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煜辉:中国应当直面全球经济再平衡

  刘煜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中国不畏惧且能坦然面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实现由出口依赖型向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都表明中国的经济再平衡进程早已展开。

  中国应当淡然面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因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将是危机后全球经济调整的一股新潮流。这是从在刚刚结束的G20匹兹堡峰会上传出的一个强烈信号。

  尽管我们担心“全球经济再平衡”会带给中国一些不确定性,例如,在中国轮胎特保案后,美国及其他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可能还会“接踵而至”。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中国将感受来自贸易保护主义的巨大压力,贸易条件的恶化已经超出我们推进国内经济转型的速度。但是,鉴于全球经济失衡确是一个事实,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或许可以重塑危机后的全球经济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调整进程已经展开。

  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的确在拿“经济再平衡”来敲打中国,但仔细观察美国也正朝着经济再平衡的方向进行调整。当下,美国经济已趋于需求的收缩,如信贷规模的萎缩、进口和经常项目赤字下降了将近一半(与2008年相比),以及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已持续上升至接近两位数水平。尽管美联储奉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量化宽松”并不意味着信用的扩张,伯南克只是尽量想“平缓”经济调整过程,绝不是想改变经济调整的大方向。

  奥巴马的话清楚地表达了美国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我们不能再回到之前那个时代:中国、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只是卖东西给我们,致使我们在产生大量信用卡债务或房屋权益贷款的同时,却没有出口任何东西给他们。”

  一旦美国经济已朝着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方向前进,影响最大的国家将是对美贸易顺差额最大的国家,中国将首当其冲。

  在过去,作为一个出口依赖型经济大国,中国已从全球经济的失衡中获益良多。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7年,中国GDP中出口所占比重已从20%跃至36%,几乎上涨了一倍,同期全球GDP中出口所占比重也从24%升至31%。但是,随着美国的需求收缩,外部需求势必也将萎缩,全球经济再平衡将对中国的现有经济增长模式构成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应当从过去出口依赖型的增长模式中惊醒过来,应当转向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模式。

  不过,在金融危机下为弥补外需不足和刺激内需时,我们主要还是通过政府向公共部门注入强大的流动性,促使短期需求的急升,以此来平衡因出口的突然萎缩而出现的巨大产出缺口。虽然中国经济率先出现了危机后的复苏,但却把一个更加失衡的经济结构留给了未来。例如,当下中国的投资率已超过了50%,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需要有更大的外部需求才能得到平衡。

  这表明,当下中国在实现增长模式转变的同时,还应当更加注重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不能因为近期欧美经济指标出现好转,又开始奢想重新依赖外部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因为,欧美国家因“补库存”引发的增长效应注定是短暂的,在这一周期结束后,关键还要看私人需求能否迅速跟上。有鉴于此,在实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基础上,我们只有通过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增长。

  其实,这场金融危机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已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与重塑,中国主动选择了由出口依赖型向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保增长,调结构”的调控目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再平衡进程早已展开了。

  在笔者看来,面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谁拒绝调整,谁将承担未来更大的风险。

  中国已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这场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过程。例如,中国在下一阶段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另外,通过抑制过剩产能、推进低碳经济模式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来积极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所以,中国不畏惧且能坦然面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尽管这将使中国的出口及经济增长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当然,一旦中美两国都已开始了经济再平衡的调整进程,就意味着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都面临了短期调整和长期重塑的压力与挑战,但谁调整得越快、越主动,谁将重新确立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