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走出V型复苏的轨迹。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投资、日渐活跃的地方政府投资、逐步复苏的房地产投资,以及火爆的住宅、汽车销售,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中国经济在内需的拉动下,正在呈现强劲的回升态势。这意味着,2009年“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基本无忧。相信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从地方到中央,都会更加认同这一判断。当保增长的目标有望实现之际,未来的政策将如何演变?我们认为,政策重心将转向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结构失衡。调结构,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消费品和低碳经济板块有望因此受益,值得战略性配置。
调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
失衡:消费品行业受益
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的结构失衡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1990年,中国的国民消费率尚有62%,到2008年这一比率已经降低到了49%,与此同时,投资率从25%上升到41%。目前中国的消费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70%的水平。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有关。然而,如此高的投资率、如此低的消费率,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经历同样发展阶段时也是罕见的。2008年底以来,为了缓冲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拉动中国经济走出颓势,我国实施了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以及一系列保增长举措,其核心再次聚焦于投资,这进一步加剧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当然,暂时性的牺牲结构、保证增长,这么做在当时环境下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在“保八”无忧之际,调整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结构将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立足于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措施有望在未来成为政策关注的核心,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减少消费限制等。这些举措见效较慢,因而不能成为“保增长”的核心措施,但其功效长远,因而适于在增长无忧之际全面推进。随着“调结构”政策预期的升温,消费品板块(商贸零售、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将具备一定的进攻性,值得战略性的配置。
调整外需与内需的结构性
失衡:消费品制造业受益
中国经济的另一个结构失衡在于,对外需的依赖度过高。2008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58%,在大国经济中实属罕见。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使得我国经济在此轮全球经济调整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因此我们认为,“调结构”政策可能会对那些出口依存度高、而且当前又面临较大产出缺口的行业给予扶持。我们发现这类行业以消费品制造业为主(附表)。而且,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已经达到或接近17%的上限,进一步刺激出口的政策已无太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可以预计,引导这些行业的供给转向内需的结构性调整政策,有望逐步出台。
调整能源使用的结构性
失衡:低碳经济受益
中国经济的又一个结构失衡是,对矿物能源依赖度过高,碳排放量过大。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首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中国一家的排放量就占了全球总排放量的1/4,其规模等于欧盟、印度、俄罗斯的排放量之和。2009年底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将对《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游离于减排约束之外的状况可能会被改变。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同时也是一个有望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国将承受的国际压力不容小觑。
为此我们预计,中国政府在2009年下半年将出台一系列“调结构”政策,鼓励非矿物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节能技术的发展,为2009年底的谈判赢得更有利的位置。由此,低碳经济产业将会得到政策的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清洁煤发电、核电、光伏发电等产业有望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