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N记者 李卓 北京报道
铁矿石谈判、电煤谈判余音未了,钢铁、煤炭、稀土等市场价格又频现波动,近年来,“定价权”问题始终困扰着国内大小矿产企业,一场有关矿产资源的整合与控制之争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实战阶段。
铁矿石谈判之痛
无论国际、国内市场资源争夺的主要目标都在于市场定价权。
中国作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却一直很被动,从2003年参与铁矿石价格谈判之后,从来没有获得过铁矿石交易的定价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外矿业巨头占有大量矿产资源的绝对优势。
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是中国铁矿石货源的主要提供者,他们控制了全球铁矿石70%以上的海运市场,其中力拓、必和必拓50%以上的铁矿石产量出口到中国,淡水河谷也有30%的产量用于供给中国。
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从1990年的1419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44413万吨,18年间翻了近31.3倍。而2003~2007年中国铁矿石协议价涨幅却分别达到了8.9%、18.8%、71.5%、19%、9.5%,2008年,更是被迫接受了粉矿上涨79.88%,块矿上涨96.5%的结果。这其中有多大的损失无法统计,但据相关数据显示,最近6年,钢铁企业仅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就多支出约7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中国钢铁企业利润总和的1倍多。矿产资源“定价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为了突破矿产资源定价权的瓶颈,国家已经加快振兴和开拓国内矿产资源的步伐,除此之外,各大钢企对国外矿产资源的并购和争夺也越演越烈。今年以来武钢参股了加拿大、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多家矿企就是典型。
煤炭重组之争
山西目前启动了国内最大的煤矿重组计划。
无疑,谁占有更多的矿产资源,谁就拥有更大的定价优势。山西省目前正在启动的煤矿重组也不可避免地上演了一场矿产资源之争。
山西一位小型煤炭企业销售人员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现在山西强制性的煤炭重组,小煤矿主被兼并以后,由于失去资源正在越来越明显地丧失市场议价能力。
“兼并以后所占股份微乎其微,根本没有话语权,哪来的议价能力!很多中小煤矿企业不愿意被兼并,很大程度就是不甘于今后市场议价能力的被剥夺。大型煤矿企业争相划区兼并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资源储备,增强定价权。”上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山西省政府的计划,到2010年底,山西省矿井总数要从2598座减少至1000座,煤矿企业数量将从2200个减少至130个,煤炭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90万吨,“5+2”中将形成2~3家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家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照此竞争,谁所占资源更多垄断更大,定价权就掌握在谁的手里,而重组整合形成的大型煤炭集团也必将造成部分企业市场的垄断。
当记者致电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办公室了解原定8月底要全部完成的兼并重组的协议签订工作情况时,办公室一口推到省政府。而省政府办公室相关人员也委婉谨慎地拒绝了记者采访。可见,其中的利益纠葛和资源争斗目前仍十分敏感。
此外,众所周知,五大电力集团与煤炭企业今年的重点合同至今还是没有签订。煤、电关于定价的各执一词实在让人家务难断。据市场人士吐露,为实现煤电联营,减弱对煤炭企业的依赖,电力集团除了加紧海外煤矿圈地以外,近日还纷纷行动欲借机收购山西民营煤矿,为的就是整合资源以后赢得市场定价权。
矿产整合加速
历经风雨定价权的坎坷、争执,中国有关矿产资源的整合控制进一步加速。
近日,国家安监总局等14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申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把小煤矿数量控制在1万家以内。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日前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对兼并重组中的煤矿改造项目及审批验收等工作予以了明确。
《意见》指出,各地要制定煤矿关闭的转产扶持、经济补助、就业培训、困难补助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小煤矿正常退出机制。对被关闭煤矿企业缴纳的安全风险抵押金等资金,经有关部门核准后,及时返还;应关闭的煤矿已经向国家缴纳了采矿权价款的,地方可从分成的采矿权价款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解决该煤矿关闭后的遗留问题。
此外,近日沸沸扬扬的稀土行业,传言百家企业也将削减八成。工信部近日透露,已研究编制了《稀土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2009年~2015年)》(以下简称《稀土规划》)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旨在促进中国稀土行业的健康发展。
工信部副部长苗圩曾公开表示,中国近百家稀土分离企业通过重组将削减到20家。虽不会出现此前几年计划的组建南北两大稀土集团,但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发挥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则指出,全省矿业权数量原则上将减少20%以上,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整合要以铜、铅锌、钨、稀土等矿种为重点,实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程、重要矿产深部找矿工程、高新矿业产业发展工程等“七大工程”,培育具有江西鲜明特征、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竞争力的高新矿产产业。同时,维护好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
“垄断”风中的是与非
■ CUBN记者 李帅 北京报道
“垄断”大风袭来,众多中国矿企徘徊在生死边缘。
近日,山西省启动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重组行动,涉及国有、民营、私人煤炭企业超过2200家。众多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将造成煤炭行业的新垄断局面。
如果追问重组行动的起因,要从近年来煤炭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说起。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煤炭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产能过剩压力加大。
有专家分析称,导致煤炭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小煤矿大量存在。据了解,我国小煤矿数量占矿井总数的90%以上,产量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3。同时,小煤矿的价格容易受其产量及其他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对整个煤炭市场的价格产生冲击。而限制小煤矿的发展,将能有效控制产能过剩的现状。
也有分析认为,对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要一分为二的看,在大量被国有矿企收入囊中的民营企业中,固然有不少是因为规模较小、经营不善而被合理重组的,但也有一些实力较强、经营状况较好的民营矿企是在地方行政压力下被迫重组的。由此造成的“垄断”局面将损失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
能源专家韩晓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导致的垄断将会增加整个社会的成本,很可能会造成企业产业链的不完整或者是产业结构的过于松散。企业的管理成本非但不会降低反而有可能会增加,这对煤炭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安全代价的增加。
著名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虽然煤炭行业规模化可提高煤炭回采率,使市场更加有序,但政府不应该让国有企业一家独大,甚至把民营企业全部赶出去,而应该保持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给民营企业一定的空间,这样才更有利于市场化改革。”
资源整合不该论成分
■ CUBN记者 李卓 北京报道
山西“5+2”模式的煤炭重组再次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进民退大潮。
重组方案显示,此次山西煤企重组将以地方国企为主,收购主体为“5+2”,届时,煤矿企业数量将从2200家减少至100家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中小型民营矿企将被地方国企所吞并。
“这是十分明显的‘国进民退’,依托强制性政策,强势收购,民营企业得不到平等竞争的机会,市场经济也正因此而遭受越来越多的非议。”中国煤炭市场网研究员、安邦咨询分析师李朝林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表示。
目前这种“国进民退”式的煤炭重组伴随重组协议签订的延后,造成的“权”与“利”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近期阶段诸多矿产资源的整合,都普遍反映出国企的强势夺权,这不仅激化了民营企业的利益矛盾,国企自身的利益恐怕也很难达到预期。
“整合大量中小矿企以后,大型煤矿集团的盘子必然增大,并且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并不急于复产,而是要求首先取得绝对控股权。除了可创效益的资源以外,人员、组织机构等体制上的负担也必然加重,加上原有体制上的问题,以及对收购以后承担的安全生产改造,要想实现赢利,一定程度上必须垄断,而垄断又难免缺乏活力恶性循环。”李朝林分析。
“如果全部是大的国有企业把小的民营企业兼并掉,从短期来看,好处立竿见影。但实际很多民企在效益经营上是有优势的。”李朝林表示,“民营企业的动力是赚钱,只是人才、设备上不完善,规模小,容易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而国有企业的动力是做大,体制上容易产能过剩,忽视效率。”
“从长远看,中国的矿业发展,应该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中、小协调发展。仅仅靠国家资本或是国有大矿,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既然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不应该论成分,国内现在已经有很多民营矿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不比国有矿业公司差,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国有资本强制兼并民营资本而进行的整合,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国进民退’并不符合资源整合的初衷。整合的目标应该是让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无论这个企业是国有还是民营。”中国矿业联合会顾问、原地矿部矿管局副局长傅鸣珂日前接受媒体采访同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