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建设成就辉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 07:55  经济日报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经过1949年至1957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1958年至1965年的城市化波动较大阶段和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17245万人,城市化率只有17.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党的十四大之后,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此,揭开了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

  城市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城市发展结构日趋合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城市寥寥无几,1949年在132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0个,占7.6%。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城市发展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在655个城市中,市区总人口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122个,占18.6%;50万至100万人口城市达118个,占18%;50万以下人口城市达415个,占63.4%。

  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小城镇数量迅速增长。1978年全国仅有建制镇2173个,且以县城关镇和工矿镇为主。2008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9234个,比1978年增加17061个。新建的建制镇大多由原乡建制发展而来,是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并正在发展成为以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2008年全国城镇人口达6.07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5.68%,比1978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2007年全国建制镇建成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459人/平方公里,小城镇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在东部沿海地区密集的城市群,聚集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2008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106242.6亿元,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的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分别为56566元、56000元和37494元。

  目前,全国除原有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也开始初露端倪。由于都市圈、城市群在本质上打破了行政区的束缚,在一个巨大的城乡交融的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极大地缩短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之内。跨地区的产业集团、金融网络和贸易集团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从组织结构上确保资本、技术、信息等更加畅通无阻地向全国流动、扩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城市地位日益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年末总人口37619.3万人,比1949年增加33670.3万人,增长8.5倍;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总面积(包括市辖县)46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达48.9%。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186279.5亿元,占全国GDP的62%,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43个,其中20个城市超2000亿元。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6892.7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59%;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21296.7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43.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363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38543.8亿元,分别占全国的71.6%和63.5%。

  城市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

  2008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5931亿元、94343.5亿元和86005亿元,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2:50.6:46.2,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3.2个百分点。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达47568个,工业总产值110868.7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2倍和173倍。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海关数)货物进出口总额25364.4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22倍,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99%。

  城市功能日渐完善

  城市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多元化,私家车、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8.83辆,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拥有出租车82万辆。同时路网建设、公交发展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建成了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慢车道、人行道、城市环行线和立交桥等现代化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城市交通功能得到迅速提升。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道路面积达338795.3万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335540万平方米。随着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已有230多个城市开辟了公交专用道(路),总长度2357公里。2008年末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31.5万辆,公交客运总量达559.3亿人次,分别比1949年增长150倍和97倍。

  邮电通信迅速便捷,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方式,正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邮电业务收入10863亿元,邮(政)电局(所)数达5.1万处,比1985年增长3.9倍。家用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城市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数从1949年的不到1部增加至2008年的82部;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8657万户,城市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机数达172部,国际互联网用户达7386万户。

  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已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和各类污染控制的力度,加快了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进度,建成了一大批与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排水、煤气热力、公共绿化、环境卫生和城市防灾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居住环境,改变了旧中国城市贫穷落后的面貌,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008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供水总量达429.3亿吨,其中生活用水144.4亿吨,用水人口28336万人。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88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8106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年处理总量达227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70.2%;排水管道长度31.5万公里,公共厕所11.5万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7.6万辆。2008年末我国城市拥有园林绿地面积174.7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49年的2.9%提高到37.4%。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和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工薪水平大幅增长,消费市场繁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和谐。据6.5万户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1元,比1949年增长157.8倍,扣除同期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8.5倍,平均每年递增5.2%。

  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1998年起,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单位全部停止实物分房,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房屋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41185万平方米,销售总额达19070.6亿元,分别占全国的66.3%和79.2%。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由1949年的4.3平方米增加到23.0平方米。同时,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房、筒子楼基本被成套住房取代,独立的卫生间、厨房、淋浴房、供暖、供气、供水设备等及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比比皆是,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大大得到改善。

  卫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拥有医院、卫生院19809个,床位数198.7万张;执业(助理)医师人数109万人,每万人拥有的医生由1949年的4.2人提高到29人,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由1949年的5.1张提高到52张,极大地解决了城镇居民就医难问题。2008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拥有高等学校1806所,在校学生1844万人,每万人拥有的大学在校学生数由1949年的16人提高到2008年的489人。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2008年全国数字电视用户达4528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008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拥有影剧院数198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2055万册,人均图书馆藏书量1.3册,体育场(馆)达26310个。全民健身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的广泛普及,城市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网上购物、网上银行交易等逐渐成为现代城市人新的生活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一个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安定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027.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815.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451.8万人,分别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20.6%、25.6%和14.8%;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22.5万人。

  图一:上海市外滩场景。 本报记者 张 欣摄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