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0个月,中国出口企业完成了从平庸到优秀的质变,它们在此期间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帮助自己度过金融危机、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入场券,也是中国大国崛起之旅中的重要无形资产。
如果说从1976年改革开放到1991年是中国出口企业从诞生到壮大的一个量变过程的话,那么,过去100个月就是它们从平庸到优秀的质变过程。巧合的是,我也是在1991年3月被加拿大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赫德森贝(Hudson's Bay Company)聘为负责世界货源的副总裁,第一次成为北美大公司的高管(北美大公司通常到副总裁一级才算高管,即“officer”)。依我的感受,这100个月也是自己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从平庸到优秀的转型过程,其间的坎坷总是和中国出口企业的磕磕绊绊有意无意地合拍,既有患难之交的相濡以沫,也不乏由共同成功和进步带来的欣喜和激动。
在这100个月中,中国的出口企业经历了无数磨难和动荡,但仍保持了持续两位数增长的奇迹,奠定了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引擎的地位(附图)。记得1985年在美国念研究生时,我的经济学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日本的亚洲地图,然后说:“今后1/4世纪里,这个世界将变成一个以不包括日本的亚洲(Non-Japan Asia)为中心的世界,而亚洲的中心将无疑是中国。”我当时非常兴奋,但最多也只是半信半疑。25年过去了,这位教授的预言以令人惊讶的精确成为事实,中国政府和出口企业在这场世界中心大转移中取得的成功无论怎样形容也不算夸张。
在中国出口企业完成从平庸到优秀的质变后,在它们跨出从优秀到卓越的第一步之前,对过去100个月的成功故事进行一下梳理,有百益而无一害。
从平庸到优秀的核心竞争力
过去100个月,中国出口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其中最为重要的财富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笔堪称无价之宝的无形资产,它已经超越了行业的外延,成为中国崛起之旅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它也常常被人忽视,眼下的一些流行理论就是如此,很多据此制定的政策已经在伤害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有缺一不可的三要素,中国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这三要素的经典代表:第一,必须让消费者受益;第二,必须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第三,必须能适用于广泛的产品和市场。
“中国制造”今非昔比
说到第一点“必须让消费者受益”,不能不谈品质。上世纪90年代初,我还在大连为一家美国公司做驻华首席代表,主要从事男子西装和皮鞋出口业务。那时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松绑,对品质的概念很淡,甚至商业部长胡平买的一双新皮鞋,才穿两天就掉了鞋跟。所以,我们很多精力放在产品品质的提高和管理上。而作为消费者,我和太太那时在美国购物,凡是看到“中国制造”就格杀勿论。这令人想起美国人在二战后曾经笑话日本只会造“垃圾”,这和现在日本人以吹毛求疵、日本产品以精益求精著称的形象完全不同。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制造”如今也正与伪劣产品的形象渐行渐远。今非昔比的“中国制造”,虽然还没有“德国制造”的精密、“日本制造”的完美和“意大利制造”的典雅,含金量却在逐渐提高。
当然,中国为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和汲取的教训都很大。近如2007年,佛山玩具业的领军人、利达玩具董事长张树鸿因产品含铅量超标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自杀身亡,震动世界。张的死引起了人们的思索:优秀原来不是终点,从优秀到卓越,路还长!让人鼓舞的是,中国出口企业家知道,祭奠死者的最好方式是走向卓越。我去年在深圳参观一家生产木制相框的出口企业,它的老总不但有哈佛大学的MBA学位,而且有多年在美国跨国公司工作的实战经验。他大张旗鼓地引进和推广“丰田式管理”,用造日本汽车的方式制造相框,提高品质要求,消灭一切浪费,持续数年降低生产成本,向效率要利润,在金融风暴中,他的工厂出口份额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让人看了为之一振。
难以模仿的三大优势
“必须让竞争者难以模仿”,是核心竞争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条,中国出口企业恰恰具有极强的“难以模仿性”。
难以模仿之一是中国丰富和优秀的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劳动法》的实施,中国劳动力价格“廉”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而且会越来越高,现在中国周边很多国家的劳动力已经比中国便宜。但是,由于日益扁平的世界和日渐模糊的国界让世界经济得以滚动式发展,困扰了中国多年的13亿张吃饭的嘴变成了13亿双创造财富的手,中国劳动力“丰富”的要素至少在未来20-30年里别国难以模仿。
而且,中国工人的勤奋、聪明、心灵手巧世界一流,这是“优秀”要素。今年初我参观了东莞一家专营圣诞树玻璃吊饰物的企业,这样的产品本来非常大路货,入行门槛低,竞争对手多。但这家企业独辟蹊径,充分利用中国工人心灵手巧的特点,重点做需要大量手绘工艺的产品。看到工人在宽敞明亮的厂房里用彩笔手绘一只只吊饰物时,我不禁赞叹:“他们简直就是艺术家!”欧美消费者特别欣赏手工艺品,所以这家公司在传统圣诞装饰物市场一片萧条之下仍保持了销售额的持续增长。
难以模仿之二是中国出口企业的“知识资源”,这一要素也被理论界完全忽视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组成结构非常奇妙,说他们是八国联军也不为过,其中“四小龙”不失为一支劲旅。韩国的、新加坡的、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厂商在搬迁工厂到中国内地的同时带来了出口行业的“知识资源”。
业外的人常常认为开工厂不就是设备加工人吗,有什么难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中国在闭关自守几十年后,最缺的就是出口行业的商品业务人员(Merchandiser),他们和过去所谓的外贸业务员不一样,不光要懂英文,懂外贸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消费国市场的了解和有互动式产品开发的参与能力。可是这一“最缺”却被“四小龙”天衣无缝地及时补上了。在比较好的出口企业里,到处可见韩籍、新加坡籍和中国香港、台湾籍的业务高管,他们同时又为中国内地培训出了第一代虽然还不老练但已能应付自如的业务人员。这种“四小龙”的大混合无疑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博采众家之长的学习机会。
我今年6月调研的一家塑料制品厂就执行了典型的凭借“知识资源”取胜的战略。这家公司的台湾业务团队经验极其丰富,他们看准了欧美市场对新产品和有创意产品的需求以及各大连锁店的“差异化”经营理念,为客户量体裁衣设计出一批又一批有新意的产品,而且确保每家客户的产品不与其竞争对手雷同,避免了同行业的“价格战”,结果订单源源不断,出口额和市场份额都稳步成长。
现在比较时髦的口号是打造“民族品牌”,而依我看,企业要么打造世界品牌,要么别造什么品牌,民族品牌从诞生前就注定有着理念上的错误。日本的丰田和松下,韩国的LG和三星,哪个不是国际品牌?再看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哪有真正的品牌可言?世界变得扁平了,你不占领国际市场,国际品牌就占领你的市场,弱肉强食,很残酷,也很现实。中国得天独厚的“知识资源”将是中国企业开始打造世界级品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优势。
难以模仿之三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港口、铁路、航空、公路到仓储,星罗棋布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物流网络。印度虽然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可基础建设大大落后于中国,在这方面,中国至少还有10-20年的优势。
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已经卓有成效的上游供应商网络。两者叠加使得中国出口企业在整体物流链上的增值度大为加强,弥补了劳动力逐渐昂贵的不利因素。这就是前些年去越南办厂的企业现在有不少开始回迁的缘故。跨国公司在做货源战略分析时不只盯住工人工资这一个简单的数字,最终的决定因素恰恰是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价值。中国的优势已经形成,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用足它。
离不开的中国产品
最后谈一谈“必须能适用于广泛的产品和市场”这一要素。我过去22年里分别在6家北美公司工作,涉及的产品包括服装、鞋类、电器、文具、食品和工艺品,涉及的市场包括美国大众、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的全部消费层次,从我所见,可以说中国的企业和产品无处不在,无往而不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美国记者莎莉曾经写成一本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我的一个同事想体验一下莎莉的经历,结果不到3个星期就告失败。还有什么比这些经历更能反证“中国制造”适用于广泛的产品和市场并让消费者受益的事实呢?其实,受益的何止国外消费者,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在解决中国就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是巨大。
从优秀到卓越的入场券
如今,面对金融风暴,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家却常常感到迷茫,他们常常问我:我们怎么办?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这也是中国出口企业集体需要面对的问题。华为的诠释或许是一种答案。
2001年,华为已经实现销售额255亿元、利润27亿元,算是相当优秀了。不过,任正非却在《华为报》上发表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华为的冬天》,其中有段话引人深思:“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依他的标准,那时的华为充其量就是平庸而已。此后100个月,自认平庸而又不甘平庸的华为在国际化道路上“屡败屡战”,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从平庸到优秀的转变,2008年,华为实现销售额233亿美元,其中75%来自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回首已经走过的路途,陈尸遍野的有多少曾经自诩或被吹捧为“优秀”甚至“卓越”的企业。华为的坎坷轨迹和中国出口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的奋斗对中国出口企业从优秀到卓越有着很多启迪。
我个人认为,金融风暴中受打击的不光是中国,也不是一家企业,中国出口企业已经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它们通过这场考验并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入场券,研究好它,把握好它,用好它,比什么都重要。在刚刚结束的两周中国之行期间,我和同事们为200多家出口企业的老总们举行了4场研讨会,结合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明确劝告出席会议的老总们:
1.“走出去”要“一停、二看、三通过”,要慎行、慢行。
2.打造民族品牌没出息,要做就做世界品牌。
3.打造品牌和开发新市场是远水,金融危机是近渴,远水不解近渴,保住现有客户是当务之急。
4.“定价权”不要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定价。
5.“走高端路线”要不得,根本就没有市场。
6.“为他人做嫁衣裳”大有钱赚,要端正态度,牢骚太甚防肠断。
7.跨国公司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民族主义情绪虽能哗众取宠,但于事无补。
8.保就业人人有责,劳动密集型产业举足轻重。
只要用足已有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和中国出口企业的前途就让人充满信心。美国同事和朋友常常问我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前途究竟如何?”回顾过去100个月的成功和我们所创造的巨大财富,想到100个月中的种种磨难和众多破灭了的关于中国要崩溃的预言,我最喜欢用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诗来回答: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