深刻剖析。相信我们一定会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的火花。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邀请到的论坛嘉宾,同时也请这些论坛嘉宾上台。首先请出的是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焰;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先生;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先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先生。
李稻葵:非常高兴参加新浪金麒麟论坛,我们这一场论坛的题目是变革时代的金融机构的创新之路。这个话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后危机时代的格局即将出现的今天,我们来讨论具有特别的意义。很多人讲在这轮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是非常小的,这句话没有错,确实是很小的。但是我们必须反思,至少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有没有抓住应有的机遇。在金融危机之后,在后危机时代,我们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将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的变局。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去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我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肯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了在业界的几位精英人士,跟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
首先我们有请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焰先生,就这个话题给大家讲讲他的感想和看法。
吴焰:谢谢主持人。
其实今天这个话题对我们每一个金融从业者来讲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从中国人保这三年的发展,一个公司的改革创新赋予它的内在活力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是深有感触的。前不久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起设立,它的背后源于中国人保在当前金融和保险大格局下,通过不断的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优化我们的资产和股权的组合,使我们有限的资源能够提高它的配置效率和效能,进而实现我们今天中国人保新的股份公司的诞生。今天这个话题从人保而言,创新对它这两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今天在这里,并不信就人保内在的创新谈我的观点,我想着眼于这样的思路就是中国保险的发展,应该把自己置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或者我们应该基于什么样的理念使我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本身有观念的转变和自身思维的创新问题。
基于这些年来中国保险的发展和中国人保发展的实践,在这里谈一个什么观点?我们对保险机制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再认识,实际上对中国保险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创新意义,同时它对这个机制的引入,使我们社会经济发展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谈的第一个观点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这对于我们社会稳定发展尤其是要构建一个持续的扩内需的内在机制,它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国内投资与消费失衡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依然是相对薄弱的。它影响到未来发展持续性和稳定性。国内需求不足的重要制约因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城乡居民对自己未来的预期有一些不确定性的担忧。表现在居民高储蓄率,另外一个层面是未来的预期有不确定性另外心态的表现,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社会公众后顾之忧,提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感觉到目前对于保险机制在这个领域当中应该发挥更重要作用的认识是不够的。而本身它具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下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提升居民的风险保障水平,可以显著的改善人们的支出预期,从而把更多的预防性储蓄投入到计提消费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这几年我们在一些领域,包括像农村农民的保障领域,我们跟政府的互动当中的实践也都证明这个机制对一些刺激消费、带动消费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个观点,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作用,实现支农惠农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这对于增强我国农民抗风险能力,增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想拓展农村的消费市场,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受什么制约呢?农村消费的特征是生产型消费为主,但是怎么更多鼓励农民对生产消费投资,鼓励货币部门对农村农民的生产消费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简单的以一种任务和行政化的手段去要求是难以达到的。我也认为货币部门和保险部门不同机制的运用,可能对刺激农村的生产消费起到相应的刺激作用。
扩大消费需求最大的潜力,我们应该看到农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由于农村消费基础差,农民的消费能力弱,拉动农村消费需要政策的有效支持。近几年中央国务院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在财政支农投入的途径和方式上,我们如果充分利用保险这一工具,当发生灾害和事故损失时,农民能够得到数十倍财政保费补贴的赔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应能够得到极大提升,可以更好地体现支农惠农的放大效应,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民的增收,这对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想简单举一个例子,2008年中央财政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60.5亿,全年有超过110亿的资金参与到农业风险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它所涉及的面仅就中国人保这个角度来讲,它已经是远远超出几十亿的保险补贴所影响的范围。2008年中国人保承包农作物3亿多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仅此一项我们就可以看到保险机制对于解决农民对未来预期,对农业生产投入信心的增强,其实有着重要的意义。这60多亿和各地方政府带动的110多亿,实际上从中国人保一家而言,我们承担着种养两季节的风险责任将近1500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险机制在农村这个环境当中可以使财政支农惠农的效应放大。
第三,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作用,提供信用征集服务,合理分担信贷风险,对推动消费信贷发展,巩固和培育消费增长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中国人保的实践经验来看,保险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可以说是消费金融的有机组成部分,扩大消费信贷无疑是扩张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我国消费信贷达到4.6万亿元,与整个银行信贷40多万亿元的规模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在推动居民消费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这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国家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健全,信用担保机制还比较缺乏。从农村来讲,这一点就更为突出,通过保险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消费贷款保证保信产品,能够为缺乏担保的消费者提供信用征集服务,合理提高银行的消费信贷风险,促进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
第四个观点,充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还不够平衡,金融资源配置效能不高。一方面大企业与大中小企业融资,融资知识结构性失衡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另一方面,银行证券保险三方面的发展也不够均衡,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占企业融资的大约80%左右,导致金融风险过度向银行体系集中。资金融通是保险机制重要功能之一,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融通功能,既有缓解长期资金需求对银行的压力,有效解决资产负债配置当中的问题,化解潜在的金融系统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在危机中克服难关走出困境。从国外保险投资的实践来看,由保险业务所吸纳的资金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再生产能领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资本来源之一。国九条要求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利用债权计划这样的方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所以我们也基于这样一个要求,去年我们在天津滨海新区推出一款产品,是天津滨海新区100亿的债权计划,这个计划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对天津滨海新区而言起到积极的开发支持作用。对保险机构来讲,它的资金融通功能和参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样的职能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此外,保险机构由此获得了一个能够稳定投资收益的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
第五个观点,充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有利促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这几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加强社会建设成为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的一个方面。随着我们财政能力的改善,一些公共服务品也在不断推出,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如果还使用过去传统的思维,一个公共服务品的推出,地方政府就开始设立一个机构,招聘相应的人员再去推出这个服务,既会涉及到人员机构的膨胀,公共品的提供和管理方式的落后或者成本费用的加大。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认为,通过保险机制,它可以使得在未来我们不断的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需求的新的公共服务品的提供和管理方式当中,可以通过保险机制得到极大的改善。实际上像我们目前已经存在的新农合、农村低保,这些已经体现出保险作为一个覆盖面广的专业性机构,对于公共品的提供和管理方式所带来的效能的提高、成本费用的降低和专业化水平的体现。
以上观点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李稻葵:刚刚我们听到了吴总的精彩发言,也看到了短片里给我们做的一些背景介绍,其中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的课题。下面就想请另外两位嘉宾就这个重要的话题展开他们的观点,分享他们精彩的观点。
下面先请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先生,就这个话题跟我们分享他的观点。
陈东升:吴总是我们行业的老大哥,刚才讲得非常好。
我直接切入主题,中国加入WTO这十年我有一个观点,是中国的黄金十年,其实完全可以这样定义。黄金十年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崛起,从世界第七位到第二位。下一轮十年我认为应该是金融服务业崛起的十年。今天的话题很好,金融的创新和金融的崛起是一个概念。过去我有一个观点,随着经济的崛起、金融的崛起,然后还有文化、政治、军事的崛起。其实中国的金融,大家知道从朱镕基的改革,当然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保险公司的改革,主要是以国有银行改革为核心,这几年中国的金融业应该讲体系完全形成,体系的品牌基本形成,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新兴的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还有以金融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业,评级机构、律师、会计师、财经媒体,其实这些年财经媒体,包括新浪的财经频道,包括今天金麒麟的论坛,其实都是财经媒体的发达也是金融整体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一个整体品牌的形成。比如PICC,我们国家最重要的财险的代表。比如工商银行还有新的基金,比如华夏,评级公司还有中诚信。其实中国整个金融品牌也基本形成。当然中国现在走到这一步,2万亿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一个事实。人民币的国际化,接下来就是资本市场的放开。所以,中国的金融改革最核心的创新里有两个宏观问题,一个是利率,是不是市场更自由化,市场自由化就是利率是否最终自由化,这是我们还没有做的事。第二,最重要的是金融的经营主体是企业,企业是否是真正市场化的企业。现在有一个国进民退的现象,当然不是规律。金融业引进企业家精神,金融企业的市场化的改革和金融定价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这是中国金融改革未来面对的最主要的两个概念。
回过头来讲创新,宏观的创新不用说了,比如我们要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改革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建金融中心,你的税制体制不改革,香港16个税,上海45个税,这些高管赚100万,45万收走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比如人才的问题,未来讲到创新的问题,中国企业微观的创新大概分成几个,一个是面对市场首先是产品创新,包括吴总也一样,保险业、金融业也一样,这几年中国金融企业的创新处在一个高峰期。第二,渠道的创新。因十年保险业最主要的就是银行保险的崛起,其实吴总的成功力抓住了这样的历史机遇,在银行保险领域异军突起,其实这是渠道的创新。当然还有一个创新是服务的创新。对外的是产品、渠道、服务的创新,对内是流程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还有一个是人才的创新,整个组织体系是否能够容纳一个优秀人才的氛围和文化。
今天中国金融业面对的金融崛起和金融创新,这是未来十年或者以中国金融业为主的服务的创新是中国未来十年一个新的课题和话题。
主持人李稻葵:下面一位是来自于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先生。
陈兴动:谢谢主席,谢谢各位。刚才听到吴焰董事长和陈东升董事长两位关于金融创新问题,吴焰董事长谈到关于PICC的发展,我非常同意中国现在保险业的发展,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不深的,陈东升谈到金融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中国应该广泛予以推动的。如果说过去我们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着重于工业化、产业制造、出口,那么中国通过30年之后,中国的工业基础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我们的财富积累已经大到我们不能不去管理财富的时候。所以,中国金融业的大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机会。
今天我想传达一个思想,对于这次的国际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要总结经验,对中国而言,要多遵守审慎原则,但最重要是中国一定要积极进取,这次的金融风暴不能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金融发展的战略,需要广泛地追出去。简单地讲几点我最近的观察。
首先,国际金融风暴已经过去了一年,这一年过程当中,从开始全球范围内的恐慌,经济学家对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做了种种非常悲观的预测和展示。一年过去了以后,我们发现什么呢?华尔街在10月11号道琼斯指数重新站上一万点,我们看到华尔街重新开始重操旧业,继续进行高风险的交易。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美国大的投行他们业务收入增长的50%继续来自于各种不同的金融衍生品和各种金融支持和打包支持的产品。在2008年华尔街整个裁员26.5万人基础上,2009年华尔街重新大规模招兵买马,那些大量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现在纷纷不希望把美国政府的债务尽可能还掉。这些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都这样,这些无疑过去了。
为什么这次金融风暴感觉在短短一年时间就过去了,我个人感觉大概有四个原因。第一,我们现在看到大家对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所产生的影响是不是过重呢?这是一个问题,我不是说它一定过重了,大家对金融风暴是不是百年不遇,各个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注资,想把它救起来。为什么注资流动性不起作用。第二个观察,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裂,这个跟一百年前,70年以前,上个世纪的30年代很不一样的地方,这次的金融风暴爆发是在2000年之后,经济全球化之后的一次大爆发,实体经济基本上转到中印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基本上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如果出问题了以后,大量流动性进去,因为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如果要回来的话,是把虚拟经济提起来。现在有任何说我们已经从里面走出来了,并不是这条船自己长着脚站起来,只是更多的水注进去,把小船浮起来。所以,说目前全球的经济已经走出困境,已经走向复苏的道路,看样子路还很远。
回过头来看,似乎这次金融风暴产生于一种创新和管制的不协调,管制赶不上创新,这点似乎回过头好像是发达国家故意创造出金融产品让发展中国家实物进行交换的平台。按照这种逻辑推下去,我们认为我们能够相信发达国家真得需要改变目前的金融结构、金融制度吗?恐怕路不是那么明显的,可能还是需要一个增长的过程。这次的金融风暴给中国的金融制度的建设,给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所以我个人感觉,中国政府应该好好地研究金融风暴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和危机爆发的原因,采取审慎的政策,但是我们一定要积极进取,使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一个更快的发展。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刚才陈东升董事长谈到,制度的创新、结构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政府以开放的心态,我们整个市场能够更多推动发展,这个市场,为什么中国人到了外资机构一定能搞起来,中国人回到自己的中资机构不能搞呢,这两位董事长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回答,他们两个公司办得这么好,我相信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的金融市场一定是大发展。
主持人李稻葵:非常感谢陈兴动陈总。三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都在论述一个主题,在这点上,他们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之后,遇到了重要的创新的机遇了。两位来自国内金融机构的老总谈到了创新的客观的需求,也谈到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到了这一步了。陈兴动陈总是从国际的角度,从金融危机演变,金融危机的发展,西方国家的金融格局角度,来谈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必须抓住机遇,来进行调整。我想问一下几位嘉宾。现在我们谈中国的金融机构的创新,客观需要有了,机遇也有了,目前这个阶段金融机构创新最大瓶颈何在,哪些最重要的因素约束了金融的创新,是监管部门思想不够解放,还是市场某些方面投资者需要培育,还是人才不够,公共税收政策需要调整,吸引西方人才,像从法国巴黎投资银行吸引到国内工作,是哪些工作牵制金融创新。
吴焰:这个问题既重要,也敏感,从内部来讲两个方面,金融创新如果说有制约因素的话,首先我认为从金融机构自身内在的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思维,而这种创新的动力和思维又是源于对金融机构能不能更好地把握和分析,把握当前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些契机和未来的趋向。刚才我从保险机制的几个认识角度来谈,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自身认识的前提,通过我们的产品,通过我们的服务,通过我们内部的有效的资源的配置,它是能够在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使自身的发展得到更好的空间,这种创新首先我要说内部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个话题我又不能不讲外部因素。对创新的问题,我们要看到中国的金融创新,原创性的东西是比较少,既然原创新的东西比较少,我们更多的是在审慎的学习、借鉴或者把它作为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一个变通,使它更趋于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我们已经是比较大程度地对风险做了识别和剔除。对非原创性的创新从中国国内来讲,我们现在的支持力度不够。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对风险识别的能力有待加强,但是从国内来讲,我认为我们不能够由于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对创新采取一种过度的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抑制。而目前创新的角度从内在之外和有效政策互动之外,还有就是不同金融资源之间有效协同互动,它将会使现有的金融资源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而这点是不够的。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陈东升:吴总讲得很充分,对金融业的客户协同效应发挥是一种。还有自身企业的实力、风险能力以及随着市场的敏感性,真正的创新阻力,比如你的资本实力、风险意识,还有企业家创新的能力。中国还处在发展中阶段,整个金融体系还是处在借鉴、学习、模仿的阶段,还不是处在世界经济最前沿,处在原创阶段。应该讲,在国内金融业创新基本把西方拿来,把它本土化,这种创新是最有效的。也是中国金融业创新最主流,中国企业所谓的创新基本是把西方拿来本土化,而且本土化很成功,这才是创新,原创新的东西也不是没有,大规模的原创时代还没有到来。
回过头再看,金融危机后,国家或者是金融监管部门对风险意识的提升,管控的更严厉,是不是某种程度是制约创新,这是两个方面的看待。越在这个时期,作为监管部门力度越大而且越小心,当然不是创新活跃期。小的方面发展,特别像现在保险业包括投行业,包括在理财性的创新,在产品创新上,现在还是很活跃的。所以我觉得是两方面来看。
陈兴动:我讲三点:
第一点,中国现在太过保守,胆子太小,进取不够,应该大胆往前走。认识到中国现在是一个天大的历史机遇,也加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必须要走的,不能不往前走。
第二,对金融的感悟。对金融的感悟不在于我们读了教科文,就了解金融是怎么做的,金融其实是一个大市场,方方面面,银行、证券、保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汇率市场、债券市场,金融就像水,从管理的角度,从操作的角度,一个问题出来,有许许多多,像大夫一样,治病有一个系统的东西,这个感悟怎么来,总不能说先有感悟,然后再发展,我们只有做了,只有遇到了问题,才有感悟。如果都战战兢兢往前走,这些感悟是没有。美国人的感悟不能变成中国人的感悟,美国华尔街是什么,包括大规模的报刊连篇累牍的报道分析,我们都是隔岸观火,这种感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感觉到。
重要一点我们有了这种感悟以后,现在谈金融的创新等等,对中国来讲不是创新的,我非常赞同两位大老总所讲的,中国在借鉴,中国的借鉴其实是把人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金融业,资本市场一百年的东西拿过来跟中国结合,中国现在是一块大肥肉,全世界的经济,全世界的投资者都看着中国目前的状态。我最近参加了几次国际研讨会,我们做过调查,在香港上次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有两张纸,一张红纸,一张绿纸,认为中国未来在十年之内中国的资本市场超过美国的,大家拿起纸张来,我没有看见一张是红的,全都是绿的,全都是OK。这种情况中国未来资本市场是国际性的,大家共同站在一块,这个市场去创造,中国既面临机遇,也面临很大的挑战,这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去感悟,去创新。
李稻葵:兴东,你提到我们的学者们还包括可能一部分的政府领导对于这场金融危机的演变,我们没有判断准,好像我们一年前过于悲观了,因此好像你在说我们没有抓住应该抓住的机遇,我想再具体问一问,假如一年前或者十个月,我们有比较正确的判断,十个月以后、一年以后国际金融市场会有如此恢复,假如我们的某些机构非常大胆把雷曼兄弟公司一部分资产、一部分业务买过来,或者是像英国巴克兰银行,或者是像日本的某家银行买过来,你估计我们的结果是什么?我们会不会像今天英国的巴克兰银行如此成功,整合得非常好?或者跟日本一样不太成功,我们处在哪个地方?您怎么评价?假如我们真是判断正确,我们抓住机遇,后果你估计是什么情况?
陈兴动:大家说的这个问题具有太大的挑战性。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过去看,全球的经济学家受到两次大的质疑。第一,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被批评,经济学家完全失败了,没有预期到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居然在这个时候爆发了。现在回过头来,不是经济学家讲的不得了,实际上经济很快回来,你们又把问题估计严重了。
当然历史不可假设,我们不可能回复到一年以前去,我去买巴克莱、雷曼兄弟银行。假如当时经济学家没有做那么大的估计,所有的中央银行不可能不择手段往这个池子里注水,如果没有往这个池子里注水,之所以这条船浮起来,并不是因为这条船有任何大的改进,只不过是水注进了,船就涨起来了。所以,如果光是经济学家没有这种估计,恐怕今天我们也走不到这个位置来。这一次走出来的几点,很大的一点是各个国家不顾一切的注水,全球各个国家团结一致,没有悬念,没有任何反对意见都来注水,比如像中国,不是金融风暴的中心,中国经济国内也没有出现衰退,可是中国采取了世界上大概最大的宏观货币刺激政策,我们刺激出来了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实际增长达到40%,这是中国历史上很好有的高增长。
李稻葵:我作为经济学家的一员,实在忍不住要补充一句话,并不能说所有经济学的工作者没有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2008年1月15号,我有一篇文章发表,题目就是《未来两年之内将会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当然我还是过分保守,如果我说未来8个月,我就更牛了。这是第一。
第二,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初,不少学者,包括我在内,都在讲不会有第二轮的金融风暴,西方的国家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注水”,因为这是西方国家自己的事情,而且西方国家的国家信用没有破产。不仅没有破产,反而上升了。
我这是做一个脚注,不能把所有的学者都归于一类,这样就简单了。
陈兴动:这不是我的观点,我不是说批评经济学家,其实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我记得2007年我在巴黎参加一个一千多人的大型研讨会,那时经济学家也是分组讨论,6个组,每一个组都有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不得了了,这种不平衡还要让它进行下去,没有任何政府出来去阻止它,总有一天这个泡沫会破灭,将来会付出代价。
李稻葵:我只是想尽量客观地做点观察,我还有一个观察,好像证券界的投资银行家们在今年年初的阶段,至少国内,就我的观察是过分悲观了。好像学术界的人乐观的还多一点,当然这是后话,原因何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
回到主题,讨论一下金融创新的各种约束、前景。请教国内的两位老总,我们的金融危机中国的金融机构损失比较小,损失比较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也是公认的事实,就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开放。为什么没有完全开放呢?可能一个很重要的解释,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准备不足。一旦开放,不管是金融服务的开放还是金融机构的开放,我们可能面临重大的冲击,这是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两位老总,就你们的机构、行业而言,你们和国际上最先进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也好、产品的效率、产品的组合也好,经营效率也好,还差多少?是到了最先进这一档可以开放了呢?还是中间一档,还是比较差的一档?ABC三个选项,如果第一档,答案很清楚,我们就应该开放,至少保险业开放,不用害怕。如果是B和C,答案又是另外不同的,请教两位老总。
吴焰:在我们加入WTO的时候,我们国家做了一个重要的策略,把保险业作为一个开放的条件。我们对外开放之后的这些年,曾经大家说可能中资的保险机构会被外资保险机构冲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些年发展到现在看,中国本土保险业的发展依旧保持一个很快的增长,当然这种增长我也以为是由于新机制的形成,外进进来之后,不断带来一些新的理念,经营上的经营模式以及新的产品,对中资的公司起了非常重要的产品。我们认为开放会对保险公司的影响非常深,结果是本土的保险公司在开放来说,发展的很快。还有一个问题,内外两个因素,我们实际上不管外资保险机构进入还是我们自身,可能外资保险机构进来之后要服水土,原有的特性、特点甚至优势,在这个地方不能更充分的展示,这是我们要客观的讲,不是它没有能力,这是一个客观情况。另一方面,国企在跟外资相互的学习借鉴过程当中有快速的成长进步,但是差距非常大。监管机构有一句话,中国的保险还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初始阶段,本身就说明了它所处的位置。
陈东升:在中国加入WTO的时候我有两句话,未来五年到八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和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进程谁走在前谁是赢家。今天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走在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前面。我们讲的国际化的进程绝不是到国外做生意,比如我们风险管控的技术,比如我们的投资团队,我们的IPO投资团队去台湾一个月,回来自豪地讲,我们的IPO团队完全可以跟中信、国泰比肩。不是我们了不起,而是市场大,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多。实际上中国的企业成长非常快,如果讲差距,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小学生。反过来新兴市场的打法和新兴市场的表现优异,他们又是我们的小学生。
很有意思,为什么国际企业在中国,保险业应该是完全开放的,保险业大概100多家企业,外资占了一半。其实今天两位老总可以大胆讲,外资我们不怕,你说来挑战,怎么挑战?步伐不是像过去拍胸脯,你说你的风险管控、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计算机服务的能力,还有一个是我们整个资金运营投资的能力。应该讲一个优秀的管理公司还有企业文化。新兴市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发达国家的做法来做新兴市场一定是逼死你。我经常讲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一切创新的源泉,一切的创新来自于客户的需求,来自于市场的竞争,来自于市场最前沿的表现。所以,无源之水不能创新。书本里创新、学西方创新是不存在的,一切来自于实事求是。所以,做企业的最高领导一定是讲实事求是,是企业经营的最高法宝。
李稻葵:请兴动补充一下,刚才两位老总是从保险业的角度谈这个话题,兴动,你能从你的观察,从商业银行证券业谈一下你的看法。
陈兴动:这两位老总实际上提醒了一点,非常重要。中国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总是最低限的。我重新翻一翻世界银行1980年写的关于中国2000年的时候,那时大家觉得不可思议,那个目标我们在1990、1991年就取得了。现在比如关于养路费改成燃油税的时候,《公路法》通过是2000年。我们知道去年才把费税改革搞过来,改完以后也发现没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大家很快过去了。我们把保险业开放了,保险业发展得最成功,大量发展起来。银行业的开放,银行也搞得很不错。我们在2002、2003年的时候,大家都在讲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了,可是我们现在的银行是全世界最好的银行,那也是改革开放出来的。开放应该更多、更大胆,中国只有开放,外资进来以后,也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也水土不服,它过来的时候,要把中国市场做好,要使劲全身力气来做,这个市场不就成熟了吗?所有的人对经济发展的估计都是低估了。我补充一句,今天像李老师所说的国内的经济学家好像都比较乐观,我告诉你,我从去年12月份做经济预测的时候,我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至少7.6%以上,我从来没有往下调。
李稻葵:看来三位嘉宾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我们的金融机构要虚心的学习,要不断创新,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土,不断学习外国重要的、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自信,不能因为过低估计了自己的竞争力而龟缩不前,而停止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现在请坐在台下的各位来宾,请你们给几位嘉宾提出问题。
华西都市报:陈兴动董事长,你刚才在谈话里讲了你四个观察,你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到了一个创新的机会、一个平台已经来临了。在过去一年你的观察中,你有没有发现中国金融机构有了实质性的创新?如果说没有是因为什么问题?如果是有的话,这样的创新意义或者是它对未来的重要性在于什么地方?
陈兴动:其实这两位老总更比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过去一年当中取得的成绩不是很大,感觉有一点龟缩的感觉。有两种感觉可能不对,第一,世界金融风暴,我们没有受到打击。过去我们以为华尔街都是正确的,那都是我们的教授、博导,我们只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学生。突然发现我们的金融机构比别人还好,有夜郎自大的形态。但是现在逐渐逐渐应该回过来,越来越多人认为我们还不能够跟人家比,我们也不能把人家看扁了。人家在总结经验,在原来的基础上可能进一步发展。
第二,比如我们提到今年国务院10月份决定要在2020年把上海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于是觉得机会来了。现在我觉得是一个探讨的过程,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应该说也是个好机会。我看到的感觉是,如果跟业内的人士去谈,大家都在想我应该怎么样,应该如何把我做大、做强,应该如何利用现在的机会发展,这是我看到非常积极的发展理念。
吴焰:您刚才问兴动先生的关于实质性创新。如果你看一看中国金融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某些行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创新当中有一些不纯粹是技术层面,这是中国的国情。比如说一个金融行为的背后是要与政府的政策、政府的职能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变相地说要做一个金融规划,这个规划是一个金融职能、政府职能、政策导向和公共需求。你要在这样的大范围当中去思考,这种创新就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比如在农村现在林权改革的保险,种植业的保险,甚至母猪的产品,不是一个保险或者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延伸到了一个金融职能、政府职能、社会需求之间,怎么有效的能够把它衔接起来。所以,中国的金融创新可能要朝更大的范围来看,要超过经济层面。
李稻葵:如果完全靠境外的机构过来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天津晚报记者:吴董事长,刚才您谈到金融创新需要土壤,需要跟当地的政府规划、金融规划结合起来。您也谈到了天津的滨海新区是人保进行金融创市的一块土壤。接下来金融创新结合天津滨海新区这一块还有什么设想?其他嘉宾对金融创新、环渤海和天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吴焰:我站在人保的角度谈需求,我首先是希望能够使我在现有的人保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应该基于我们更多这方面的空间,使得资源的配置效能得到提高。因为人保现在旗下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保险板块,保险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对我们下一步而言,它对于人保整体的运作效能提高至关重要,这是一点。这是一个中观层面。
微观层面,我们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这又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满足社会公众对保险需求。
再从宏观层面,如何发挥保险的作用。
这些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的余地,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对保险机构更快的发展也有利。
陈东升:这几年最活跃的就是创投、PE、产业基金,这是一个整体的新兴的一个金融产业在中国的崛起,这是最大的创新。当然滨海一定希望想建成中国的创投中心,我的这帮朋友也拉我过去,希望PE和创投成为滨海新区金融崛起的一个新的支点。还有一个,在滨海新区进行新的企业年金和养老金的保险,你要建立金融中心,你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有别小看养老体系,一个健全、发达的社会保障养老体系的建设,就是一个消费社会到来的前提条件,就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像整个社会,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建立,未来一个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相当于政治保证。很多人没意识到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政治保证、制度保证,这种创新和完善实际上是对我们建设一个发达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创新里,保险特别是寿险在社会保障体系里是扮演着三足鼎立的一只脚。所以,这种创新、这种发展对社会是极其重要的,不仅仅是就技术来讲创新,刚才我讲的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陈东升董事长,外电前一段时间报道法国金盛要出售所持有的泰康15%的股份,您对此有何回应?如果出售成功,对泰康将来的经营以及未来的上市计划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陈东升:这个话题跟会议的主题好像没关系,谢谢。
知钱俱乐部:我们有很多投资人,特别关心一个问题,中国包括全球的经济在现在以及未来一年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因为刚才我们听到讨论的潜台词是这场金融危机已经过去,而且不再回来,我们想请教一下这个论据的核心依据是什么?
陈兴动:我们的判断是全球经济的病人已经从ICU出来了,我们不可能期待它像火车那么跑。全球经济首先下来,不论是铅球还是什么球,从高空跳下来,总有一天会掉到地上的问题。这个球如果掉到地上,我们现在需要注意到它怎么反弹的问题,它现在有四种情况:第一,这是一个铅球,掉下来以后在平地上滑行。第二,这种铅球不等于就是平地,还有可能滑到坑坑洼洼的地方。所以,现在全球还在讲有第二次、第三次往下掉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认为第二次、第三次掉会有掉得太厉害的问题。要知道美国政府不会刚刚批准,从现在开始不会去救助任何大的,没有了,已经结束了。第三次反弹跳起来,有跳多高的问题。第四种,我们现在判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一个小根号。我们现在看看欧盟的最基本情况,大家的基本判断,欧盟现在进入了日本式的衰退,所谓日本的衰退是GDP不行,只能依靠海外。美国正在步入日本式衰退,因为从2001年—2007年,美国家庭居民户的信用债务增加了3倍。这种债务银行不再给了,自己的居民债务也不可能再持续了,所以美国居民在若干次经济危机当中都起了往上抬的作用,这次起不到这个作用,所以不可能期待它,说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在上升。如果居民储蓄在上升,有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是消费增长非常缓慢,如果消费增长不是下降,也是非常缓慢。第二,美国的消费倾向趋于保守,我们不能期待美国的经济能够成为全球恢复的火车头。美国现在只有两个事情可做:第一,国内投资。第二,出口。国内投资投什么?不展开讲。美国能出口什么?跟大家讲一下,中国的工业总值增加值是18600亿左右美元,美国是19000亿美元。所以,中国的工业跟美国的工业差不多,美国的工业占它的GDP14%,中国的工业站GDP12%,还有印度等其它国家。所以,美国出口不是不可以出。前几天我跟美国的经济和财务专员,他在中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少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平衡。怎么能不平衡呢?他说不是不让你出口,反正现在也出不去了,更多是要把国内的市场打开,让我们的公司到这里来进行各个层次的竞争,所以全球现在玩GNP的概念,GDP不行了,要GNP,堤内不足了要堤外,中国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反正以后资本会大规模往中、印这些地方来。
媒体提问:最新的Q3经济数据发表以后,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包括全球的经济都在回暖状态当中,但是最新的《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文章,中国的经济到底是丰收了还是欠收?所谓的丰收就是注水,包括公共投资建设等等投入是巨大的。实际上从民间或者是二三级城市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居民的消费力并不是乐观的。尤其是像美国,消费是最主要拉动经济的。想问两位老总,在中国经济回暖下,居民消费在保险这块是不是回暖了。第二,现在看到虽然有曙光,但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讲,保险是不是在经济还不是特别明朗的情况下,保险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可见保险的功力。
我们又看到另外一种曙光,创业板可以上市,虽然这是保险,但是钱可能只是投资一种,如果我的钱足够投资,不知道是投资给保险界的老总还是投资给证券商比较合适?
李稻葵:投资于保险是最好的,我都可以替他们回答。
陈东升:股票高回报、高风险,债券和保险是差不多的,应该讲是低风险、中回报。而且保险既有投资功能又有保障功能,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保险既是服务业,还是金融业、消费业,什么是消费业?是人们对安全,对未来养老、医疗的安排,这个安排就是未来的消费。国际上大家知道买保险是一个常事,买保险和你吃饭、穿衣是一样的,是人们的必需品,我从来不愿意推销保险,保险是每一个人必需的,必须买。不是要不要买的问题,是非买不可。
吴焰:我再补充一句,如果你在第一选择保险消费的话,它并不影响你的其它消费,因为你做一个保单质押,还可以获得货币,再做你新的投资需要。刚才陈董事长已经讲了,它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以及它本身是一种特殊概念的金融消费,它又不影响你未来对其它消费的满足。所以,你为何不选择它呢?
陈兴动:我在投行界已经做了15年了,走到世界,跟各种各样的投资者都聊过,最重要的还是要讲组合。保险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投资组合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那是保命,保你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那是保你的未来,保你的坦荡和舒适。你不会一天紧张起来,股票掉下来,紧张得马上往厕所赶,保险保障你不用跑厕所。保险一定是最重要。不是今天两位老总在这儿推销保险,我觉得你们大声疾呼推销保险,中国保险的广度和深度太小了,有很大的发展,中国应该提倡保险,保险太好了。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提高服务的问题,比如保险推销员如何提高水平,不要让人觉得比如“什么什么加上保险拒绝不要进入办公室”。
从未来的经济增长角度来讲,给我印象最深的,我问你们的家族财产是如何进行分配的,他说你看第一我们需要有不动产。第二,需要有保险。第三,我需要有金融资产,能够流动性钱的金融资产。第四,还要有金银珠宝,要细软。其它东西我都不能带走,只有细软,只有金银财宝我才能带走,在战争年代,我可以跑掉,还可以活命。过去中国有一个故事,讲一个项圈可以避免战祸。
新浪财经蔡猜投资圈主持人:吴总、陈总,如果允许保险资本进入创投行业,两位是否会自己组建直投公司,还是委托一家公司做创投?如果是委托的话,你们未来选择创投公司的标准是什么?
陈东升:我们一直有研究。如果做到创投和PE,我们也有我们的方向。比如寿险业的延伸是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基础设施,我们一定要建我们的团队,我们要专业去做。有很多创投找我们,并不是说一个新的产业基金、新的创投,我们就拿钱去做。这些做成熟的,比如田溯宁的宽带基金做得好,联想的弘毅做得好,这些专业的创投做出成绩来,我们才愿意把钱拿出来。
李稻葵:我们请陈兴动陈总用一句话告诉我们未来五年中国金融业的创新哪些值得我们期待,同时哪些也是值得我们最推荐的?
陈兴动:第一,中国应该积极进取,面对着机会不能让它失去。第二,最让我期待的是中国资本市场更加开放,让民间经济大规模的发展,让私募股权基金,让私募证券基金大发展。我不是创新的期待,我是改革的期待。
陈东升:中国金融业最核心的期待,两个里面我最期待的是企业家精神要引到金融业里面来,企业家精神是一切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所以,金融业的民营化,金融业的市场化,金融业里面企业家精神的呼唤是未来中国金融崛起的根本。
吴焰:我对未来的期待还要从我的本行来讲,中国的保险业应该走出现在的被界定为补充的地位,而应该在未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居于更重要的主导作用。谢谢!
李稻葵:谢谢吴总,我们这场的分论坛马上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三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观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