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万人才下海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 02:37  第一财经日报

  “汽车事件”引发中央对海南行政体系的思考。那时候,海南岛设有海南行政区、黎族苗族自治州、海南农垦,再加上中央驻琼企事业单位和广东驻琼企事业单位,便形成“一岛五方”行政体系,导致政出多门,难以协调。“汽车事件”刹车不及,与这种多方体制不无关系。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挂牌成立。

  海南建设催生第二次“海南热”。《海南日报》当天特意出版了号外,满城人拿着号外奔走相告。街头上舞狮敲锣,鞭炮齐鸣。无数带着梦想的年轻人,坐火车一路南下至广东湛江,再换长途汽车至海安码头。大家挤在狭小的船舱中,一边忍受着难闻的气味,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此举被坊间称为“十万人才下海南”。

  这其中包括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1987年12月,迟福林从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小组办公室处长的位置上转调海南,担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政府体制改革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

  一下飞机,迟福林看到的尽是破烂不堪的街道、混乱的交通秩序。“第一个晚上被安排在一个13人同住的大房间。拎一桶水,随便擦擦身子。很多人打牌聊天,整个晚上我睡了不到一个小时。”

  海口街头一夜之间变得拥挤不堪,大街小巷拥挤着大量戴着眼镜、身穿中山装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有趣的是,当时海口的道路没有红绿灯,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警察手里拿的不是指挥棒,而是石头或树枝,见有人违章就会扔过去。

  “三角池”也成为特殊历史下的产物。这个位于海口海秀路、博爱路与海府路三条路交叉地带,由于靠近当年的人才交流中心而成为人才大军聚会和交流的场所。很多人在此唱歌、咏诗、畅谈理想,一张报纸或者一块砖头,席地而睡。

  “十万人才下海南”为特区的大规模开发填补了人才空缺。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当时曾收到来信和接待来访18万余人次,其中不乏各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了海南的燃眉之急。

  如今,海口金盘工业区的西南部分布着一个占地3000多亩的现代化汽车产业群,绿树掩道。随便问一个过往的行人,对方都会清晰地告诉你:“那就是海马汽车。”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回忆说,当时年仅22岁的他跟随一批拓荒者满怀希望地踏上了海马筹建基地,近百名员工大多就住在低矮、潮热、人均不到2平方米的简易工棚里。几间简陋的厂房、几台破旧的设备,没人能想到这家工厂将来的命运会是怎样。

  谁曾能想到,海南汽车工业的历史大幕就此拉开;谁又能想到,在外界认为不适合发展汽车工业的海南,如今海马已经成长为民族汽车品牌的中坚力量和海南工业的名片,发展成为拥有海口、郑州、上海三个产业基地,年产值近百亿元,集整车生产、研发、销售、配套、物流、金融为一体的汽车集团公司。

  类似于景柱的一部分“闯海人”扎根海南,至今仍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

  20多个年头一晃就过去了,迟福林在海南一共经历了八任省委书记,但最让他感到过得畅快淋漓的还是海南建省初期的那五年。

  迟福林说,那时候大家思想简单、工作劲头十足,同事们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热得都光着膀子,汗水浸湿了草稿纸。当时,迟福林经常去省委书记办公室讨论、汇报问题,发现时任省委书记的许士杰竟然也光着膀子,穿个短裤看文件。

  “那个时候,我随时可以敲书记、省长的门,即便是半夜三更,大家也不会有任何不好的想法。”迟福林感叹,“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一个创业的年代、一个充满热情的年代。”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