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马会上周四新鲜出炉的三季度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年内“保八”已然无忧,显示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趋势。为复苏大计立下汗马功劳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该何去何从,引人关注。
央行回笼资金年内创新高
10月20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了450亿元的1年期票据,同时进行了300亿元28天期的正回购操作。10月22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了900亿元3年期央行票据,同时进行了800亿元91天期的正回购操作。央行上周资金回笼规模总计达到2450亿元,减去850亿元的到期量,最终净回笼资金规模达到1600亿元,创下自去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温彬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9月份以来,我国外汇占款增幅明显加快,同时市场对于人民币有着强烈的升值预期,这两个因素导致央行近期加大票据资金回笼力度。
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27万亿美元,当月新增外汇储备617.68亿美元,创2008年4月以来的新高。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使外汇占款节节攀升。9月份新增外汇占款4067.69亿元,创下2008年1月以来的新高。
“新增的外汇占款要发放对应的人民币,一个美元的外汇央行就要对应向市场发放6.8元的人民币。因此,央行通过加大票据资金回笼来收回一些流动性,以预防通货膨胀。”温彬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对稳定,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了20%,相应地,人民币相对于欧元也贬值了20%。中国经济复苏趋势明显,国外资金看好人民币升值预期,纷纷涌入中国。
“虽然此次央行回笼资金数量达到年内新高,但依然是货币的动态微调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央行使用的常规灵活的调控货币方式,单次的增高不能说明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央行如果提高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才说明央行开始收紧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交通银行研究部研究员鄂永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货币政策将走向何方?
10月22日,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在国外媒体上发表文章表示,货币政策决不能忽视资产价格走势,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迫切需要从宽松转向中性。
秦晓在文章中写道:“对央行来说,比起注入资金,从经济中抽走资金是一项更加棘手的工作。如果收紧货币政策,明年就有很大可能发生‘二次下滑’;如果继续执行宽松政策,新一轮资产泡沫也许并不遥远。”
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数据的前一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强调,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同时提出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这是自去年下半年经济刺激政策启动以来首次提及该问题。
交通银行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虽然得到遏制,但是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且外部环境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资产价格上扬、通货膨胀预期和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短期内不会构成我国经济复苏的压力。因此,我国刺激经济政策短期内不会退出。
“央行是否收紧货币政策,明年二季度是个很重要的观察点,今年的货币政策肯定不会发生变化,前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即使有一些通货膨胀预期,政府也不会中断已经取得的成果。明年一季度是个观察期,商业银行受到利益驱动,一般会在每年的一季度向社会发放大量贷款,如果复苏趋势向好,明年第二季度我国可能会考虑退出政策。同时我国经济又和全球性的经济复苏有关,不会选择单独退出。”温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