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端过剩 光伏产业面临结构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9日 19:37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即使多晶硅过剩警报奏响,似乎也难以撼动投资者们对光伏产业的“热情”。

  “到2012年,我们基地的新能源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其中太阳能、核能和风能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80亿元、20亿元以上。”8月31日,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副县长廖维忠在谈及该县新能源建设方面依然信心十足。据介绍,目前该县在太阳能方面已经引入多家企业,形成了规模近100亿元的太阳能产业集群。

  双流位于四川规划的成(都)——乐(山)——绵(阳)硅产业的黄金节点。按照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区一主业”规划和《成都市光电太阳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双流新能源产业专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

  不仅在四川,西部荒漠也成为新能源投资商的乐土。在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周边50平方公里的沙漠上,即将开建的风电项目圈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面积。

  事实上,光伏圈地运动早已开启。以建设规模庞大的光伏电站为名,大唐、华能、国电、华电、中电投等电力央企正成为此轮光伏热潮中的中坚力量。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央企们考虑“资源先占”,当前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更多资源丰富的地盘。他们会像5年前抢占风力资源丰富地区一样狂热,决不会错过机会。而时下正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日照条件良好的地区大举扩张。

  不仅是国有企业,江浙民间资本在看到新能源的“光明前景”后,反应也极为迅速。一时间,各路资本纷纷押宝新能源。甚至一些传统的纺织服装公司也试图通过涉足新能源扩展自己的版图。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底,浙江电力公司已经收到28家浙江光伏发电项目共计3.8万千瓦时的并网发电申请。

  一位纺织企业老板对记者表示,民间资本要善于从政府规划中寻找商机,未来他们的重点也将在新能源领域。毫无疑问,受困于纺织服装领域成长空间有限、附加值低而进军新能源的队伍会越来越长。

  不过,投资者们的热忱并不能阻挡光伏产业上游陷入宏观调控的“风暴眼”中。8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其中以风电、光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也被列入重点调控的行业之中。

  来自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在建或计划投资多晶硅项目总产能达17.7万吨,相当于2007年全球产量的3倍和中国产量的150倍,远远超出了实际所需。由此,国务院专门提出对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要建立和完善准入标准的措施”。

  在此之前,工信部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就曾指出,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严重。

  被列入国务院产能过剩的“黑名单”后,光伏产业再次陷入一场“口水仗”之中。

  多晶硅“过剩”激辩

  直到2008年,多晶硅仍在上演一出出财富神话,一箱30公斤的多晶硅,售价一度高达10万元。但现在的价格却回落到了2万元左右。并且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仅为3年左右,这个被称为新能源的产业被国务院常务会议认定为产能过剩的行业。

  作为光伏产业的重要原料,多晶硅项目近年来呈现爆炸性增长。有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已投产、已开工建设,或者准备上马的多晶硅生产线有几十条,如果都按计划建设完成,其产能将可能超过世界总需求的2倍。

  数据显示,在多晶硅生产大省四川省,2007年的产量仅700吨左右,去年突破2000吨,仅在乐山、雅安两地,今年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产能已超过5000吨。预计到2010年,总产能将达到31750吨。

  来自四川省经委的有关负责人称,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四川有一些多晶硅生产企业出现了间歇性停产。尽管到6月底,多晶硅价格快速拉升,单月涨幅近10%,但生产厂家们也坦言,目前仍难赚钱。

  “即使现在赚钱困难,企业主们对政策利好所带来的前景预期,也难以改变继续投产的现状。”此前北京哈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胜海向记者表示,在业内人士看来,他们并不完全认同“过剩”的说法。

  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多晶硅行业行情走低,但也丝毫不影响通威集团将在今年加速推进多晶硅项目的建设计划。9月4日,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对媒体表示,需求并不是问题,只是目前整个行业和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尚须一个时间过程。

  为了证明市场空间的巨大,作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的刘汉元甚至还举例称,如果有人在美国现有停车场的顶棚上都建起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全美国现在每年耗电总量的50%就可由其代替产出。刘汉元认为,“目前行业面临的过剩,在两三年以后就会消除,甚至最快半年以后就能得到缓解。”

  “多晶硅产能要到一定的过剩量需要5年。现在称过剩是不合适的。”著名光伏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也认为,政府对多晶硅“产能”的理解值得商榷,政府掌握的数据应该是将现实的生产能力,设计中的生产能力(即正在建设过程中的项目)以及计划的生产能力均纳入了多晶硅产能的统计中。而在建的项目有可能停产,计划的生产能力也未必能够实现。因此,他认为,当前多晶硅的产能并不过剩。

  在赵玉文看来,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可能要到2011年才能达到供需平衡。2008年多晶硅产量为4000多吨,而当年有2万多吨的需求,仍缺少1.5万多吨的产能。尽管金融危机对太阳能产业影响很大,今年产量不可能像去年一样呈100%的增长,但仍可保守预计增长率为30%至50%。保守估计,今年多晶硅电池的需求量约为2.8万吨,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今年的产量只能达到1.4万吨左右。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也表示,我国2008年硅材料消耗量是3万吨,但是产量为5000吨,今年有可能达到1.5万吨,这样来看产业并没有过热。

  由此,“过剩论”似乎又演变为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本月初举行的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论坛上,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多晶硅产业的过剩是低端产能的过剩,我国亟待发展高水平低污染的多晶硅技术。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由于前两年的多晶硅暴利,确实吸引了不少企业一拥而上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要警惕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但绝对不是就此限制新能源产业发展。“国家不批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多晶硅项目,对高技术低耗能低污染的项目还是要批的。”李俊峰表示,企业现在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必须要从技术上做到低污染,价格上确保竞争力。

  在“2009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对话”论坛期间,力诺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里辉也对记者表示,尽管在进行大规模的多晶硅投资,但许多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因此也无成本优势,谈产能过剩也主要是指这一部分项目。

  不过多晶硅大批上马在遭遇政府点名之后,投资界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他们将更加注重技术。一位投资界人士直言,今后会谨慎地选择既有制造经验又有很好的研发团队,掌握了关键技术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公司。

  此外,国内需求尚未启动也加剧了过剩风险。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认为,提出多晶硅和风电过剩并不是产业过剩,而是国内需求市场跟不上。他认为,如果把中国国内的太阳能、国内大规模的发电市场予以开放,则现在的所有产能加上也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太阳能发展的要求。

  “目前市场的培育仍然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这不仅对产业发展不利,甚至会导致与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初衷相悖而行。”林伯强对记者表示,尽管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仍然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事实上,由于工艺落后、产能较小,我国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解决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

  对于技术难题,李俊峰表示,光伏产业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今后进入这个行业的资金需求也会越来越高。而要培育和启动市场,林伯强则认为,解决上网电价问题是关键,而在一些关键问题尚未理顺的情况下,产业发展需要警惕过热的风险。

  产业调整是关键

  在国内大规模产业化才“热闹”3年多的光伏产业,为何突然被列入产能过剩的“黑名单”?事实上,一切来的并不突然。

  综观当前的一系列扶持计划,无论是国家今年推出的“太阳能屋顶计划”,还是“金太阳工程”,从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在补贴光伏产业的“规模”,而不是技术改造或者产业升级,这就相当于鼓励产能扩张。

  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并计划在2至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力诺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里辉向记者介绍的情况是,“金太阳工程”的刺激作用的确非常大,自政策公布后,仅山东一个省就有100多MW,远远超过每个省规定的20MW。“但这仅仅是刺激了规模。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该政策仍然难以解渴,他们更看重上网电价的推出。”郭里辉表示。

  不过,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上网电价的推出,而是更深层次的调整,业内人士表示,还需实现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林伯强直言,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有的企业就是地方税收、就业和财政的贡献大户,没有合理的产能退出机制,地方很难有积极性主动淘汰,更何况光伏产业还有个绿色环保的外衣。

  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除了企业逐利本性外,地方政府的冲动也是光伏产能过快扩张的推手之一。细数中国各个省市,无一例外均在热火朝天地打造新能源基地。

  从今年开始,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迅速启动了光伏发电市场,但行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如技术瓶颈以及盲目上马等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明确表示,发展新能源既要积极,也要实事求是,不能简单地急于求成。

  如何更好地扶持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如何防止光伏行业的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是当前政府需要谨慎把握的。有评论指出,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警示光伏产能过剩,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倒逼”光伏产业深化结构调整,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因此,如何缩小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如何尽快打通推广应用中的各路环节,则是业界和政府当前必须冷静思考的重大课题。

  “现在光伏组件等很多成本已进入快速下降通道,这正是宏观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与企业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鲍云樵认为,“产业调控,应该兼顾各方面情况,要谨慎而有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