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区域经济增长将更趋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7日 13:05  《新财富》

  我们的研究显示,曾在美国各州之间、欧洲各国之间出现的经济增长趋同效应(穷州/穷国追赶富州/富国),如今已开始在中国不同区域间显现。而未来5个方面的动力将驱使中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更大规模释放。

  经济趋同,即“追赶效应”(Catch-up Effect),是指不发达地区通过学习和模仿发达地区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技术、制度,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趋向于以比发达地区更快的速度增长,因此长期来看,两者的人均国民收入和生产率存在趋同效应,即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增速与其人均收入的初始水平呈负相关。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际知名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发现不发达经济体追赶发达经济体,两者之间存在经济趋同的现象(Economic Convergence),而且研究还表明这种经济趋同现象不仅存在于贫富不同的国家之间,还存在于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那么,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是否存在经济趋同的趋势呢?

  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经济格局,是区域经济趋同的先决条件。从各省市GDP占全国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11个省市(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占比高达58%,中部8省(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占24%,西部12省市(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仅占18%。从人均GDP来看,东部地区人均GDP高达5791美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43美元;中、西部地区仅2712和2391美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镇化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集长三角、京津唐以及珠三角中国三大城市群,城镇化率高达60.5%,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为43.6%和37.8%。以上指标均显示,较东部而言,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更大。

  我们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经济趋同现象明显: 31个省市的经济增长情况显示,过去7年,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速与人均实际GDP初始水平明显负相关,即较为贫穷的中西部地区以更快的经济增长追赶东部沿海地区,彰显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之势。过去几年经济趋同动力主要源于:(1)政府坚持推进中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策略,对中西部地区机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幅明显高于沿海地区,提高了中西部地区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2)中国能源矿产资源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必需品的储量远高于东部地区,而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导致对能矿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资源品价格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从中获益。

  前瞻地看,综合考虑市场与政策因素,未来中国区域经济趋同将更为显著,中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将会大量释放。其原因在于:

  第一,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溢出效应:以前沿海学海外,以后内地学沿海。原先沿海地区发展较快,是因为沿海地区更多地融入了国际贸易,有贸易顺差,有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也引入了先进的管理和境外更大的国际市场。如今全球经济调整,出口增速下降,FDI减少,因此沿海地区通过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开拓市场的难度较大,而内陆地区反过来可以向沿海地区学习,双方的差距缩小。

  第二,过去多年中国的货币增速多半来自外汇储备的增长而非国内信贷扩张。由于沿海地区通过出口赚取大量外汇,其货币供应相对内地更为充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但目前出口不景气、外贸顺差下降,资金供应上,货币增速来自贷款推动而非外汇增加,因而融资优势更多地向内陆区域倾斜。此外,由于东部沿海地区资本存量比中西部地区更加充裕,可能较早面临资本边际回报递减的问题,而中西部地区出现这种问题会相对迟一些,因此可能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并取得较高的资本要素生产回报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第三,人才因素,过去优秀人才集中于沿海地区。而伴随全国教育水平提升和人力资本增加,目前沿海这些优势在减弱,很多优秀人才也向内陆流动,内陆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占人口比例明显攀升。

  第四,中国开放度的提高降低了地方保护主义。过去10年中国加入WTO、不断降低进口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至2008年的9.9%),使得对外开放度大幅提高,如果某一省区实施保护主义不与其他省做生意,那么其他省区完全可以选择跟外国人做生意,因此客观上降低了过去省与省之间的保护主义倾向。

  以上四点是客观的市场因素造成的影响,第五点是政策因素:中央政府有意识地致力于缩小地区差异,维持社会稳定,因此在政策上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据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7月7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曾表示,政府投资和信贷资金都要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