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金融难题:中国的结与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5日 03:17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马骏骎 发自上海

  以老牌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之日为标志,金融危机至此已历经年余,昔日泡沫破裂之前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似乎也正在回归。但旧有的泡沫生成机制显然不为中国乐于接受,一个新的秩序、新的机制、新的体系才是中国所渴望的。危机带来了新的机会,但这个机会究竟有多大把握?离现实有多远?中国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这些问题绝不应被表面的欢腾与乐观所埋没、所掩盖。

  中国之结一

  金融变革 如何争夺话语权?

  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元独大的弊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频频向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发出改革呼声。我国央行正式提出创设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理念,以推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并获得了包括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认同。中国还宣布认购IMF债券,积极呼吁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增资,并大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广泛与周边国家签订人民币贸易互换协议,推广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

  然而,中国的声音究竟能传递多远?人民币国际化前途何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人民币全面走向国际化的条件并不成熟,但人民币区域化的条件已初步具备。从时机上看,当各国纷纷看贬美元之时,正是人民币逐步走出去的好机会。夏斌还建议,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关键的一点在于让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尽快实现人民币的储藏功能,因此建议抓紧建设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使人民币在境外转起来,加强人民币的投资增值功能。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话语权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中国仍处于财富积累阶段,按照市场规律,中国只有完成了高增长低收入的原始积累过程,才能自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变革,才能走到产业链的高端,而这样的结果不是政策配置能够实现的。

  中国之结二

  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再平衡?

  在此次G20峰会上,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大肆呼吁和宣传的主题。很多人相信,危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全球经济发展结构的失调。而当各国现有的刺激政策负面效应越来越遭到诟病,经济危机的热点似乎已经从“去杠杆”转向“去失衡”。

  中国的金融业在过去的一年中为政府大手笔的经济刺激计划提供了“输血”功能,但上半年高达7.37万亿的信贷天量,以及M2高达28.5%的同比增幅背后是信贷集中度过高、信贷结构失衡、投放不均匀等诸多非理性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MBA学院院长戴国强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由政府主导的信贷投放非但没有改善结构,反而加剧了中国经济原有的不平衡,那些蜂拥而至的投资项目的上马并没有根据市场供需关系的基本原则而进行开展,日后这些项目的盈利能力值得怀疑,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坏账未来必将上升。

  渣打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在给本报发来的邮件中写道,“世界经济正经历一种力量的转变,就是从西方到东方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是温和的,递进式的,但是它已经变得显著,并将愈发重要,过去的不平衡正逐渐改善。”

  在这种全球经济 “再平衡”的大背景下,李籁思提出金融业的发展应该避免金融保护主义,他认为当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当各国政客和决策者在用全球化的词语和地区性的语言来讲话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行动上却仅仅从本国利益出发,这是一种倒退。

  中国之结三

  如何成功走出国门?

  一场金融危机令中国金融机构市值迅速蹿升至全球前列,但在大部分专家来看,这只是危机带来的暂时性结果。就竞争力而言,中外金融机构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为此,中资金融机构也纷纷尝试跨出国门,在更大的市场中学习如何在“大海”中游泳。

  曾经参与TCL、联想收购案,还涉及包括美林、高盛、凯雷在大中华区多笔股权投资的美国宝维斯律师事务所对于中国企业出海有着专业的见解。该行合伙人刘晓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表示,中投公司最近做了很多直投,并因此引发外界关注,这是中投分散投资策略的体现。

  对于金融机构出海,刘晓宇认为,金融业和电信服务业的特殊性在于其监管很强,均以当地市场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金融机构出海还是先从家门口做起,比如先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练练兵,然后再考虑走出国门,到欧美发展。

  而对于所谓战略投资者的态度,刘晓宇指出,上市前这些战投能对企业起到帮助,比如建行同美银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但中方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不能靠别人做事”,战投一旦退出以后,这些帮助是否仍有价值还是个问号。

  孙立坚建议,进军海外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必须充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充分把握风险收益的匹配度。此外,他认为应该建立起问责和激励机制,对于那些用国家财富去海外冒险的行为应该警示其道德风险。

  戴国强则表示,目前金融机构海外抄底从技术上看是比较好的时机,但关键是抄底之后中国企业是否有管理能力和掌控能力,还是仅仅作壁上观。在抄底之前,很多企业需要补课,其中之一就是适时推出一些新的衍生品交易品种,如果在这些产品方面限制太多,反而会使金融机构丧失实践的机会。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