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三季度GDP增长8.9%,前三季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全年“保8”已无悬念。但在此前一天的国务院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在未来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即将“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放在同一位置。此前中国政策重点是保增长,兼顾调结构,显见当前货币政策判断趋向中性,尤其是“防通胀”在危机后首次出现在政策目标当中。
统计显示,9月份CPI虽然环比持续增长,同比仍然下降1.1%。CPI一直为负成为主流观点的依据,即中国目前不存在通胀问题,从而为积极而持续的货币政策背书,并希望达到“保8%”的最终目的。在CPI仍为负的情况下,按照此前的逻辑,防通胀显然“不合时宜”,但为何政策发生了转变呢?
一直以来,社会舆论对CPI与收入水平的统计数据真实性表示怀疑,因为这两项数据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主流人群并没有感受到物价下跌(何况没有包含住宅价格),更没有感受到工资的上涨。实际上,CPI逐月递增、住宅价格泡沫、石油价格上涨以及货币大量投放,都导致了市场明确的通胀预期,从而刺激更多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当经济重新高速增长,货币政策必须防止通胀卷土重来。
4万亿财政刺激与8万亿以上信贷投放导致经济强势反弹,一旦重新回归高增长,便会暴露出固有的致命问题:中国产能普遍过剩以及资产价格暴涨。这是结构性矛盾,刺激政策只会鼓励过剩行业的投资,加剧资产泡沫,从而引起结构性矛盾的恶化。一旦中国刺激政策退出,那么,更多的过剩产能以及更深的资产跌幅可能出现。显然,中国不可能有无限的资源实施“持续经济刺激”,那么,“调结构”更加紧迫。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障碍是结构问题,必须立即着手,这首先要尽快推进行政改革;从中期看,资产泡沫是最大风险,也必须立即遏制。但是遏制房价上涨的困难在于,房地产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而行政当局存在根深蒂固的风险恐惧,即房价下跌会带来风险。但是,如果房价涨得更多,卷入的购房者和资金越多,下跌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在泡沫初期的调整显然更加有利,成本更小,如果对正在形成的泡沫置若罔闻,那将是灾难性的。历史证明,往往人类过于自信泡沫不会产生和破裂而促成了悲剧发生。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或许有收紧的迹象,尤其是新的“防通胀”指引下,那么,大开大合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导中小企业再次面临融资难,从而在最后一个季度造成新的冲击。但是,我们依然认为,当前适当收紧货币政策,尽管可能会造成中国经济第二次软着陆,也是必然的选择。中国不可能继续依靠财政与信贷维持经济增长,我们必须面对产能过剩的现实与调整结构艰难。事实上,当中国经济随全球危机而陷入调整的时候,中国似无必要“大剂量”的刺激经济,因为这将增加调整结构的成本,消耗更多货币与财政资源。我们认为,中国必须理性的接受中速增长的未来,任何在产能过剩、资产泡沫条件下维持高增长的想法,都必将会把整个金融体系与财政水平卷入一个无底洞,从而形成系统性风险,而不仅仅再是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