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记者 尹一妍
华尔街风暴席卷全球,一时资金链紧张、股市下跌、楼市冷清、倒闭风潮、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发展停滞……,这一切在考验着企业与国家经济。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出现回升的趋势,面对经济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困境,总结经验,调整经营模式与增长方式是当前各方关注的重中之重。
在浙江大学EMBA的牵头下,诸多知名浙江企业家从杭州出发前往香港,在香港科技大学、凤凰卫视学习考察。借着访学之机,开启了一次浙商与香港商界精英进行经营模式研讨和新型商务方式交流的探索之路。
浙港商界精英对话
刚刚过去的金融海啸,让企业家们体会到了大起大落,在这次危机中,东南沿海特别是浙商在这次金融海啸当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危机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作为商业行为中第三者,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浙商这样一个活跃的商业群体也遭受了非常大的考验。但是浙江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在这当中呈现出一些典型的趋势,比如说生产要素向那些优秀的龙头企业集聚。所以相信在浙江省很快就会出现年销售额或者年营业额能够达到一千亿元左右的民营企业。因此危机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我们每天都在危急中度过”
李建华(浙江万事利集团总裁):
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危机,但是丝绸企业不是从去年才开始危机,而是在十年前就开始危机。改革开放以后,丝绸企业就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我们每天都在危机中度过,我们从来没有受到过保护,所以我们应对危机的摔打能力比一般企业强一些。
我们理解的“危”不是危险,是发展,是一种竞争。“机”是机会、生机和活力。实际上“危”对每个企业,相当于我们的空气和水,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但是“机”对每个企业是不同的。作为一个传统企业,如何在危机中间规避风险、抓住机会,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要把自己的战略定位好,无论外面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政府帮助企业渡过危机
罗晓伟(浙江赞成房产总裁)
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企业影响很大。2008年的1—3季度,杭州整个住房和商品房成交量是一万套;到了2009年1—3季度,这个数字有了飞跃式的增长,达到了五万套。可以说浙江房地产行业,在金融危机当中是经历了冰火两重天。这样的转变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外,也离不开房地产商自身的努力。在行业低迷时期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没有降低,而是继续上升,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
中国需要华尔街角色
陈征(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它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回归它应有的位置。大家都知道,香港的恒生指数从三万点掉到了一万点,花了两个月时间;中国上海股市从六千点掉到两千点差不多用了两年的时间。一个成熟的市场掉得那么快,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掉得那么慢。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内地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主要还是股民兜里自己的钱,所以掉到一定的时候准备割肉。而香港投资者大量的钱是那些基金,他们在割肉的时候很豪情,而且最好割完了以后从头开始。
这次金融危机是华尔街造成的。资本市场很重要的功能是配置资源,企业效益好,资金就往这里流,企业效益不好资金就走了,最终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回归它应有的位置。华尔街的资源配置建立在信息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依靠很多中介机构;但是国家发改委的信息渠道是依靠各地政府,水分很大,信息就不准确,所以这方面来讲,有的时候我们中国经济需要华尔街模式。
美国今天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它的核心实际上是三个支柱:军事、科技、资本。它用资本市场支撑科技研发,用科技来发展军事,用军事来保护它的资本秩序。这就是今天美国形成世界地位的三大原因。中国为什么没有很强大的科技研究,因为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撑,所以今天的中国经济还是需要华尔街这样一个模式。
浙江劳动密集型科技显现新优势
浙江、香港的发展道路在某种程度上惊人地相似。19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的时候,以低端、低质、低价的产品去打开世界贸易市场,取得相当大的成果。现在香港显然已经摆脱了这样一个模式,而中国,特别是浙江正逐步走出这个模式。在这方面,港商和浙商一前一后,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环境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浙江要走的一条道路。中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是支撑我们中国下一轮发展非常重要的力量,这个力量是绝对不能够放弃的。”吴晓波表示,与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浙商将有很多新的优势,新的要素会介入到发展道路上去,不会是简单的一种重复。如有些高科技的企业,像阿里巴巴、旺盛科技等基于现代高科技的公司,他们用新的资源整合的模式,把传统产业的优势与新科技相结合,在拓展市场需求当中找到自己新的竞争力。
浙江企业与香港、台湾等地发展的另一个不同是有很大的纵深,能形成一种梯度。所以沿海地区获得早期发展,随后可以在内地看到它的跟进。在这个梯度里面,总能够找到一些跨越的机会,就是新的模式。在腾龙换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科技型企业——其硬件以及管理、技术、观念、体制等软件方面的发展,是支撑下一阶段的发展重要的力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只在那些低附加值的加工业里面,也包括科技产业里面。它不以低成本劳动力为主,而是密集的高科技劳动力为主,这种发展新模式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不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我觉得在环保方面要抓好。如果现在在环保方面我们贪了一些小利益,省了一些钱,未来我们一定会付出几十倍的钱去把它补救回来。”香港至美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胡建平补充道。
浙港探讨合作模式
对于浙港两地的企业来说,仍存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浙商和港商的竞争可能在不同领域里体现。”吴晓波分析说,首先偏于低端制造业先面临竞争,内地这个领域发展非常迅速,会有比较强的同质化竞争;第二个领域是金融服务业,内地在这方面虽然相对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会非常迅速。特别是前期,浙江非常典型的一点就是地下钱庄发展比较多,当政府政策有改善或者放松,特别是像中小型银行,如果能够放松的话,他们会发展非常的迅猛,香港在这方面占有金融服务业的优势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国际青年商会香港总会会长黄文健称,全世界各地都有浙商和港商,尽管浙商和港商之间有竞争,但是怎么去合作,是最重要的。
比如有关版税、知识产权的问题,香港是希望跟内地配合的。一些企业做的产品因为没有知识产权,产品价格就卖不高,可能只能卖一两百元。但是如果一个好的产品,有专利知识产权,就可以卖几百元、几千元。抄袭是永远不会呈现出很好经济效益的,香港虽然有这个意愿去做,但是市场太小。如果有内地市场一起去发挥,这就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空间。因为中国人喜欢之后,日本人喜欢、韩国人喜欢,美国人也喜欢,就变成全球性的产品。
“真正的优胜应该是一种整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陈征也表达出类似的观点,他说,浙商要多利用香港的环境,香港是个国际化的平台,而这是浙江甚至内地还并不太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