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停业老通城:寻“开门”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 08:58  长江商报

  两年来,老通城酒楼的经理戴艺翔上班都会经过长江隧道的出口,每次他总会稍作停留,望向曾经的“老通城”酒楼旧址。他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开业”,尽管他明白,重新开业,说何其易,做何其难。

  但他对于“开门”路径的寻求,从未放弃,也似乎越走越宽。

  寻求合作

  在武汉江岸区经贸委的网站发布“寻求合作伙伴”的消息后,戴艺翔这两天的电话很多,很多人咨询相关的事宜,他也不厌其烦地介绍,但对于很多咨询者,他并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想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太难了。

  “我们要谨慎选择合作者,实在没有办法,我们自己努力也会开,不会让老通城在我们手上消失。”戴艺翔说。

  在江岸区开出的合作条件中,首要条件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规模,注册资本达1000万元以上”。此外接受方要保证用好“老通城”品牌,提供企业实施“老通城”发展的规划以及规划的可行性报告;分阶段发展网点、壮大规模,实施产品的产业化,产品的生产基地总部确保设立在江岸区。

  “此前两年中,我们也和很多企业谈过,不仅仅有本地的,还有外地的一些餐饮大企业,我们现在正在协商之中,暂时先看看,有两三家已经有意向。”

  戴艺翔坦言,寻找合作伙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需要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而且对“老通城”的品牌要有高度的认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要有将老字号品牌传承与发扬的决心。

  因此,每当有企业和他们谈的时候,他们首先就是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打听合作方以往做企业的态度。

  “因为之前有太多的前车之鉴,蔡林记和富思德的合作就是例子。”戴艺翔感慨。

  上世纪末,在大街小巷的热干面摊点冲击下,蔡林记节节败退。九年前,私营企业富思德运用连锁理念,包装蔡林记。

  一时间,蔡林记加盟店遍布三镇,可惜“旋风式”的扩张,带来颇高的“死亡率”。

  为求突破,蔡林记不得不再次出让品牌使用权。

  “这样的合作,对‘老字号’品牌伤害太大了,‘老通城’不能再走这样的路。”

  “老”是筹码

  今年,是老通城成立80周年,对一个餐饮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作为“老字号”,“老”就是筹码。

  根据合作条件,老通城品牌使用费按品牌评估价值的10%收取年度租赁金,以5%逐年递增。

  “这个条件非常苛刻,因为老通城是老字号,但其在市民中的影响力和能够工业化批量复制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而且‘豆皮’作为食品而言,可以说是历史的产物,那时候大家生活水平不高,所以豆皮是相对高档的食品,但现在不是这样了。”一位本地食品餐饮专家表示。

  但戴艺翔对老通城信心满满。

  他回忆:“以前提起老通城,没有不知道的。不少外地人去坐飞机都带着我们的豆皮走。当时武汉名流都会到老通城吃饭。”

  作为那个年代拥有中南地区设施最齐全最高档的外宾接待厅的老通城,曾经接待过众多中外领导人,老通城酒楼的名声一时蜚声海内外。毛主席两次来到这里吃豆皮,并吩咐把这一湖北特色“风味小吃”保持下去。

  但伴随着新餐饮的崛起以及隧道开建,作为老武汉人骄傲的老通城成为记忆。

  “这三年,虽然老通城酒楼没有了,但是这个品牌却从没淡出人们的视线。”

  为了让老通城不被遗忘,这三年里,戴艺翔马不停蹄地参加各地的食博会,让他欣慰的是:“老通城的豆皮现在每年仍然出现在各地的美食节上,受到当地顾客的喜爱。”

  同时,在武汉本地的美食论坛里,老通城豆皮也成为大家最为怀念的美食之一。

  对于豆皮本身,戴艺翔强调唯一性:“我们这个品牌是唯一的品牌,除了武汉,哪里都没有。”

  “现在在其他省份饮食行业从业者的心目中,老通城永远是这个行业的一员,他们不敢马虎我们。以前长沙的小吃饮食界的朋友老来我们这里学习,现在我们过去,他们还是把我们当老大哥。”

  停业短短三年,在老通城干了20年的戴艺翔过得并不轻松:“老通城是在我手里关门的,我的责任不轻,这个品牌不能就这样在我手里消失。”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餐饮专家万杰民表示,复兴老字号,需要真刀真枪地实干,而不是为一时利益驱使。当年的富思德捞取一大笔收入后,甩手不干了,没有任何损失,而蔡林记则要独自收拾品牌受损的残局。

  何时“开门”

  “老字号”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点毋庸置疑。

  每一个老字号都有它独特的创业史和技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是无形资产,是城市名片,应该实施品牌保护、改进工艺、研究绝活。但同时,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是大多数老字号面临的问题。

  今年“老通城豆皮”由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升格为湖北省“非遗”保护对象,将其品牌价值再次放大。

  但横在老通城面前的现实问题是:何时开门?

  “争取明年十月份吧,但这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目前正在政府规划之中。”

  据了解,老通城首家店将借江岸区规划新的吉庆街饮食文化街之机重新开门,争取打造成为这条饮食文化街的龙头。

  不过,即便是开业,前路依旧坎坷。

  “老字号餐饮行业,很多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的衰落,不仅仅是体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改变而改变。” 万杰民表示,老通城再次开业后,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依旧是,如何与潮流搭上关系。

  他认为,北京上海的一些老字号小吃,提早形成规模,产业化发展,因此现在发展比较好。

  对此,戴艺翔表示:“我们将在保留一些传统工艺的同时,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比如,改变原来仅靠门店的办法,进超市,开发“保鲜包装”并且大批量生产。

  实习生 刘婧婷 本报记者 何燕

  老通城大事记:

  1929年,曾厚诚在汉口大智门外开了“通城饮食店”,这便是老通城酒楼的前身,后改名为“老通城食品店”。

  1946年,曾厚诚找到高金安加盟,挂出了“豆皮大王”的招牌。

  1958年,毛泽东两度在老通城吃豆皮,并叮嘱一定要把这一湖北特色的风味小吃“保持下去”。

  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越来越多的民营餐饮企业发展壮大,老通城开始由盛转衰。

  2006年2月,老通城酒楼贴出通知,停业谢客。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