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道路”和世界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9日 02:44  第一财经日报

  当新中国即将迎来一个甲子的隆重生日之时,人们被喜悦和自豪所包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甲子,在几代人的梦想、追寻、试错、付出、奋斗和创造之后,当我们把60年的首尾相连比较时,人们的喜悦和自豪来自于——在全球经济政治的版图中,中国从“边缘”走向了“中心”;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从贫穷走向了富足,思想从简单走向了多元。

  当把时间的坐标继续拉回从前,回到公元1800年(彼时中国在全球GDP中的份额三分有一),现在的我们所能展望的是,我们今天所站立的时点除了观照过往甲子的变迁,还将成为“中国复兴”的重要节点,人们相信,中国正在走向下一个“三分其一”的时点。

  喜悦和自豪的情境之中,首先跃入思维的无疑是有异于西方思维的“中国道路”。其实,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对“中国道路”的强烈认同,除了中国确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心理因素,那就是,这个世界曾经并不认同存在这样一条“中国道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学家在观察过往200年的时候,往往有“欧洲中心”的习惯,他们一再追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江南没有产生工业革命?因此,当曾经引起很大反响的经济史著作《大分流》提出“为什么英格兰没有变成中国江南”这个问题时,西方世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整个西方世界是那样习惯于“习惯思维”,欧洲是世界文明“唯一的中心”。而一条“中国道路”的被认同,除了中国复兴和崛起的坚硬事实之外,很难找到其他的缘起和解说。

  所幸的是,经历了60年艰苦的追求和不断地探索,中国让自己走上了“回到世界中心”的快车道,这里面鲜有现成理论和固有路径的指引,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务实灵活,善用经验,智取教训,加上在每个关键时刻的正确抉择,终于奠定了今日自豪的底气和基础。所谓的“中国道路”,指代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政党制度这样的元素,也包含了不墨守成规、善于学习、不激进、善用国家的力量、小步快走等东方智慧。

  其实,所谓“中国道路”对于世界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中国以60年经济社会成长的故事告诉偏执的人们(在标榜多元的西方世界更是比比皆是),现代文明、现代化、现代性的构成和表现是多元的,而非只有一种。

  正如公元1800年之前,中国和欧洲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中国走向现代化、孕育现代性的60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路向并没有本质的相异,“中国道路”依旧围绕了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性、多元文化、社会民主这些“普适”文明展开,当然,这个过程深染了东方文明和中国色彩。

  先来看现代化。所谓现代化的简单解读就是工业化,其中不可或缺地又包含了城市化。对于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工业化不可逾越。中国在建国初期仿效苏联尝试“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久发现困难重重,遂务实地转向轻工业优先发展和出口导向战略,加上以分权(中央向地方分权,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分权)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化改革,再借全球化的东风,中国不仅成功实现了轻工业的巨大飞跃(全世界的中国制造),还循序渐进地通过积累让重工业在全球工业链上占有一席之地。当然,替全世界生产进而产能过剩这件事目前看来风险重重,但今天的困难并不能抹煞中国工业化在过去的巨大成功。

  城市化几乎可以被理解为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农业和工业在GDP中的此消彼长,人口的迁徙和最终在城市“固化”随影随行。中国在默许和鼓励农民人口转移的同时,保留了审慎的“户籍制度”,虽然这遭到了一定的诟病,但毕竟避免了在印度等国家大量出现的贫民窟难题,渐进未必没有道理。

  再来看现代性。狭义的现代性被理解为科学、民主、自由、理性、和平、道德进步、社会进化等一系列新兴理念的初步实现,也包括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奠立。从现代性的角度观察,中国的过往60年是翻天覆地变迁的60年。以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为基本架构、一系列正式制度制约和非正式制度制约保证了经济体系的快速进步,社会稳定,以及人民在法律框架约束下的自由。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社会对于文化多元的宽容和认同与日俱增,这无疑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在带给人民更大自由的同时,还将逐渐铺就通向公民社会的重要路径。

  当然,正如人们所清醒认识到的那样,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成长和磨炼,共和国在体味前所未有的光荣和梦想的同时,也咀嚼着同样巨大的挑战意味。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完成,却赶上了全球再平衡和环境约束的关键当口,在内外的双重政策平衡中,任何环节的疏忽和错误,以及进一步改革整体框架的缺失和凌乱,都可能把中国带入歧途;中国的现代性成长依旧在路上,人民的社会权利和自由保障依旧有提高的空间,政治生活和党的建设还将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的改善依旧任重道远。

  然而,我们坚信,只要有信仰,有勇气,有追求,有勤奋,在世界文明的“中国道路”之上,中国终将迎来令我们更加喜悦和自豪的伟大复兴。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