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黄竞仪) 随着国务院、央行等纷纷释放“防通胀”信号,央行对货币政策的“收紧”也开始愈发明朗。
昨日,央行发行了900亿元3月期央票和800亿元正回购协议,加上周二回笼的750亿元,本周净回笼资金达1600亿元,创近13个月的单周回笼新高。这也是央行节后连续第二周实现净回笼。
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把管理好通胀列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调控重点,这是金融危机后国务院首次提到要处理好保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关系。而央行副行长冯德伦在20日的一场经济论坛上也明确表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步积累”。
事实上,今年7月10日央行重启一年期央票,就曾被业内解读为货币政策“收紧”的第一信号。分析人士预计,为降低通胀的风险,央行仍将加力回笼资金,预计短期内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会适度偏紧。
物价上行周期开启,CPI转正在即,或许是高层这一担忧的主因。9月份,我国CPI和PPI双双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交行研究报告预计,未来CPI、PPI同比降幅会继续收窄,CPI在11月左右有望同比转负为正,但上升速度不会太快。
“由于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已远超8%,继续使用刺激政策来加速增长的需要已经下降。”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
不过,虽然“微调”已逐步向“收紧”靠拢,但流动性充裕的状况并不会受太大冲击。
“货币市场1天回购利率节后一路下降,并于昨日跌破1.2%,说明市场流动性还是相当充裕。”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研究员陈健恒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按月计算,今年以来央行仅在2月和4月从公开市场上回笼资金,其余7个月全都是净投放,前9个月累计净投放资金8013.53亿元。
与此同时,9月单月外汇占款创新高,且与当月贸易顺差和FDI之和存在较大差额。业内认为,这说明资金可能又在大量流入中国,通胀隐患加剧。
那么,目前是否已经到了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多数分析认为,考虑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政策退出时机尚未到来。
交通银行最新研究报告分析指出,中国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虽得到遏制,但基础尚不牢固,且外部环境仍有不确定性。相比之下,资产价格上扬、通货膨胀预期和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短期内不会构成我国经济复苏的压力。因此,短期内我国刺激经济政策不会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