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杨
“中国经济要走出周期性阴影,要走出经济结构自身的局限,就需要新的载体。”
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忠明在“21世纪高成长企业峰会”上指出,“中小企业就是我们寻找的载体。”
他说,此次金融危机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的价值。”
《21世纪》:国务院去年11月提出刺激经济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此前披露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都流向了大型企业以及基础建设。中小企业在其中受益并不多。您对此怎么看呢?
王忠明:应该说,四万亿的直接效果是明显的。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初期,主要是为了提振信心,那么由大企业来承担信心恢复的重任是妥当的。
在四万亿投放下去、直接提振信心的目的实现后,中国经济仍然需要争取一种可持续的恢复性增长的话,很明显地需要更有力的推动。那么下一步应该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21世纪》:在很多人认为金融危机已经触底的情况下,这种对中小企业的重视是否还有必要?
王忠明:虽然都在说全球经济已经企稳回暖,美联储主席伯克南也说明年美国经济能复苏,美国也不再会有大企业、大银行倒闭。
但是金融危机迄今仍是肆虐的态势,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剧烈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一时半会也是很难恢复的。
在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必要检讨时,我们需要让自己更加聪明,尤其是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应该努力从这次危机的冲击中获取最大的利益。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四万亿就是我们的成本、出口受阻就是我们的成本,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倒闭就是我们的成本。巨大的成本,总应该有所收获。
这个收获,应该是对中小企业价值的深刻认识。中小企业在就业方面所担负的责任、所体现的价值,是大企业所无法比拟的。此次金融危机,应该是地方、中央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新政策的一次演练。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结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中小企业就等于没有市场经济。
《21世纪》:您提到了政策。您觉得中小企业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呢?地方和中央政府在出台政策时,又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呢?而从您的了解,此后可能会有怎样的政策出台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王忠明:20多年前我在德国主要学习的是竞争政策。《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本质上都是扶持中小企业、保护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不太可能形成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也主要是针对那些潜在垄断和显性垄断的大企业。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具有市场经济精神和制度安排的国家和政府,一定是更多地支持弱势方面,比如保护穷人。因此国家的政策,按照我们的说法应该是穷人计划、富人市场、资源计划。比如在资源配置上,国家就需要利用各种法规、公权力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支持。
今天应该说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各个方面,都越来越认识到中小企业的价值。
本月7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6项措施出台,也就说所谓的“国六条”。在去年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上,继续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扶持措施。比如把对困难中小企业实行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此外还在研究促进其他的助力政策,有的人说是二十条,也有人说是二十六条。
《21世纪》:去年的金融危机中,据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的陈乃醒研究员表示,有40%的中小企业倒闭,另外还有40%处在生死边缘。这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心里忿忿,因为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将近六成的GDP。您对此怎么看?
王忠明:从中小企业角度讲,需要一种平和的心理。中国毕竟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许多法规、规章需要一个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而人的认识也需要有一个觉悟的过程。我们不能理想化。
中小企业的存在,是人力资源结构所决定的。在人类社会经济运行中,能够运作大企业、成就大企业的只能是少数。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摇篮,但也是在经济竞争中的自然沉淀,大企业永远都是少数。中小企业固然有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有先天的局限性。做中小企业要有信心,只要有可能,就要往大企业挤,就要把它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