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袁宜:期待出口复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7日 18:41  《新财富》

  2008年底以来,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的出口部门遭遇到极为严峻的形势,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出现了跳水式的下降。2009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累计同比减少22%。出口下降直接导致贸易顺差缩水,拖累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2.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倘若没有贸易顺差的负贡献,那么上半年我国GDP的增速会是10%,而不是7.1%。外需疲弱,是影响我国经济复苏进程的一个风险所在,也是中央政府反复强调积极政策不能放松的一大原因。

  近期,申万研究所在江浙和广东进行了一系列出口形势的调研,从中我们已经发现中国出口开始复苏的迹象,这让我们相信出口最严峻的阶段已经过去。考虑到美欧经济触底回升、传统出口旺季已经来临、西方国家回补库存,以及我国企业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这四个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预计出口订单在近期将会显著回升,出口跌幅将从三季度后期开始大幅收窄。消费类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光通讯)、化工、轻工制造(家具、卫浴、造纸)、工程机械(推土机、汽车起重机)、港口、汽车零配件、小家电等行业将在出口回暖背景下取得业绩的改善。

  出口环比数据正在好转

  在此次调研中,企业所传递的信息让我们感受到,出口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

  航运企业表示,全球集装箱航运闲置产能今年6月为11%,7月缩小到10%;7月本应是欧线集运的小低谷,但今年环比反而有所上升;在运货量回升的支撑下,美线、欧线都在酝酿提价。

  我们调研了多个港口,其中宁波港的吞吐量90%以上都与外贸有关,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宁波港公司表示,单月吞吐量从5月开始转正,5-7月稳定在同比增长10%的水平(去年的低基数效应要从8月以后才会出现);单月集装箱量跌幅从4月开始逐步缩小,7月同比下跌3.4%,远低于4月的15.2%,且运量环比逐月增加。

  家电企业反映,出口订单自今年6月以来出现回升,日本韩国订单回升最快,来自美国的订单从7月开始复苏。电子元器件企业称,今年第二季度出口订单大幅回升,第三季度继续保持环比增长,企业开工率超过90%,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达到满产。纺织服装企业也提供了出口订单回升的证据,并表示来自欧洲的订单比美国订单恢复得更快。

  四重因素叠加

  推动出口订单回升

  仔细分析我国的出口形势,我们发现以下四个因素共同支撑着出口订单的回升趋势:全球经济周期性回升、进入传统出口旺季(圣诞出货季)、欧美回补库存、抢占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世界经济正在走出衰退,中国出口有望迎来周期性复苏。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国经济的某些领域显露出触底的迹象。住宅开工和销售数据逐月好转,甚至连跌跌不休的住宅价格(CS20大城市住宅价格指数)也在5月出现了环比上升,这些积极的信号着实令人惊喜。7月31日公布的美国第二季度GDP环比年率萎缩1%,好于市场预期。鉴于7月美国住宅销量的进一步回升以及汽车销售的火爆(受益于政府的旧车换现金计划),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可能从7月开始就已经走出了衰退。再来看欧洲。8月13日公布的欧元区第二季度GDP仅环比收缩0.1%,特别是欧洲大陆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在第二季度都意外增长了0.3%。这些迹象表明,世界经济正在摆脱衰退,尽管未来的复苏之路可能经历波折,但复苏的趋势无疑有助于我国的出口出现周期性的回升。其实,我们已经可以在某些领域察觉到这种周期性的复苏迹象。譬如,随着美国住宅销售在第二季度的回升,我国的家具出口自5月起复苏,6、7月环比增长10%。此外,部分些企业向我们提及未来的涨价计划,这表明企业对需求的持续增加较有信心。

  进入传统出口旺季,期待圣诞订货近期放量。在经历了2007、2008两年圣诞开支的缩减后,今年美国和欧洲的家庭有望在经济复苏的预期下逐步恢复消费的信心。特别是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形势良好,这将改善美国零售商对圣诞销售的预期,促使他们增加备货,由此对我国消费类产品(电子、轻工等)的出口构成有力的支撑。

  欧美回补库存,带动出口增加。调研中,有家电企业表示出口订单出现反季节性增加,并认为这是下游企业趁目前原材料价格处于低位,回补补库所致。此外,从航运公司了解到,对欧航线中,家具和百货超市商品的运量在回升,这可能是欧洲零售业回补库存的表现。

  抢占海外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带动中国出口扩张。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导致的需求萎缩已使众多海外厂商难以为继,也促使许多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进一步向低成本的中国转移,因而在全球需求复苏的背景下,我国的大中型加工贸易商将会受益,中国产品的全球份额有望提高。这一点,得到了不少电子类企业反馈信息的支持。

  总的来看,由于受到以上四种因素的共同推动,我国出口环比数据的改善是明显的,而且预计这种趋势在未来还能延续。其中,旺季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周期的力量已经初露端倪。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