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海涛
9月17日,创业板迎来首次发行审核会议。
本报记者查询已披露的发审会安排发现,现有35人创业板发审委中,以23名专职委员为基础,按每组7人共分为四组,每组有专职委员5-6人,兼职专家委员1-2人。
值得注意的是,每组委员配备的兼职专家委员的专业,与该次所审核企业所处行业基本相符。比如科技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戴国强,其专业是流体机械、管理工程,而其参与审核的企业是立思辰科技、佳豪船舶。
“可以看出,这次专家委员的安排,是为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能对创业板企业的新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进行专业判断,发表更专业意见,使发行审核更客观、公正。”东吴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监余焕说。
四组集中审核
目前,创业板发审委共35人,其中专职委员23人,兼职委员12人。
从已公布的7次创业板发审会委员安排看,专职委员被平均分为四组,除一组为5人外,其余均为6人,同时每组配备1名兼职专家委员,该委员的选择依据是审核企业所处行业。
同时,每个审核小组的专职委员基本固定。比如将审核青岛特锐德电气等4家企业的小组专职委员固定为:王建平、吉争雄、朱海武、李文祥、陈臻、蒋新红。
“专职委员固定搭配有利于提高审核效率。”余焕说,有的委员前期已看过相关企业的材料,或者参与过初审阶段,对所审企业的状况比较了解,同时这些委员专业搭配相对合理,法律、会计、财务等均能照顾到。
公告显示,17、18日两天内,四组委员要密集审核13家企业。本报记者查询发现,每个小组审核的企业数量基本均衡分布,其中有三组委员每组审核3家企业,一组委员审核4家企业。
“这些发审委委员的压力应该非常大,审核创业板首批企业本身就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时间紧、工作强度大,而且发审会开完之后,立即要作出是否予以通过的决定,也考验委员的专业性。”余焕感慨道。
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集中召开发审会源于两个因素。
一是行政许可程序的要求。这批企业报送材料非常集中,即在7月26日报送、7月31日受理,导致在反馈意见和初审环节就非常集中,客观上会导致后续发审会的集中召开。
二是考虑创业板板块形成的需要。“创业板要形成一个板块,首批企业挂牌后,应该有相对较多的股票交易支撑,才能称之为板块。首批审核较多的企业为后续板块的形成也会做好准备。”该负责人说,这一方面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抑制初期由于供不应求导致的爆炒局面。
专家委员发挥优势
发审小组成员中,不固定排组的是兼职专家委员,已披露参与发审的共有顾大伟、戴国强等9人。这些专家委员参与审核的企业的所处行业与其专业基本吻合。
比如要审核3家企业的沈心亮,是科技部下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其专业是生物制品,而他参与审核的企业是重庆莱美药业、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公司、安徽安科生物工程公司,都与生物制药有关。
浙江大学副校长吴朝晖的专业是计算机、现代服务业,此次要审核两家企业,分别是河南汉威电子、北京鼎汉技术公司。
“从这次安排可以看出,行业专家的特点非常突出。”余焕说,比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司长顾大伟,其专业是热能工程,此次参与审核的两家企业,一家是青岛特锐德电气,主营铁路用特种电气设备;一家是南方风机,主要制造与地铁隧道换气通风有关的设备,都与热能工程有一定的关联度。
此前的创业板发审委成立大会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言辞恳切地表示,各位委员都是经过推荐并严格筛选,在所处行业和所在部门都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和社会声望,“大家一定要严守相关纪律,严守发审委工作程序,严守工作秘密和商业秘密,努力使第一届创业板发审委成为严谨规范高效的发审委。”
证监会在专业性和职业操守方面分别给创业板发审委委员提了“48字箴言”,即:弘扬正气、廉洁自律、金钱有价、人格无价、名誉受损、追悔莫及;坚持原则、独立审核、加强学习、提高水平、恪尽职守、作风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