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振特区 呼唤体制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 02:37  第一财经日报

  黄树辉

  

  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海南,早在建省之初就提出用三到五年赶上全国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再用五年到八年赶上国内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用20年左右赶上“亚洲四小龙”发展水平。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海南计划用20年谱写的这篇大文章至今尚未破题。

  有人说,海南是一个最具挫折感的省份。

  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并被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寄予厚望,但海南出现的多次经济发展高潮总是昙花一现,随即便跌入低谷。从轰轰烈烈的免税汽车贸易,到沸沸扬扬的洋浦开发,再到如火如荼的房地产热潮,海南一次次跌倒在梦想的起跑线上。海南的发展定位,也一直在经贸立岛、工业立岛和旅游立岛之间反复摇摆。

  但也有人说,海南是一个最具成就感的地方。

  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市场经济这个中心,尽快建立海南的商品经济新秩序”,第一个由一级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全省区域实行市场经济,比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整整早了五年。

  同时,海南还在全国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燃油附加费改革,也比全国人大审议有关法律整整早了4年。

  而在政务及社会改革领域,海南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比1998年中央国家机关的类似改革整整早了10年;海南还第一个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和实行城乡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回头看来,当时海南的体制探索为我国的整体改革开放政策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部分体制创新至今仍远远领先中西部省份。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海南改革创新的步伐日益缓慢。

  无论发展速度,还是经济实力,都远不如国内其他四个特区。海南全省的经济总量甚至不及一个东莞市。2007年2月,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做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排头兵,并引发了全省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大讨论。

  敢试敢闯的特区精神,始终是海南体制创新的生命线。

  迟福林是海南多项体制改革的设计者,他对当时的这一精神实质体验得异常深刻。时任海南省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的迟福林,当时一手设计了海南航空公司这个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方案。

  按照当时的规定,国家明令禁止股份制改造进入基础领域,航空公司不能搞股份制,航空公司更不能搞中外合资的股份制。但当时只有两三个亿财政收入的海南省政府,却想拿出1000万元来办一家航空公司,“连个机翅膀都买不了”。

  当时的省长刘剑峰说:“迟福林,权力在你手上,你看着办吧。”

  迟福林回忆称,那天晚上一直思考到深夜,最后向领导表了态:出了事情我个人承担,有了成绩是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也就是在那个深夜,迟福林在未获得明确指示的情况下签署了海航的股份制改革方案。

  海南航空公司以省政府投入的1000万元存量资金,募集了2亿元社会资本,股份制存量和增量比例高达1:20,租赁了3架波音737飞机。股份制给海航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海航也给海南打开了空中大通道,成为我国股份制改革的一个成功典范。

  “政治风险不言而喻,但在当时的改革氛围下,并没有太多个人顾虑。”迟福林说,正是由于在过去的20年,尤其是建省初期大胆进行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试验田”、“排头兵”作用,才奠定了海南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