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是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孪生兄弟——财政赤字的表演时刻了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刘建辉
自去年9月份金融危机深入下行1年有余,中国经济到底有没有复苏仍难有定论。不过还是有一些板上钉钉的事情—今年中秋节领取发放的月饼时,有人要额外缴一些个人所得税。最近2个月,人们的税单上还增加了交通费、通讯费、第13个月工资、白酒消费税、香烟税。
这源于不久前国家税务总局对六大税种相关问题的最新意见。税务总局还多次警告称,将加强股权交易和房地产业等领域的征税力度。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加强税收征管、增加税收的信号已经明确发出,其强度多年罕见。
这隐约暴露了一个被人忽略的事实:中国去年四季度开始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给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年初财政部确定的财政收入目标是增长8%,以此对应经济8%的增幅。但是根据财政部的数据,前8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仅增长2.6%。占中央政府七成的税收收入增值税、进口税、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也都呈现负增长;实体经济的表现更不乐观,1至8月份,国有企业已交税金同比增长不到1%,8月环比大幅下降19.5%。这样的数据无疑给财政收入的“保八”目标造成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年初制定的全年9500亿元(GDP的2.9%)的财政赤字目标超出已成定局,世界银行预测中国财政赤字会占到GDP的5%左右。据接近财政部的人士称,在财政支出增加的压力下,7月份之后,财政部内部会议上将财政收入目标提高到了“保八争十”,保税收增长已是第一要务。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前不久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指出,发达国家解决财政赤字的办法一般有两个:通货膨胀和增税,在实施通货膨胀面临现实困境的时候,政府通常会选择增税。
目前看来这样的逻辑在中国同样适用。只是在刺激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财政部没有选择新增税种(烟草消费税除外),而是选择了加强税收征管这样的结构性增税措施。今年3月份“两会”期间,就有声音传出,倘若出现财政收入不能完成计划的情况,决策层可能将采取结构性增税和调整预算、增加赤字的措施,以应对“钱不够花”的情况。
也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国税总局掀起了两批次针对60家央企的税务稽查风暴。首批名单中包括银行、保险、通信、发电和石油石化五个行业的24户大型企业集团,有超过一半的自查未获国税总局的认可。随后国税总局发布了第二批36家企业,除上述五大行业外,房地产行业也名列其中。由于面临税收压力,国税总局将今年稽查查补收入的目标提高至1000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查补收入的两倍,而上半年入库的查补收入就已经超过了全年目标的一半。
难解
除了加强税收征管之外,政府原本可以主动增加债务来解决支出压力。一些乐观人士认为,中央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例不到20%,是全世界最低之一,经合组织平均水平是80%,日本是170%。中国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发债来将现在的压力转移到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恢复高增长提供比较多的财政收入来源,债务问题会迎刃而解。
但现实情况很不乐观,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最近遭遇了阻力。7月初到8月初,财政部的三次债券拍卖均告失败,筹集刺激计划中地方政府那部分2000亿省级债券拍卖也推迟了。8月7日的债券拍卖获得了成功,原因是此次拍卖规模从此前预定的350亿降为了250亿元,而且财政部愿意支付更高的收益率。国际研究机构SMRA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姆·奥力克表示,仅凭一次支付较高收益率的规模较小的拍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还认为,中国经济很可能会进入长期的低速增长,政府无法通过扩大税收收入来偿付债务。
在那些并没有吸引足够注意力的领域,情况可能更严峻。多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还有大量的隐性债务尚未暴露,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实际债务水平可能远远高于公开的数据。在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中,中央政府支出1.18万亿,剩余的都要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比中央更为窘迫,央企前8个月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3.8%,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降幅则超过三成,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使得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要响应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只有借债或者为企业借款进行担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最近召开的银行业合规年会上重申,随着信贷供应迅速增加,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也在上升。“不良贷款就像恐怖电影里的反派一样,你以为他已经死了,结果在续集里又出现了。”奥力克说。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地方债务研究专家类承曜正在参与财政部及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的地方债务调研项目。他告诉《环球企业家》,关于地方债务的统计口径一直没有统一,计算出来的结果也有很大出入。如果按照窄口径(法律意义上明确规定需要地方政府来还钱的债务,例如中央政府的转债、国外的借款等)统计,地方政府的债务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是如果按照宽口径(包括地方政府对企业负债的担保等)统计,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在调研中,一些地方政府表达了他们对于如何解决降低债务水平的忧虑,担心将来无法还本付息。
在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看来,地方政府和银行有很多办法可以让这些隐性债务长期隐藏下去。“政府投资或者提供担保的项目的还款期都是很长的,到期以后,如果无法还本付息,政府可以要求不断展期,这样一来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表现为银行的坏账。”他对《环球企业家》说。
欠债总是要还的。由于财政部的明令限制,类承曜没有透露他所得到的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数据。他认为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没有好的管理办法,还没有真正管理起来。统计口径不统一造成国际标准在中国很难执行。财政部是有地方财政报表的,但是地方政府在填表的时候有很大的灵活度。
也有研究机构对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做出了大概的预计,约为GDP的16.5%,如果加上银行系统不良贷款带来的临时负债,实际的债务将超过GDP的40%,是中央政府债务总额与GDP比率的两倍以上。
如果实际水平真是如此严峻的话,加强税收征管尤其是在个税方面,除了有利于税收制度建设之外,对于解决财政压力的作用恐怕是有限的。而其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对未来预期尚不乐观的民众,眼见钱包越来越瘪,谁还敢响应“刺激消费”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