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钢铁业强劲复苏的同时,一个供过于求的幽灵又开始在大地上徘徊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鲁伟
2009年8月份的最后几天,或将成为中国成功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关键窗口期。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措辞严厉,决定从市场准入、环评、土地三个方面入手严把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和扩张。这是宏观调控由单一经济刺激转向“保增长”和“调结构”并重的关键表态,饱受产能过剩之苦的钢铁行业首当其冲。由工信部起草的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政策—《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指导意见》预计在10月份出台。
中国每四吨钢的产能中,就有一吨产能被闲置。遍地开花的钢厂使得中国在世界钢铁链条中饱受铁矿石逼宫之苦。
“中央将钢铁业产能过剩视为此次调控的‘靶心’非常正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承耀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强调。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去年中国的产量超过了排在它后面的四大产钢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的产量总和),2005年末决策者曾专题部署抑制产能过剩,当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4300万吨。而据工信部统计,这一数字迄今已膨胀了4倍。彼时的目标是,到2010年国内前10大生产商能够占到总产量50%份额。不过随着钢材价格的强势上涨以及地方政府不愿意失去对钢铁这一宝贵资产的控制权,行业整合举步维艰。
今年上半年,经济刺激政策下快速回暖的房地产行业再次点燃了钢铁行业的生产激情。中国钢铁协会7月份警告说,供应过量的风险正在积累。待进入8月份,上半年迅速回暖的钢材价格已经连续三周下跌。
决策层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决心和努力不容怀疑。今年5月份,发改委强调应努力完成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到2011年,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中国国有金属信息咨询公司安泰科(Antaike)钢铁业高级分析师马海天赞同产能过剩的提法,但他提醒《环球企业家》,此次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而非全面过剩,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不宜“一刀切”,否则可能重蹈“越淘汰产能越大”覆辙。
中国早在2005年就开始呼吁淘汰钢铁落后产能,但成效甚微。一严厉的批评者甚至认为,过去几年中国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努力并没有让钢铁企业感受到严重压力。比如,国家最初对钢铁产能的淘汰标准是,“2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很多企业开始改建300立方米甚至更大的高炉以应对。河北一家民营钢铁企业的高管称,这些超级高炉只有生产板钢类才能实现规模效应,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行业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等产生的需求是建材类钢。这导致不顾产业政策调整,大力生产建材钢的民营公司最先复苏,国有钢厂则不免心存抱怨。
兼收并蓄仍将是一个最为清晰的方向。不过,最近半年来中国钢铁发生的数次兼并风波则昭示这一行业最终达到理想状态仍存太多荆棘:民营钢铁企业建龙重组通化钢铁,以经理人的死亡告终,显示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而山东钢铁强势收购日照钢铁,这一政府推动的样板戏收购却几乎是反市场规则的样本—上半年,山东钢铁的实体公司济南钢铁和莱芜钢铁共亏损13.62亿元,而日照钢铁净利润约18亿元。
困扰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多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难以平衡所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业重组依然要面临这一挑战。“行政力量太大了,肯定不行。”张承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