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能源、原材料等所谓抗通胀资产的价格已经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一旦通胀来临,其防御性恐怕会受到冲击,抗通胀类资产最佳的投资时机是在通胀预期刚刚被制服之后的阶段。
在各国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未来通胀的阴影开始笼罩全世界。然而,由于经济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金融体系尚未修复,通缩依然是当前经济所直接面对的问题。投资是依赖当前、预期未来对资产的定价,所以,时下投资也就面临一般意义下并不兼容的通缩与通胀的双重背景。投资者一方面要寻找基本面复苏的概念,另一方面要寻找能够抵御通胀预期的标的,这就衍生出当前的地产、能源、原材料等投资热潮。虽然这种通胀预期下的投资概念是理性的,然而一旦通胀真的来临,恐怕人们所追逐的这些资产的防御性就要受到冲击,并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
通胀的出现往往来自流动性的充裕,当前各国央行大量印钞,市场预期这迟早会导致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资源,因此,资金不可避免地流向地产、能源、原材料等领域。各国地产资产的表现也有巨大的不同,美国地产业作为此次危机的最初源头,尚未走出危机,房价也就很难复苏;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很多地方的房价则开始冲击新高。能源与原材料是可交易品种,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开始复苏的带动下,其价格也迅速反弹。然而,通胀预期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各种商品价格都随通胀上涨的线性关系。
危机之初,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会否陷入大萧条上,几乎所有资产的价格都急速下滑。一旦经济稳住并有复苏的迹象,投资者很自然地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政府负债与财政赤字等挽救经济政策的后遗症上,于是,刚刚被恐慌甩卖的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出现了巨大的涨幅。发达国家经济尚未完全止跌,油价已经翻倍,这并不能完全用基本面的供需关系来解释,还有过剩资金在商品领域的投资预期等多方面的原因。
过去,经济周期的演变大致沿着“货币宽裕、经济恢复—经济从正常向过热过渡、通胀开始、货币开始紧缩—经济减速、通胀下降、货币开始宽松”的路径发展,不过这次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即使恢复,可能也会很脆弱,故而政府对通胀的容忍度可能比过去高。这可能就是当前经济尚未复苏,通胀已成投资主题的根本原因。然而即使容忍力再强,真正面对通胀,政府与央行也要出对策。一般的通胀是由于经济增长过快而导致的需求超出供给引发的物价上涨,应对时一般需要提高利率、收紧货币,最终将需求拉下来、经济增长放缓方可稳住物价。本次通胀预期来源于数量化放松的货币政策,因此最终可能导致较为恶性的通胀。不过,当经济恢复、通胀真正来临时,政府也不可能袖手旁观,需要采取的政策可能也不只是提高利率、收紧货币,还得包括平衡财政,这将导致财政政策收紧。这些措施必将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总需求下滑。美国上一轮较为恶性的通胀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1982年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Paul Volker)将利率提到20%左右才被彻底煞住。
由此分析看,防通胀的投资绝非一味地投资于所谓的抗通胀资产,尤其是在此类投资主题已经持续一段时间、资产价格已经上升一定幅度后,相关资产恐怕会在通胀出现后显现一定的风险。抗通胀类资产最佳的投资时机可能是在通胀预期刚被制服之后的阶段,此时,资产价格会由于经济低于自然增长率、产品供过于求而被压低。
未来的通胀将更多是短期经济周期造成的、偏于良性的通胀,当前中国预期的通胀就偏向良性,欧美则偏恶性。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国应该更加注重如何免于被卷入未来欧美的恶性通胀和随之而来的长期滞胀。中国经济要走出独立于西方经济之外的健康路径,最有效的武器可能莫过于以人民币的升值保持国内价格体系的平稳。这样,资产价格也就可以免于过度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