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言安
437
2009-09-21
汪言安
把资源利用到家
走在江苏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的永钢集团厂区内,眼睛所及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冒着黑烟的大烟囱、堆积如山的矿渣、遍地污水和垃圾,相反确是整齐洁净的道路,两旁鲜花绽放、绿草如茵。
江苏永钢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先轶承认,正是由于持续推进的循环经济模式让一家高能耗的钢铁企业变得美丽起来。这位一直在生产一线的领导者对循环经济最为直观的理解就是通过工艺改进,把资源利用到家,从而达到既能充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又能优化生产环境。
永钢集团目前各类钢材的年生产能力近500万吨。张先轶的工作之一就是负责探索改善钢铁生产工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他本人也知道循环经济之于一家大型钢铁生产企业的重大意义:“资源利用率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关系到竞争力,企业资源浪费,就等于自绝于竞争对手,自绝于市场。”
张先轶说,8年前,业界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基本上一无所知,仅仅是从充分利用原材料来提高效益的角度,开始对一些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工艺进行改进或直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但很快就发现,并不太大的投入,却收到了意料之外的巨大收益。
随后,永钢集团高层随即对国内外最先进的钢铁生产企业展开密集调研,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制定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思路,开始主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7年来,通过改善工艺和生产技术,已形成气(汽)体回收利用、水循环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三大资源回收处理系统,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工业“三废”无害化,同时起到了延长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作用。
据张先轶介绍,过去,集团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炉、转炉煤气大多被点燃排出,而作为主要能源的重油在燃烧后废气排量又相对较高,为了充分利用煤气资源、降低污染,公司投资了2000万元建立“油改气”项目。仅这一项目每年可为集团节约近5亿。
目前,永钢已建成4座总容积23万立方米的煤气柜和16km煤气管线,全年回收61亿立方米高炉煤气和2.8亿立方米转炉煤气,用作各车间的生产燃料。同时还建成了覆盖全公司的生产用和生活用蒸汽管网,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对炼钢转炉蒸汽进行并网回收,用来替代原煤作为锅炉燃料,全年可节约原煤9900吨。
在水循环利用方面,目前是由20套水处理系统组成,通过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制氧等工序产生的工业废水全部回收处理,生成净循环水、浊循环水等不同水种,再根据各生产工序对用水水质的不同要求实行串级用水,从而实现生产用水的全回路闭式循环,有效降低了新水用量,使永钢的水重复利用率达97.6%以上,吨钢新水消耗降为3.63吨,在行业内都处于先进水平。
永钢的炼铁车间每年都有120万吨的水渣产生,过去没办法用,只好以每吨50元的便宜价格卖出去。为了利用这些资源,2006年10月,该公司投资2亿元开始建设矿渣微粉项目,并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磨机,整个项目到2008年年初建成投产,不仅能解决永钢的水渣浪费问题,也将为永钢带来每年近2亿元的收入。
永钢目前形成的固体废弃物回收系统,能够实现含铁尘泥、高炉水渣、转炉钢渣和废旧镁碳砖等所有废渣的闭式循环利用。高炉灰、炼钢污泥、转炉二次除尘灰和轧钢厂氧化铁皮等含铁尘泥,全部回收至公司料场,用作烧结矿的生产原料;高炉水淬矿渣被送往公司矿渣微粉厂磨成超细微粉,用作优质水泥的生产原料,可使单位重量水泥生产能耗降低40%(估计值);炼钢的转炉渣都送往资源回收车间破碎成块,经磁选筛分后将含铁量高的渣块用作炼钢和烧结的原料,剩下部分用球磨机碾碎,再磁选出含铁量高的细钢渣用作炼钢原料,经二次磁选后剩下的废渣用于铺路或外售;废旧镁炭砖也被送往资源回收车间破碎、筛分,挑选出来的颗粒可作为镁砂混入钢包砖的原料中,也可代替高铝粉作为炼钢厂的调渣剂,或供炼钢厂作为填充料使用。
通过这一系统的改造,永钢集团基本形成了“资源-生产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2008年1至10月份,公司的钢渣、污泥、炉灰废渣循环利用215万吨,重复使用率达100%。把资源利用到家已经开始成为可能。
首个《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不仅是永钢集团,现在的张家港市的绝大部分工业企业都已经开始享受到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巨大收益。这些都得益于张家港市政府的 《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出台。
2001年,张家港市主动寻求与苏州科技大学合作,完成了《张家港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这份规划中,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呼之欲出。如提出“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25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在生态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实行行政推动,把循环经济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有效的增强全市各级建设生态市的紧迫感、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同时提出“注重培植先进典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
其后,还是与苏州科技大学合作,共同组成循环经济规划课题组,聘请多领域的15位专家着手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2003年3月即编制出了《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围绕生产、流通、消耗和还原等4个层面,全面构建起张家港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框架,该规划已于2003年9月通过由江苏省环保厅主持的专家评审。为全市循环经济绘制发展蓝图,张家港也成为第一个出台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县级市。
“循环经济概念提出来以后,也广为各级政府所提倡,别人是说了很多,但没有实际行动起来,我们是说了,也真刀真枪地做了起来,所以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的优势。”张家港市发改委的一位官员以非常自豪的心态评价张家港市的循环经济策略。在这份总体规划中,7年前就提出了根据区域位置的优势差异构建3大循环经济功能分区:沿江地区、城市中心区和南部地区并确立了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向。
总体规划还特别指出,张家港市虽地处苏南“鱼米之乡”,但自然资源并不富足:全市人均土地不足一亩,人均水面不足一分,人均山地不足一厘,为保护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张家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大力推进工业布局、工业结构、工业增长方式的调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张家港就有意识地要求企业向开发区集中,从2000年起,要求所有新办企业必须进区入园,现有企业也要逐步向园区集中,从根本上扭转过去企业布局分散,“村村冒烟、遍地开花”的局面。从一开始就引导企业向开发园区集中,有意识的集中规划的理念凸显。而在当时的中国,为了招商引资而根本不顾及规划的城市比比皆是,10多年后才意识到规划的重要性。
在推进专业园区建设方面,7年前的张家港市就按照产业集聚的原则,大力推进专业园区建设。主要的做法是:依托一批龙头企业,吸引一批相关企业,发展一批特色企业,形成一批生产基地。如该市已初步形成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以薄板和硬线为主的钢铁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粮油综合生产基地;国内知名的纺织产业基地;全国知名的建材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沿江能源基地和港口物流基地等8个产业基地,并形成以张家港保税区为龙头,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等省级开发区为重点的工业生产力布局。
作为张家港市对外开放窗口之一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自从注入了循环经济理念之后,便开始在招商引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过去,凡是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以上的清洁项目都可以顺利进区 “报户口”,而如今,这个工业园区招商局却在选择项目上,利用循环经济的尺度来“挑挑拣拣选项目”,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优先进区。这样,在投资项目安家落户之始,就与“上下游”企业自动形成了循环链,使得各类资源在精心组织的产业链中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招商引资理念的创新,远远超过了其他优惠条件的“强磁力”。目前,已成功吸引了一批国际化工旗舰项目和“龙头”企业入驻园区,由此也带动了一大批“下游”企业纷纷抢滩工业园。由此,一个个“唇齿相依”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发展经济与环保并举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钱易认为,“循环经济”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张家港市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先后获得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该市市委书记黄钦的体会就是,“多年来,张家港市坚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手抓、两手硬’”。
长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不少地方为了一时的发展,在做规划、上项目、搞建设时对环境影响论证不够,上了不少污染项目,也赚了一些钱并形成了表面上的经济繁荣。这种“先经济后环保”发展模式走到今天,已经迫使一大批城市在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却又要耗费巨大的代价再去做环境保护,得不偿失甚至是遗祸子孙后代。
张家港市环保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也承认,在张家港经济发展的早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以来,乡镇工业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小电镀、小印染、小化工企业没有很好地治理 “三废”等问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一直到1996年,张家港市获得全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荣誉以后,有一批外资大公司看到了张家港市保护生态、规范发展的决心,纷纷前来投资落户。
尝到做好环保带来的甜头之后,张家港市更是下决心彻底关停并转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创新驱动转变,为此,张家港市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新上项目做到“优先发展科技型、环保型和资源集约型的新型产业;新上项目必须同时具有排污总量和环境容量;对不符合资源消耗标准、不符合排放强度限值、不符合生态优先原则的项目坚决不办”。在此基础上,2003年就制订了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型的发展道路。目前,落户张家港市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0家。
上述官员还表示,关停并转大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中小企业的初期是痛苦的,除了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之外,经济效益也大幅缩水。一些大型企业不得不谋求转型或者通过改善工艺流程实行循环经济,这些前期的投入也很大,“但是不出3年,这些企业很快就收到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尤其是像张家港市下辖的沙钢、永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一个循环经济工艺的改善,节约出来的资金都是数以亿计的,这种最直接的刺激,让很多企业看到了循环经济的美好前景,于是真正开始从理念意识上认可和接受循环经济。”
“关闭一些企业,失去的是眼前利益,但得到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我们俗话说的‘舍得’,有舍才有得,就是这个道理。从长远看是值得的。”黄钦说。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