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复兴路上的问题与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3日 18:16  22度观察

  作为与中国渊源甚深,并一直致力于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趋势分析的世界预言家,约翰·奈斯比特夫妇的《中国大趋势》,显然给了国人和世界看待中国的崭新角度。与西方很多学者不同,奈斯比特夫妇选择从内而外地来分析中国,让自己身处中国巨大社会变化的中心,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看待中国社会的自我创新,更在此基础上,发出预言:中国模式将改变世界。作为一个西方人,这无疑是极其乐观的预判,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面临中国崛起的新课题,西方微妙的心态和情结的转变。毕竟,如果把大国竞赛比作一场历史马拉松,那么在20世纪前四分之三的漫长岁月里,贫穷落后的中国还一直被西方远远抛在后面;但是从20世纪最后二十年开始,中国开始以西方人无法理解的速度急起直追,于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力日渐强大的事实,也让许多人以复杂的心态描绘中国,说它变成了一个“既富有又贫穷”,“既强盛又脆弱的超级大国”;更有人开始呼吁“拥抱中国,西方才有未来”。《纽约时报》就选择用“一荣俱荣”来形容中国和西方的关系;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更发表文章,表示“西方世界不必要害怕中国崛起”,言论似乎变得温和许多。但是,这是否有捧杀中国,让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嫌疑,是不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仍是摆在冷静的中国人面前的课题。毕竟,一场从资本主义核心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的崛起陡然加速,很多人对此并没有做好准备,甚至包括中国自己。如今,面对新一轮的国际角力,中国的未来究竟怎样?在和平崛起之路上,还会面临哪些隐患和陷阱?又该如何应对?《22度观察》,正在关注。

  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22度观察》。上期节目中,我们请约翰·奈斯比特夫妇把脉中国大趋势,用他们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六十年中国之崛起。作为西方的未来学家,他们提出的种种乐观预测,让我们为之振奋,也倍加期待。但同时冷静的中国人也不能忘记,在西方,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依然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那么未来和平崛起的最佳路径在哪里,我们到底该怎么做,下面我们将和约翰·奈斯比特夫妇,继续进行探讨。

  【嘉宾介绍】

  约翰·奈斯比特: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曾服务于美国两任总统。主要代表著作《大趋势》。

  多丽丝·奈斯比特:曾是约翰·奈斯比特的德语出版商,现与丈夫一起指导位于中国天津的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的工作。

  主持人:西方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一直都没有停止,但是和两位的乐观不同,“中国威胁”“中国崩溃”一直是比较主流的论调,那么奈斯比特先生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嘉宾男:有很多原因,他们害怕中国,他们不了解中国,他们反感这个新玩家做得这么好,所以他们恐惧,不愿看到原本落后的中国崛起,因为他们对此束手无策,所以他们在新邻居面前表现得充满敌意。

  嘉宾女:我们把世界比作一个社区,就像社区里面的邻里关系一样,一个新的邻居搬进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大家都会关注这个新邻居,最先发生的就是一些风言风语,而且都是一些不好的议论,看一下这个新邻居做了什么,他对他的妻子怎么样,他对他的孩子怎么样,看看他家的花园有多糟糕,议论流传开来。但是之后,他们看到新邻居的家越来越漂亮,花园越来越漂亮,他们的车也越来越大,他们家越过越红火,这样的话会出现什么,嫉妒,曾经是西方主导的世界。文化、价值观、政治体制的规则都是西方制定的,坦率地说,对他们来讲的确很难接受,他们自以为已经找到最好的方式,但是突然别人发现了更好的方法,这很伤人,所以西方不会喜欢它。

  主持人:就你们对于中国的了解,中国这个新邻居的崛起,对于这些老邻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嘉宾女:对一个社区来说,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从一个小邻居,变成社区里很重要的一员。

  嘉宾男:我想那些老邻居说不定会说,我们得把这个新邻居赶出去,但是已经太晚了。

  嘉宾女:其实西方人的想法也不全是一样,举个例子,在我们来北京之前,我们在芬兰参加一个会议,讨论新的治理和领导的方式。在这个会议上我们第一次介绍了,我们的中国模式和纵向民主给大家,参加会议的有政府官员、学者,还有企业家,包括芬兰的总统,他们并没有对中国有太多的批评,企业界对中国更具有包容性,新闻记者和那些想去赢得竞选的政界人士,会热衷于诋毁中国。

  嘉宾男:欧美的企业家们更想了解中国,因为他们看到了商机,那些记者、政治家却能够从诋毁中国中获利,通过写一些耸人听闻的报道,或是通过批评中国来赢得选票。

  主持人:中国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元,因为我注意到有一些人现在提出中国责任论,就是中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求中国这样,那你们觉得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一种责任?

  嘉宾男:中国可以说是最积极的一个国家,它希望能融入到国际社会中,比如在非洲和南美的这些项目,中国花了15年时间以加入WTO,还有申奥,我2004年的时候也在中国,当时中国第一次申奥没有成功,中国又重新开始申请2008年的奥运会,目的就是希望能融入国际社会。对日本的问题也是,日本是中国的老对手,如今中日关系已经非常友好,中国在各方面都努力融入国际社会,所以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提出更多要求。

  嘉宾女:昨天晚上睡前我读到一篇文章,刊登在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上,文章说给发展中国家的捐款,90%都因腐败等问题被浪费了,中国是怎么做的呢?中国并不是简单的捐款给非洲,而是投入到基础建设,修建公路、修建工厂,或者开发石油等资源项目。中国通过投资基建,而让当地的人民获得的利益,远高于把钱送给可能产生腐败的政府,后者可能只有10%会真正到达人民手中,这是中国非常明智的一个战略。

  嘉宾男:相反,西方很不愿意看到,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如此友好。西方说我们一直在捐助这些发展中国家,中国突然出现,成为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最好的朋友,他们不愿意接受中国更聪明的事实。

  主持人:那责任论之后又有一种新的观念,我们发现中国支配论,像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有一本新书叫《中国统治世界》,就认为中国未来支配世界,统治世界是一个大的潮流,而且这也是下一拨对于中国主流的解读,那两位觉得这种中国支配论,和你们刚才提出的中国模式,这种不同点在哪里?

  嘉宾男:那个书我知道,我觉得有点过了,实际上中国对统治世界不感兴趣,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不断的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世界是一个大的经济体,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因为我们都是世界经济体的一部分,没有第一、第二之分,大家都是紧密合作,密不可分的,在未来35年,世界经济将会成为一个整体。

  【小片一】

  按照奈斯比特先生的预测,2040年左右,中国在经济层面赶超美国绝不是空想。然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时至今日,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多年来我国出口的版权绝大部分是园林、建筑、饮食、服装、古董,我们的价值观、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理念、思想观念的东西几乎没有出口。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思想观念,难怪有人说,中国是个“硬件加工厂”;在大众文化方面,中国影视市场和音乐的“进出口”也极不平衡。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强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动漫产业时,就曾无不遗憾的说:“我有时看我孙子喜欢看动画片,但是动不动就是奥特曼。”;而在在企业和品牌方面,中国也鲜有公司或商标品牌能像美国的可口可乐或微软那样在全球无处不在、无人不晓。一切现象都在证明:与美国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畴中许多方面都是不足的。如果不能够重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价值观走向世界,中国崛起,必然会陷入崛而不起的尴尬境地。

  主持人:西方对于我们的批评,恐怕还是因为对于我们的不了解,那从我们经济上的强国,到何时我们文化和我们的价值观,能够更多地影响世界,两位觉得还需要多久?

  嘉宾女:我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并不是仅仅就是西方不了解中国,中国有责任用世界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展示自己,比如刚才那个社区的比喻。

  主持人:现在我们展示的还不够吗?

  嘉宾女:当然不够,社区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习惯,当地的社区主要是西方主导的,想要让他们了解你,你就必须用一种西方能够理解的语言,你不能竖起一道墙,让外界无法了解你。公司也是,每个公司都需要营销,对外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产品,对内则是让员工有认同感,这就是中国的两个挑战,一方面你必须在对外宣传上要做得更好,让大家更了解你到底是怎样的,同时你也需要在内部宣传,因为中国的年轻一代有不同的需求。

  主持人:我觉得刚才夫人总结得非常好,我们现在的两个挑战,一个对内一个对外的,那两位觉得就你们的观察,这样两个挑战是不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嘉宾女:我觉得有两点,一点就是理性方面,大家都需要实事求是的去处理。另一方面就是情感方面,对于单纯经济学的数字来说,提高生产力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改变思维习惯会困难得多,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你需要去改变思维习惯,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主持人:是必须要改变,亟待要改变的

  嘉宾女:现在来说这不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除了这种改变之外,我们面临的很大的潜在的威胁在哪里?

  嘉宾男:我们还要回到经济层面上,对于任何社会来讲,特别是中国这么巨大的社会,你必须要保持增长,确保经济增长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如果经济是负增长,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所以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保持经济的增长,这就是为什么中央领导人,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保证经济增长态势,因为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来说,经济增长是根本。

  嘉宾女:除了经济增长外,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中国要坚持解放思想,因为你不能回头了,就像约翰说的你可以颁布法律,但你不能够去控制大家的思维。一旦人们的思想解放之后,那是不能控制的,必须和中国的发展相适应,要不断地提高领导水平,赶上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步伐。

  【小片二】

  与提出很多具体的现实的应急措施相比,在奈斯比特夫妇看来,影响中国未来走向,推动中国持续崛起的最关键因素是教育,是人才。而有着哈佛、康奈尔和犹他三所大学的教育背景,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至今还在中国虚心学习的奈斯比特先生认为,中国教育现存的一些问题,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地位并不匹配;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崛起也会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而从世界历史来看,教育对一国崛起的重要性也被屡屡证实:德国的崛起,一个公认的原因是德意志对教育的极其重视。那位战胜了法国并俘虏了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毫不掩饰地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日本也有着相似的经历,作为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国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智力基础;美英各国亦是如此。教育改革,这个看似老生常谈、妇孺皆知的课题,在中国崛起加速的背景下,变得更加的急迫,重要性无疑更加的凸显。

  嘉宾男: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关注人才,个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这是构成领导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对任何国家来说,教育和培训都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世界的领军者,这是中国正在发展的方向。但是中国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和所有其它的国家一样,现有的教育体制是僵化的,当上学的时候你需要考试,而整个在校期间似乎就是为了应对考试,那是过去,中国和所有国家一样,老师教授的是过去的东西,而不是现在和未来,中国有机会成为第一个这样的国家,教育孩子着眼于未来,因为其它国家都还停留在过去。

  主持人:两位认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嘉宾女:最才华横溢的人绝对不会是人云亦云的人,所以你得允许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思维,我觉得这对中国来讲是非常大的问题。

  嘉宾男:中国的整个的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这是个大问题,对我来说真正的教育目的,是找到学习的方法,中国还是任重而道远的,但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不管到哪,人们都在探讨教育的改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

  【小片三】

  “中国崛起”不是一个新话题,“亚洲崛起”也早已在奈斯比特先生的《亚洲大趋势》中有所预测。然而,当“亚洲崛起”的图景和“中国崛起”的图景重叠的时候,中国和亚洲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亚洲,中国有了缔造全球新秩序的可能性,同样,有了中国作为发动的心脏,亚洲格局和视野的重构也自然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然而,在携手发展进步的同时,不可回避的是,微妙的变化也因此在亚洲内部孕育。在中国迅速成长的同时,逐步现代化的印度和经济复苏的日本也对亚洲地区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甚至有人预言:亚洲人最终将同室操戈,出现类似19世纪欧洲的均势政治局面。更有学者提醒,印度、日本的身后,美国人的扶持也居心叵测。中国的崛起对亚洲究竟意味着什么?未来的亚洲格局又是怎样的呢?奈斯比特夫妇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下面把中国放在世界的格局当中,来听听两位的意见。我记得几年前,英国杂志上有这样一个漫画,当时说的是一个很窄小的山坡上,滚下了两个非常大的雪球,下面的人到处逃跑,两个雪球上一个写着印度,一个写着中国,中国和印度都是大国,那两位认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这种发展,或者竞争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势?

  嘉宾女:我在脑海里去勾画出那幅漫画的样子了,我觉得在中国,政府是不断把雪球往下推,让自己的雪球越来越大,印度却在阻止雪球滚下来。

  嘉宾男:印度的雪球在融化,把印度和中国放在一起比较就是一个玩笑,因为印度还是很落后,在基础设施,在经济方面都非常落后,另外非常重要的一个测量标准,中国吸收的外来投资是印度的十倍,虽然最近中国的GDP有所下滑,但是印度和中国是没有办法相媲美的,因为中国是多元化的,中国和欧洲不一样,中国希望跟所有的人都是朋友。

  主持人:那我们刚才谈到今年正逢中国建国60周年大庆,那两位的新书在这个时候推出真的正逢其时。那13年前奈斯比特先生在拜见,我们当时的领导人江泽民同志的时候,曾经说台湾是一个小故事,但他讲得很好,大陆是一个大故事,可惜讲得很糟,那现在您觉得我们这个大故事讲好了吗?

  嘉宾男:不,中国现在做得好了很多,但还不是一个漂亮的故事。

  嘉宾女:我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在2000年的时候欧盟是闪亮登场,大家都说在2010年的时候,欧盟会成为最具有竞争性的知识经济体,那这实现了吗?因为欧盟的各成员国一直在互相讨论,现在什么也没实现,1979年时邓小平访问美国

  嘉宾男:邓小平1979年访美的时候我曾见过他,当时他在亚特兰大州参观了福特汽车厂,在工厂时别人告诉他,福特汽车厂在一个月内生产的车辆,比全中国一年生产的汽车还要多,邓小平说我们必须向你们学习,他确实做到了,在1979年他说我希望,中国在2000年可以成为工业化国家,32年之后这真的发生了,太了不起了。

  主持人:据说您现在最希望见到,就是我们现在的领袖胡锦涛同志,那如果有机会见到的话,你最想对胡锦涛主席说什么呢?

  嘉宾男:我会说,祝贺您。

  主持人:最后我想请奈斯比特先生,被称为全球最精准的预言家之一,给我们预言一下40年之后,也就是中国建国100年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可能是什么样?

  嘉宾男:我们对此有稍微多一些的了解,那就是中国已经是万事俱备,将会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发展下去,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到达对岸的第三条道路,中国必然成为更发达,更成熟,甚至更令人惊叹的国家,中国会成为国际社会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明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体 还是一个文化,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多样化的一个文化,随着在经济方面的影响不断增强,中国对全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增强的。

  主持人:那什么样的石头是我们必须要规避的?

  嘉宾男:会伤你脚的石头千万别去碰。

  嘉宾女:当我们写《中国大趋势》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我们是希望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因为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人,对自己国家了解的逐步深入,中国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在全球的定位,更好地融入世界。我们知道中国的博大精深,我们是不能够穷尽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次采访,对中国的发展献一份力。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