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又见常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6日 04:28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伶

   3650万港元——这是中国20世纪现代艺术大师常玉的大幅画作《荷花与金鱼》在10月8日落幕的苏富比秋拍中创下的最新记录。

   “这个作品一亮相便吸引了3名电话投标者和在场的数名竞投者的角逐。” 苏富比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部主管李亚俐描述当日的拍卖情景,说常玉的这幅画作掀起了整个专场的高潮,“在最后的3分钟里,1名电话投标者及2名现场竞投者展开‘拉锯战’。画作最终由电话竞标的中国私人藏家以3650万港元高价落槌。这刷新了常玉的意境画拍卖纪录,也是他个人拍卖价格中第二高的作品。”

   同为20世纪中国艺术大师,常玉的画作在过去几年中,并未如赵无极和林风眠作品那般受宠。但在5个月前的佳士得春拍中,常玉的《猫与雀》犹如一匹黑马,创下4210万港元高价,也成为他个人成交价最高的作品。

   无独有偶。除了刚刚拍出的《荷花与金鱼》,常玉的另一幅重要作品《青花盆与菊》,也将在11月30日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露面。这件估价为800~1200万港元的画作,将有望同《荷花与金鱼》一样,以远超估价的结果成交。

   常玉持续升温

   “事实证明,今年秋拍中,常玉的画作将继续受到追捧。”佳士得香港亚洲当代艺术及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部国际董事张丁元先生认为,常玉的重要价值,在于他代表了中国艺术历程一个极关键的时期。他说:“20世纪前半期,中国艺术正历经西潮东渐,艺术家们致力融合中西美术体系。常玉的作品,便是这个探索历程中的范例,它见证了中国艺术从古典到现代、从水墨到油画、从线条到色彩的探索。”

   《猫与雀》正是因为体现了常玉这方面的艺术价值,才创下了4200万港元的世界最高成交纪录。《青花盆与菊》则是另一幅50年代的代表作品,同样呈现了常玉探索色彩和线条的独特成就。构图上以普蓝与艳红两种色彩平衡地分割画面,成就了他独特的前景、后景双色分割模式。

   除了流传有序和有证可循,艺术作品如果能代表艺术家创作的鼎盛时期,则在市场上能有更好的表现。《猫与雀》和今年秋拍中两件最受瞩目的常玉画作,均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正是常玉画风日益成熟,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

   “20世纪中国留洋艺术家中的许多人都受巴黎画派的影响,常玉也是如此。”李亚俐说,“花卉是其中常见题材,《荷花与金鱼》便诞生于这个时期。常玉共创作过四幅荷花题材的作品,其中《荷花与金鱼》尺幅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浮出水面,也是常玉从今年春天到秋天,在拍卖市场中受到追捧的原因。

   20世纪

   艺术“板块”整体走热

   在常玉这只“个股”强势上扬曲线的背后,是20世纪中国艺术整个“板块”逆市上涨的背景画面。中国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AMRC)和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分析指出:“金融风暴后,世界各国艺术品市场成交大幅下滑,中国市场交易热点也随之变化,20世纪油画大师的作品再次被看好。”而在这次调整中,常玉、林风眠、赵无极和吴冠中成为“票房中”的佼佼者。

   “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经过市场检验,才能确定其真实价值。经过半个世纪的市场洗礼,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确实在国际艺术市场中站稳了,它们的市价上涨是合理的。”知名收藏家、“玥宝斋”的主人郭庆祥一直关注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市场情况,他说:“尽管金融危机还未过去,但好的作品价格还会往上走。尤其是已经在艺术史册中盖棺定论,得到肯定的艺术家的作品。”

   如果将常玉称为金融风暴后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一匹“黑马”,赵无极则一直是20世纪艺术中的市场中坚。同样是在10月6日,赵无极的《7.4.61》,经3位现场竞投者争夺,最终以超高估价的1578万港元价格成交;赵无极的《向杜甫致敬》,更在2008年11月创下4500万港元的记录。而20世纪艺术大师林风眠的《渔获》也在今年苏富比春拍中,以1437.92万元的高价创下了他个人作品的成交记录。

   “20世纪中国艺术家们的亚洲地缘性很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这些藏品多被私人收藏家所有,市场炒作参与度较低,因而它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根据李亚俐在拍卖现场中的观察,她认为“从今年春拍开始,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竞拍人举牌投拍的参与性明显增加。”

   对于收藏家而言,一个热门的名字还不足以成为举牌买单的原因。郭庆祥被称为“吴冠中画作最重要的收藏者”,对于其收藏的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他会进行长达数年的研究。“现在,我只能说对吴冠中、李可染和潘天寿等人的了解比较多。而赵无极、常玉,我还没有把他们研究透,但他们本身的成就一定是有的,尤其是赵无极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创作的作品极具才气,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表现。”同时,郭庆祥也表示,“有些艺术家的知名度很高,是美术史重要人物,例如林风眠,但他们的艺术创作本身不太能打动我。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我不会收藏。我不盲目跟风,我只收藏艺术作品,而不是美术教育家或者理论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