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爱国主义成为一种更深刻的信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 02:18  第一财经日报

  当我们即将迎来公元2009年10月1日这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伟大节日时,涌上我们心头的,既有回首往昔峥嵘岁月的自尊与自豪,也有前瞻未来远大前程的自警与自信。这是一个属于普天之下所有中华儿女的光荣时刻,天地作证,日月同辉,无数人对祖国的情感正在升华为一种更深挚、更深刻、更深厚的信仰。

  一个人对祖国的情感和信仰来自何方?从一般的道理上,我们会想到“民无国而不立”,国家是保障个人安全的最大力量,是社会秩序、公道、公民自由与福祉的捍卫者;从精神传承的角度,我们会想到列宁的那句名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我们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九州大地上,在5000年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在无数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谱写的诗篇中,我们总是能够唤起一种对山河大地的难舍难离,对骨肉同胞的深深依恋,对中华文明的悠悠认同,所有这些,都交织成一种对祖国的真实情感。

  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一直被中国人作为一种基本的、同时也是高尚的品德与追求。“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念;“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共产党人的襟怀。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命运攸关的历史时刻,爱国主义都是高扬的精神旗帜,都是不竭的力量源泉。

  今天,当我们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时点上,再次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当我们在现实的、实践的环境中看待新中国的60年,我们无比感慨和骄傲的是,每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都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亲眼观察中,感受到了国家地位和力量的巨大提升,感受到了个人命运伴随国家富强进程的不断改变。从这个意义上,今天的爱国主义,既是世代相传、日积月累的感性积淀,更是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融于其中的新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伴生物。今天我们对爱国主义的体验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抽象的更是真实的、具体的。

  有太多的数字足以说明新中国的深刻变迁和中国人命运的变迁,也有许多学者把新中国的60年放在整个人类最近几百年的现代化运动的背景下观照。的确,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而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民族理想,而且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它既是整个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自身从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倡导的爱国主义,更主要地体现为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朝着民族复兴目标前进的当代中国的情感。

  从整个世界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看,它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等,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人的觉醒”,文艺复兴时期与中世纪宗教思想对抗的主导性思潮就是古希腊的理性哲学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由于“人的觉醒”,打破了中世纪的教皇、教庭、教义对人的思想和生活的控制,为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但丁在《神曲》中唱道:“我们已经走出最大的天体来到纯粹由光形成的天,这光是心智之光,充满了爱。这爱是对真善之爱,充满了喜悦,这喜悦超过一切快乐”,就是当时背景下“人的觉醒”的真实写照。

  从人的觉醒的角度看待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中国人,无论是在群体还是个体意义上,其作为“人”的形象与内涵的丰满,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庄严宣示,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宗旨中深切感受到人民地位的崇高,而且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一个团结的、自主的、强大的新中国,我们只能屈从于这座或那座大山下,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尊严;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当代实践,我们就难以破除传统计划经济的桎梏,空有理想而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兴国富民之路。

  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主和谐、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和中国人的觉醒与发展,交织在一起,互动在一起,正在共写“人民使国家更美好,国家使人民更美好”的灿烂篇章。基于此,我们有理由更加自觉地发扬爱国主义,使之成为一种更深刻的信仰。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饱经沧桑和苦难。但是任何因为这种沧桑和苦难而低估中华民族改变自身命运的智慧和勇气的预言,都被历史所证伪。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爱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则中国的下一个60年,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