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不断深化对外开放 铸就新的历史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1日 10:20  国家统计局网站

  重庆对外开放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1891年,迄今已有118年。新中国成立以前重庆历史上的两次对外开放:1891年开埠和抗战时期大后方对外贸易中心,带有比较浓厚的被动色彩。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对外开放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与进步。60年来,重庆抓住历史机遇,以开放促发展,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旅游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对重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建国以来,重庆对外贸易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规模从小到大,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工业制成品为主,从沿边市场发展到全球化市场,从单一经营发展到多元化经营,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贸易格局逐渐形成。

  (一)发展历程

  1.1949—1982年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加之重庆位于内陆腹地,没有直接对外贸易权,处于对外封闭、半封闭状态,外贸收购额长期徘徊不前。1958—1982年24年间,重庆外贸额累计仅23.5亿元,平均每年9792万元,年均增长6.8%。改革开放为重庆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0年8月重庆海关成立,开始对外开港,外贸收购规模逐步扩大。1979—1982年4年间外贸收购额9.6亿元,平均每年2.4亿元,是1978年前平均水平的2.4倍。

  2.1983—1996年成长阶段

  1983年是重庆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计划单列市,获得直接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权限,重庆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外贸积极性,当年外贸收购额比上年增长18.4%。1983年后重庆对外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约0.7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6.20亿美元,增长了885倍。但受旧体制约束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到1992年前重庆对外贸易总量仍较小,发展步伐相对缓慢。1991年重庆进出口总额仅相当于上海1963年水平,差不多晚了30年。

  1992年,重庆对外开放迎来又一个春天。1992年5月重庆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1995年万县(今万州)和涪陵也成为沿江开放城市。重庆对外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总额逐年递增,1992—1996年短短5年进出口实现了翻番。进出口总额从1992年7.42亿美元稳步上升到1996年15.85亿美元,年均增长20.9%;出口则从1992年4.09亿美元稳步上升到1995年8.47亿美元,年均增长27.5%。

  3.1997年直辖后加速发展阶段

  1997年6月重庆设立为直辖市,对外开放谱写波澜壮阔的新篇章。重庆对外贸易整体实力大大增强,进出口总额稳定快速增长,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进出口总值由1997年的16.78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95.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1%;其中出口由1997年的7.8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57.22亿美元,年均增长19.9%(见图1)。

  1:重庆市19972008年进出口情况

  

  在此发展阶段,重庆对外贸易还出现了两个重要变化。2000年,重庆对外贸易由长期逆差转为实现顺差2亿美元,到2008年实现顺差19.22亿美元。2003年起,重庆对外贸易驰入快车道,以一年上一个台阶的步伐快速发展。2003-2006年重庆市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上了4个10亿美元台阶,2007年连上两个台阶,2008年再次连跨两个台阶。2003-2008年6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331.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9.7%,占直辖12年累计进出口总值的78.0%。

  (二)显著成就

  60年以来,尤其是重庆直辖以后,对外贸易总量高速增长,重庆进出口总额从80年代初的不足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95.21亿美元,增长了百倍;而直辖12年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25.18亿美元,占1987-2008年累计进出口总量的83.4%。重庆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经营主体、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积极改变。

  1.产品结构逐渐完善

  重庆市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较快,比重不断增加;机电产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直辖12年间累计实现初级产品进口额25.2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8.5%。初级产品进口额占全市进口额的比重由1997年5.4%上升到2008年20.3%,增加了14.9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累计实现出口额235.7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0.4%。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由1997年91.8%上升到2008年96.5%,增加了4.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累计实现出口额151.74亿美元,年均增长36.8%,占全市累计出口总额比重61.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增长,累计实现出口额11.06亿美元,年均增长18.7%,占全市累计出口总额比重4.5%。

  2、进出口主体多元化

  直辖以来,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愈加完善,形成了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进的新局面。

  出口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领军。国有企业出口份额逐年减少,由1997年的91.1%下滑到2008年的24.9%,降低了66.2个百分点。直辖12年累计实现出口102.76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出口的41.5%,年均增长6.5%。民营企业出口后来居上,自2005年起连续4年比重超过国有企业,成为重庆市出口的中坚力量。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达51.8%,比国有企业出口比重高出26.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1998-2008年累计实现出口96.04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出口的38.8%,年均增长104.5%。

  进口以外资企业为主力军。直辖12年间,外资企业进口份额保持在7成左右,累计实现进口111.91亿美元,占全市累计进口的63.0%,年均增长13.3%。

  与此同时,重庆个体工商户也开始涉足进出口,并逐步壮大。个体工商户2005年实现出口的零突破,出口额8万美元;2007年再次实现了进口的零突破,进口额1万美元。2008年个体工商户进出口增长迅猛,实现出口409万美元,进口8万美元。个体工商户进出口的起步、成长,标志着重庆市进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日臻完善。

  3、外贸市场持续扩增

  重庆进出口市场全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对外贸易市场由1997年135个发展到2008年193个,进出口市场上亿元的国家(地区)由1997年4个上升到2008年30个,其中出口市场上亿元的国家(地区)由1997年1个上升到2008年20个。日本、美国和德国是重庆市重要的三大外贸伙伴,对重庆出口和进口影响较大且排位稳定靠前。2008年三大市场实现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为32.0%,其中出口比重为21.1%,进口比重为51.8%。

  (三)主要差距

  总体来看,重庆对外贸易在60年,特别是直辖后跨越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受历史和地缘因素的影响,重庆对外贸易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规模偏小,增速偏低。1997年重庆进出口总值在全国列第22位,2008年下滑至第23位。1997年重庆外贸依存度为1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0个百分点,在全国位于第15位;2008年重庆外贸依存度为1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2个百分点,在全国位于第20位。另外,重庆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出口商品比例较高,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小。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2.3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远远低于全国29.1%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虽然重庆在直辖后加快了对外贸易发展步伐,但其他省区市迈得更快、更远。重庆对外贸易与重庆直辖市地位不相称,与“314”总体部署要求有较大差距,也影响重庆经济的更快发展。

  二、利用外资不断扩大

  

  由于地理因素制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重庆利用外资从1983年才开始起步,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重庆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外资规模逐步加大,投资结构也有明显改善。

  (一)发展历程

  1.1983—1991年起步阶段

  1983年,重庆在获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同时,也取得了利用外资审批权,古老渝州大地迎来新的开放机遇。当年,重庆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万县(今万州)注册。但此阶段,引进外资步伐相对缓慢,规模也比较小,外资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1983年重庆开始引进外资,就比沿海地区晚了5、6年;1991年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相当于上海1983年水平,晚了8年。

  2.1992-1996年成长阶段

  从1992年起,重庆利用外资迅速增长,并在1994年创下了最高水平。实际利用外资从1992年2.97亿美元到1996年4.42亿美元,年均增长10.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从1992年2.19亿美元到1996年1.02亿美元,年均增长20.9%。1994年实际利用外资创造新记录,为6.5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50亿美元。同时,外商投资规模逐步扩大,进驻速度明显加快。5年间,国际上知名的跨国企业,如本田、五十铃、百事可乐、拉法基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在渝设立了21家子公司。

  3.1997年直辖后加速发展阶段

  1997年重庆设立为直辖市后,重庆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进入良性循环,外商在渝投资规模稳步提高。直辖后实际利用外资由1997年9.8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28.57亿美元,年均增长10.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由1997年3.8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27.29亿美元,年均增长19.5%。

  2003年后重庆对外开放驰入快车道,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两位数增幅高速增长,逐年刷新历史最高水平,到2007年突破10亿美元大关,2008年更是飞跃发展,接近30亿美元的大关(见图2)。2003-2008年6年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57.42亿美元,年均增长为54.4%,占直辖12年累计总额的75.8%。

  2:重庆市1997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外商在渝投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08年年底,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有102家入驻重庆,其中51家在重庆投资开办了86家子公司,其余51家在重庆设立了分公司、办事处或代表处。

  (二)辉煌成果

  回顾近30年,重庆引进外资1983年起步,开始逐渐活跃,直辖以后重庆市利用外资规模不断增强,发展迅猛。实际利用外资从1983年39万美元到2008年28.57亿美元,增长了7300多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39万美元到2008年27.29亿美元,增长了近7000倍。另一方面,外商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在投资方式、资金来源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明显改变。

  1、独资比重逐年递增

  直辖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完善,外商对重庆投资信心愈加增强,独资企业投资金额增长显著。2000-2008年全市外商独资企业签订合同累计额66.0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1.1%,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累计额的58.4%。2000-2008年全市外商独资企业实际投资累计35.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4.0%,占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54.2%。

  2、资金来源地不断扩展

  直辖后,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洲际分布看,亚洲是重庆市外商投资的主要来源地。2000-2008年亚洲地区累计实际到位资金42.25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64.8%。2008年亚洲实际引入资金19.9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3.1%。从国别(地区)分布看,重庆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香港,2000-2008年累计在渝到位资金33.79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1.8%。2008年仅香港一地的资金占全市比重接近三分之二,高达66.3%。

  3、产业结构变化明显

  直辖后,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自二产业向一、三产业逐步扩散,投资热点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两大行业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市比重高达7—8成,房地产业增长尤为明显。制造业2000-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23.49亿美元,占全市累计总量的36.0%;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32.78亿美元,占全市累计总量的50.2%,居各行业首位。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62.3%下降到2008年31.0%;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快速上升态势,从2000年11.9%上升到2008年61.7%。

  (三)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重庆积极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外资吸纳力,利用外资在近30年、特别是直辖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受历史、地理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重庆利用外资起步晚、规模偏小、发展速度波动起伏较频繁。受亚洲经济不景气影响,1998-2002年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波动、低速增长,2003年后才以两位数增幅稳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重庆外商投资在来源地分布、产业结构均有过于高度集中的倾向,容易产生异常波动、大起大落的风险。在资金来源方面,香港一直雄据榜首,2000年香港资金占全市的比重为29.9%,到2008年高达66.3%。在产业结构方面,资金高度集中在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快速上升态势,2000年为0.29亿美元,占全市比重为11.9%;2008年为16.83亿美元,占全市比重上升到61.7%,同比增长1.66倍。房地产业的比重高达近8成,除制造业比重略高为3成,其他行业所占比重微弱,科研、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公益性行业几乎空白,极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国际国内旅游快速发展

  

  随着重庆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重庆与海外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重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良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签订合同金额从1985年2109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8.64亿美元,增长了40倍;实际完成营业额从1985年572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3.07亿美元,增长了53倍。直辖以后,重庆与海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加紧密。12年来累计签订合同金额22.75亿美元,是1985-2008年累计合同额的83.2%;累计完成营业额12.86亿美元,是1985-2008年累计营业额的82.1%;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58万人次。

  旅游业兴旺发达,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旅游接待人次从1983年2.30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87.19万人次,增长了37倍;旅游外汇收入从1983年26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4.50亿美元,增长了1700多倍。直辖以后,重庆旅游业跃上新台阶。12年间累计接待海外游客507.85万人次,是1983-2008年累计接待人次的81.0%;累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5.32亿美元,是1983-2008年的87.3%;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8407.45万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32.28亿元。

  截止2008年底,重庆已与21个国际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8年出访交流考察6批共63人次,接待来访团组17批共163人次。

  四、“一圈”统领“两翼”,区县对外开放积极推进

  

  直辖以后,重庆对外开放快速、稳定发展,区县的对外开放也日益扩大,由长期封闭、半封闭逐步走向全面开放,取得了一定成绩。资料显示,2001年起各区县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到2008年底,除巫山县外39个区县涉足了进口或出口贸易;各区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1999-2008年10年间40个区县均达成过外商直接投资意向,39个区县实现了外资实际引入。

  分区域看,三大经济区域的对外开放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向“一小时经济圈”一边倒的特点。“一小时经济圈”集合了重庆主城9区和渝西走廊各区县,交通发达,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发展时期较长,在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人文和社会等各方面都有较强优势,聚集了重庆大部分资金、资源和主要市场,是拉动全市对外开放的主引擎。而“两翼”中大部分区县,受历史和地缘因素的影响,进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开展甚少,对外开放尚处于刚起步阶段。

  (一)“一小时经济圈”占绝对优势

  区县对外开放高度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对外开放的发展。2001年“一小时经济圈”实现进出口总值16.85亿美元,占全市的91.9%;2008年“一小时经济圈”实现进出口总值90.97亿美元,比重上升到95.5%。1999年“一小时经济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4亿美元,占区县总额的98.5%;2008年“一小时经济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37亿美元,占区县总额的98.0%。

  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对外开放长期以来处于原地踏步甚至后退的状态。2001年渝东北和渝东南进出口总值占全市比重仅为1.7%和6.4%,2007年比重下降至0.7%和3.3%,2008年比重一升一降,分别为1.7%和2.8%。1999年渝东北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区县总额的1.5%,2007年下降为1.0%,2008年缓升至1.97%。渝东南的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情况不理想,1999年、2006年和2007年均无到位资金,1999-2008年累计吸收资金仅为540万美元(见表1)。

  1 “一圈两翼”三区域对外经济指标

  区域

  进出口(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2001年

  2008年

  1999年

  2008年

  总额

  比重%

  总额

  比重%

  总额

  比重%

  总额

  比重%

  全市(区县合计)

  18.34

  100.0

  95.21

  100.0

  1.97

  100.0

  29.97

  100.0

  一小时经济圈

  16.85

  91.9

  90.97

  95.5

  1.94

  98.5

  29.37

  98.0

  渝东北

  0.31

  1.7

  1.65

  1.7

  0.03

  1.5

  0.59

  1.97

  渝东南

  1.18

  6.4

  2.60

  2.8

  0

  0

  0

  0.03

  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99年、2008年为区县合计数。

  (二)三区域的发展各有特色

  总的来看,近10年来,“一小时经济圈”对外开放持续快速增长,“渝东北翼”开始发力,“渝东南翼”发展不稳定。“一小时经济圈”2002-2008年7年间的进出口增速基本上略高于全市水平,年均增速比全市年均增速高出0.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则由低于区县总额增速转为反超,2000-2008年年均增速与区县总额年均增速持平。渝东北的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速分别高出全市(区县总额)年均增速0.5个和3.9个百分点。渝东南进出口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年均增速14.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时有时无,增长后劲乏力(见表2)。

  2 “一圈两翼”三区域对外经济增长

  区域

  进出口增速(%)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2002年

  2008年

  2002-2008年

  平均增速

  2000年

  2008年

  2000-2008年

  平均增速

  全市(区县合计)

  -2.2

  28.0

  26.5

  -24.9

  151.5

  35.3

  一小时经济圈

  1.0

  27.4

  27.2

  -27.7

  173.3

  35.2

  渝东北

  14.6

  224.8

  27.0

  76.3

  448.5

  39.2

  渝东南

  -52.2

  5.9

  11.9

  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为区县合计数增速。

  2008年7月,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决定》指出,区县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对外开放的主战场,也是扩大开放的难点,要特别重视区县尤其是“两翼”的开放。《决定》提出了7项具体政策来推进区县开放,并规划了区县对外开放的发展蓝图。在各项开放政策的强力拉动下,相信不久的将来,各区县会竞相成为对外开放的“小老虎”,共同推进重庆对外开放协调、稳定、快速发展。

  五、前景展望

  

  回眸60年,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外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和跨越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国际国内旅游稳健增长,区县对外开放逐渐扩大。

  进入直辖第12年,重庆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2008年下半年起,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日益加深,国外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持续走低,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还在加深。重庆对外开放呈现出低迷态势,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下滑态势加剧,进出口负增长状况一时难以扭转,外商直接投资继续萎缩,国家宏观政策对重庆进出口和引进外资的影响现阶段尚不明显。在挑战考验的同时,诸多有利因素也支撑着重庆对外开放“率先”恢复增长:一是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上行态势逐渐明朗,国内经济环境趋好,重庆经济也逐步走出低谷。二是经过十余年的“打基础、建平台”,为重庆市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对外开放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三是重庆优惠政策富集,从“314”总体部署,到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2009年国务院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央对重庆发展的政策支持越来越有力。重庆的加快发展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重庆的集聚和幅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重庆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2008年重庆市外贸依存度为1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2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广东、上海等沿海发达省市,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市影响远远小于外贸依存度高的地区。综上所述,重庆必能尽快走出此次金融危机阴影,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标杆。

  重庆已进入直辖第二个十年的关键发展阶段,深化开放、“加快”和“率先”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重庆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克难奋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扩大开放,落实“314”部署的伟大宏图,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路,把重庆早日建设成我国内陆的开放高地。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