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巴马访华:一场打破传统的交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0日 11:23  中国经营报

  孟秋

  10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工作,以及呼吁削减世界核武器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在此前两天,美国白宫宣布,奥巴马总统将于11月中旬访问北京。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在2008年12月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巴马为什么要去中国》的文章,大力建议这位当时连内阁班子都没有完全组成的当选总统立刻访华。《新闻周刊》不但认为奥巴马应该在当选的第一个月访华,而且还要带上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访华团,包括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财政部长盖特纳以及新任驻华大使,以便打破美国历任总统访华的“传统”。

  事实证明,《新闻周刊》这么说并非没有道理。虽然奥巴马没有在上任的第一个月访华,但是在半年多时间里,美国先后有四位部长级官员以及一位议长访华。而奥巴马也先后在伦敦以及匹兹堡会晤了参加G20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做足了热身运动之后,11月中下旬,奥巴马将前来中国。这个举动已经打破了美国历任总统在任期第一年没有访华经历的“传统”,因而必然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共同利益的变迁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访问中国”似乎从不被当做美国总统上任后应该例行的重要公事。因为一直以来,日本和韩国才是美国在亚洲战略利益的核心。

  1972年2月,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访华,此行被称为“破冰之旅”,但这距离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的1969年已经过去了3年。那时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是,阻止前苏联的扩张主义战略。

  当时尼克松希望以三角外交遏制苏联,“他的外交政策,总是试图以美国国家利益的观念来领航,尽管在当时,这一观点还常被美国传统的理想主义者所厌恶。”

  然而两年后,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下台了。

  1980年大选后美国进入里根时代,但如果不是1982年8月中美联合公报打破了售台武器问题的僵局,很难想象会有两年后里根的顺利访华;而在之后的中美交往中,里根开始意识到,“中国已经越来越转向自由市场。”军事对抗的相互暂停和经济模式的彼此谅解,达成了彼时美国总统访华的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布什。1988年,老布什赢得了美国大选,彼此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外国贸易伙伴。但进入第二年情况却急转直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美关系进入最困难的时期。不过,老布什依然在当年10月访华,他甚至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成为第一位在电视上直接向中国人发表讲话的美国总统。

  随后继任的克林顿和小布什,在美国国内形势的逼迫下,显然已不大可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比老布什更进一步了——由此老布什的“第二年访华”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传统。

  但如今,奥巴马却想要变得与众不同。

  打破传统的人

  在上任仅仅9个月的短暂时光里,奥巴马以他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是个善于打破传统的政治家。他寻求和阿拉伯国家的和解;他宣布改变美国在东欧部署所谓针对伊朗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他在G20匹兹堡峰会上演讲,声称不能依靠外部势力将民主制度强加于一个国家……从外交的角度来说,中美关系也受到了奥巴马不拘一格思路的影响。中国领导人吴邦国成为20年来首位访问美国的人大委员长,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加深了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但是,即使在这一团和气的气氛之下,中美关系仍旧固执地按照原有轨道运行着。吴邦国委员长结束访美的次日,奥巴马政府即对争论多时的中国轮胎特保案做出决定,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汽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10月初,美国商务部提出对来自中国的无缝钢管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在政治上,除了春天中美双方海军在中国南海发生对峙事件之外,还传来奥巴马即将在结束访华后会见达赖喇嘛的消息。这一切无非证实了奥巴马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性。而这种摇摆性又间接地证明了美国决策层当中各种利益团体在对华问题上,尚未形成初步的共识。

  因此,奥巴马访华,其本身的意义不仅在于达成了多少双边协议,不仅在于中美双方是否能够消弭目前很不合时宜的贸易战,而是在于通过访华这一举动,奠定未来3年多里奥巴马对华政策的基础,从而尽最大可能避免双边关系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剧烈的波动。

  毋庸置疑,奥巴马访华将继续维持中美双方在大方向上一种合作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奥巴马手上的牌已经不多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本次奥巴马访华,有可能在对华技术转让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两个问题上向中方妥协,以形成双边的利益交换。这显示出中美双方的互动,开始进入到互交家底的状态。

  双方的底牌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评论员认为,中美贸易前线的互动“非常有趣”,是一个看点。虽然在贸易问题上中国时常被美国击中软肋,在货币问题上,中国则利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拿准了美国的脉门。2009年4月伦敦金融峰会之前中国提出了带有超主权货币的“特别提款权”之后,美元霸权体制的动摇日渐明显。

  6月份的“金砖四国”叶卡捷琳堡峰会提议增加购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以提高自身在IMF当中的发言权。中国等国家提出扩大“中日韩三国交换货币协议”,甚至提议建立“亚洲储备货币”。匹兹堡的G20峰会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将增加5%,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将增加3%。在美国赖以施加影响的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上,美国的影响力都受到了削弱。

  最近英国《每日电讯报》又爆出了“海湾国家一揽子货币计划”,提出用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统一货币”在内的一揽子货币,取代美元货币结算方式。

  不论《每日电讯报》所言是否真实,美元主导的世界贸易体制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奥巴马政府设置的对华贸易障碍,似乎是战术上的主动出击,中国政府则会以有理有利的贸易报复手段,这属于正常的贸易往来范畴。

  相比之下,美元体制的改变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建立一个合理而稳定的国际贸易货币体系,或者说,国际贸易货币体系的民主化,是大势所趋。面对中国推动这一体系的进程,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无非是继续重弹数年前的老调。在沉寂了将近一年之后,10月3日,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会议上再次要求人民币升值。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