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厄尔尼诺现象和生物能源、资本投机需求影响,今后12个月,粮食供需的均势可能被打破,粮价上涨的压力可能大过下降的动能,粮食价格危机其实并没有完全消退。
今年的春、夏季特别热,都是厄尔尼诺(El Ni??o,西班牙语意为圣婴)惹的祸。中国的炎热天气,与澳大利亚、阿根廷、印度的极端干旱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热带太平洋区域季风洋流出现异常而带来的反常气候,通常每2-7年来袭一次,上次现身是2006年的事情。跟随地球自转,太平洋的季风洋流一般由东向西移动,为太平洋西岸带来热带降雨。当厄尔尼诺袭来时,季风洋流变成由西向东移动,太平洋表层的温热气流被抽向东岸,大洋海水变得平静,水温异常升高,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会出现大面积的干旱,东岸赤道附近则出现涝灾,而东岸高纬度地区也多会经历旱灾。
厄尔尼诺所带来的平静海面,曾成就了麦哲伦在1520年的环球航行,不过它为人类带来的更多是灾难。作为世界粮仓的澳大利亚、阿根廷,今年均遭受罕见的旱灾,粮食收成(尤其是小麦)减产10%以上基本已成定局。人口大国印度6月的雨季降水仅有平时的46%,比过去40年中四次大旱灾的情况更严重。
IMF经济学家阿伦·布鲁纳(Allan Brunner)的研究显示,厄尔尼诺与20%的商品通货膨胀相关联,与G7国家中10-15%的消费物价通胀相关联。2007年全球范围内粮食通胀,直接与2006/2007年的厄尔尼诺有关,而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对全球物价的影响更大。
厄尔尼诺现象,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太平洋两岸的近赤道地区,对处在中纬度的中国有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过去40年中,共有11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对中国气候具有重大影响的只有一次:1998年中国北方严重干旱,而南方则洪涝成灾。今年的气候状态,有类似1998年的地方。
影响世界粮食价格的,当然不止厄尔尼诺一个因素。受前两年粮价暴涨刺激,全球粮食耕种面积创出新高,2008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3亿吨,为历史新纪录。丰收后一些粮食出口国相继取消出口禁令,进一步加剧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经济学人》杂志的粮食价格指数去年暴跌40%。几个月前,国际粮农组织估计2009年全球粮食总产量为22亿吨,实际产量可能介乎21-22亿吨,供需应可大致平衡。
今后12个月,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可能打破目前的供需均势,粮价上涨的压力或许大过下降的动能。第一个是生物能源对粮食的需求。美国玉米产量中有1/3在2007年被用来制造乙醇,此数目在2008年大跌。但是如果石油价格随着经济复苏重新上到70美元/桶以上,生物能源对粮食的需求势必大增。大体上说,加利福尼亚州汽油价格超过每加仑3美元,替代燃料需求就会出现。最近,加州汽油价格已经突破了3美元/加仑。
第二个是资本投机需求。金融海啸似乎已告一段落,资金又重新向风险资产移动。央行疯狂的流动性注入,加深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心。此次是全世界央行同时犯规,估计一部分资金最终会选商品作为替代储蓄货币。由于农产品的需求波动较小,相信会受到青睐。美元可能的贬值,更为商品价格上涨预期火上浇油。
第三个就是厄尔尼诺。气候的预测与经济预测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预测失误的可能性颇大。气象学家现在认为,这是一次比较温和的厄尔尼诺现象。一旦干旱情况持续到明年,并继续蔓延,2010年的粮食供应便会受到严重制约,加上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上扬,农产品价格可能在明年有明显的上升。
这一轮经济衰退,将世界多数国家的消费物价指数均拉至负数,通缩压力暂时大过通胀。不过这主要表现为就业市场的衰退和产能过剩的恶化,零售食品价格其实下降得并不多,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食品价格甚至不跌反升。粮食价格危机,其实并没有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