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王晓东
能够印证“薄熙来时代”的细节不胜枚举,可是多好的细节都无法取代大局,尤其是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这些细节与其阶段性的历史价值而言,人们当然注重的是后者,而对价值的判断见仁见智,便有了争论。
在接受CBN记者采访的官员、企业家、学者和老百姓中间,对于大连“九五”期间的发展各自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有官员认为,这段时期城市建设力度很大,在全国先行一步,由于薄熙来“执政的手腕、力度非常大,认准了就破除和变革”的个人原因,使得整个城市大变样,也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居住环境的变化。
根据上述专题报告,“九五”期间大连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共完成投资365.7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35%增至2000年的46.3%,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额235.4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6倍,年均递增17.4%,其中住宅销售额191.8亿元,占销售总额81.5%,比“八五”时期增长1.9倍,以年均递增23.4%的高速领先。
如果单单看这组数据,所有的大连人都应该是喜乐的,但是,事实却似乎不完全如此。因为上述官员口中的“变化”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实惠”差距尚大。
“收入与实际的购买力提升不成正比。”另有官员认为,迅速勃兴的城市带动火热的房产业吸引了中外游客的同时,也吸引了外来入驻者,而这些入驻者中,很多并不是有效投资者,而是“煤老板、林老板、矿老板等人,过来买几套房子搁置着,或用以休假,或用以出租,也有不少就那么闲放着”,这样一来,导致大连本地人面对迅速高涨的房价,用不怎么见涨的收入水平“望房兴叹”。
“以我接触的外企员工的收入为例,平均月薪3000元左右,在本地人看来还算是不错的,但实际用来买房还是差距很大。”刘中告诉CBN记者。
由此,一位抓相关产业发展的官员认为,对于过往的一切,大家重要的是取其经验,弥补不足,因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个负责人面对的都是未知的将来,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充分了解现实的基础上,聚其一点,以谋全局,差别在于每个人的选择点不同。
“薄熙来在任时选择了经营城市,这在现在看来,城市漂亮了、游客增多了、投资环境好了,都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值得探讨的是当时对于城市的经营“过分集中力量”,从而忽视了那一时期全国性的产业发展、调整的浪潮,错过了对中小企业的培养和产业升级的好时机。
但是,这位官员又提出疑问,如果把历史重新翻回到那个时候,大连没有选择城市经营而选择了产业培育,“谁能说这样发展的话就一定比现在的情形好呢?”
更何况,薄熙来远非只和“经营城市”画上等号,他还主导了软件业落地大连,之后短短几年,该产业领跑全国,打出国际品牌;他曾亲自抓起獐子岛渔业上市计划,从而成就了中国最活跃的渔业股之一,在欧美市场对中国一些渔产品进行市场封锁的时候,却赢得了美国FDA“我的上帝,在亚洲,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大的海上牧场”的惊叹……
其实,在“经营城市”之后,大连有一个“大大连”的口号迅即提出,要求把大连进行扩张。不过,上述官员告诉CBN记者,这一口号目前已为不少人所避讳。
对于争论的官方意见来自于大连市副市长戴玉林,对于过去历史阶段的回顾和评价,他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认为,过去的发展,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理念,提出的理念也都是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充分地讨论的,很难用现在的想法来判断过去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但是我想,无论什么时间的一个概念,他们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这个城市变得更漂亮、更富足,让这个城市更具有发展的潜力。”
戴玉林说,大连官方对此的提法是,大连城市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今天的发展也是站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过了若干年,也会有很多人来评价我们的发展,中国的城市都发展得很快,我们很难想象到下一步会是怎样的。”
戴玉林用一系列问号来阐述对一个城市进行衡量的诸多指标,“城市是否更优美了?市民的幸福感是否更强了?环境是否更优化了?市民可以承担的住房是否越来越大了?受的教育是否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了?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