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部6省助推经济发展60年纪略:挺起东方巨龙脊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5日 17:18  中国政府网

  挺起东方巨龙的脊梁!

  — —中部6省助推我国经济发展60年纪略

  新华社武汉9月15日电(记者戴劲松、苏晓洲)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条正欲昂首腾飞的东方巨龙,那么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6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就像是她历经沧桑的坚强脊梁。

  站在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中部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雄踞中部,是中国经济版图上纵横交接的枢纽所在,而且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中更是承载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重任的一支中坚力量。

  交通大动脉:实现历史性跨越

  摊开中国地图,中部6省位置之显要一览无余:横贯东西的长江、黄河和陇海铁路,纵穿南北的京广、京九铁路以及京珠、沪蓉高速公路,都在这里交汇。

  60年前,武汉虽有“九州通衢”美誉,是长江上重要的码头,但当时经长江干流的货运量也仅为449多万吨。

  1956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浮想联翩,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诗句。仅仅1年4个月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千百年来的长江天堑,第一次变为坦途。

  如今,“万里长江第一桥”已成为新中国60年记忆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其之后,长江上已建和在建的桥梁已近百座。当火车或汽车在这些大桥上飞驰而过时,曾经繁华一时的码头渐成历史。

  然而,历史不会忘记50多年前那次伟大跨越,中部地区的通衢功能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铁路先行策略,全面加快中部交通建设步伐。今年4月1日,跨越我国中部的合(肥)-武(汉)铁路新干线和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同时开通运营,成为继东部的京津城际铁路、合宁客运专线之后,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成果,也使中部地区一步迈入高铁时代。

  就在一周后,满载冠捷显示器的集装箱先经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区,然后在阳逻港“登”上货轮,历经48小时行程抵达上海洋山港,随即转乘远洋干线船舶出口海外。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说,这是湖北省“区港联动”快速通关模式下的第一个国际物流实例,同时也标志着中部地区最大港口——武汉新港“江海直达航线”开始运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山西、陕西、四川、贵州等省的货物都可以通过这里通江达海。

  在新通衢定位上,中部6省的区域特点正被赋予新的内涵:安徽、江西紧靠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江西、湖南毗邻珠三角和港澳,湖北、河南是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的桥梁、纽带,山西、河南紧靠环渤海经济圈。对此,有专家说,中部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在中国版图上占据着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同样以武汉为例,如今每年经长江过武汉新港的货运能力已达亿吨以上。

  随着中部地区内畅外联、接南纳北的新“九州通衢”格局的逐渐成形,一个新的以中部地区为枢纽的包括“铁水公空”四大运输体系在内的现代交通网络已经呼之欲出。

  能源中枢:牵一发而动全局

  60年,弹指一挥间。但在中部地区,人们利用这60年,已足以施展大手笔,将这里由中国传统的能源输出之地,转变为中国新的“动力之乡”。

  自古以来,中部地区就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基地,山西的煤炭可供半个中国之用,湖北的水能资源富甲天下。然而,这些资源或作为廉价的燃料大量输出,或作为流水日复一日地“奔流到海不复回”。中部6省虽有“能源之乡”的桂冠,却没有得到“动力之乡”的实惠。新中国成立后,接力进行的几大工程,使中部地区的这一尴尬境地得以扭转。

  作为这几大工程中最新的一个,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今年9月5日,这一工程中的一大重点——湖北省扎营港长江大跨越标段架线工程主体部分完工,这是中国首个跨越长江的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作为中国西电东输的重点工程之一,绵延2000公里的“向上线”明年建成投运后,600万千瓦的清洁能源将直接输送至上海。同时,中国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也通电运行,来自山西的火电首次通过这一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进入湖北,华北、华中两大电网首次实现了联网运行。

  湖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项目总工邹俊说,一纵一横,两条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特高压线路在中部汇合,使这一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中枢”,而它们的源头正是以三峡工程为首的鄂西水电中心。随着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的建成和中国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的即将完工,湖北省宜昌市正成为全国最大水电能源的输出地。尤其是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847亿千瓦时,每年为全国人均提供70千瓦时电。

  曾经被人称为“煤黑子”的山西如今已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煤炭资源遍布山西省119个县(市、区)中的91个,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省份。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趟运煤重载专列驶离坑口和发煤站,随车轮滚滚东进南下。

  据统计,从1949年到2008年的59年间,山西共生产煤炭105.24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外调量约72.5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的70%以上。有人曾计算,如果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外调出省的煤炭修筑成截面为49平方米的城墙,其工程量相当于修筑35条“黑色”的万里长城……

  天下粮仓:举足轻重

  从飞机上俯瞰中部地区:地势低平,山色如娥,河湖密布,波纹如绫。这里是中国淡水湖泊最多的地方,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粮仓”,自古就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统计数据显示:中部6省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人口3.61亿、占全国28.1%。多年来,这里以占全国37.7%的耕地产出占全国42.6%的粮食,其粮食生产对全国粮食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

  在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于1978年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00年,这里又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安徽财政预计投入“三农”的资金将达到1800亿元,比“十五”增长1.5倍。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全省力争到2010年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750万吨,粮食可调出量将增加到500万吨。

  河南,这个有着近亿人口、5000多万劳动力的人口和农业大省,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上生产出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每年调出粮食及粮食制成品200多亿斤。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油料产量505万吨,居全国第1位;棉花产量66万吨,居全国第3位;肉类总产量542.90万吨,居全国第3位。粮食产量更是连续5年大丰收,2008年达到536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告诉记者,河南省并不满足于“大粮仓”地位,还要进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大厨房”。经过不懈努力,河南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的国内市场上,近三分之一的方便面是“河南造”;一半的火腿肠、速冻水饺、味精出自河南。

  俗话说:“猪粮油安天下”,这里的“油”即食用油,特别指食用植物油。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菜子油消费国,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6%左右。而在湖北,全省种植油菜的面积达1700万亩,总产量190万吨,分别约占全国的1/6和全球的1/20。经科研部门近30年不懈努力,双低油菜种植的普及率已达95%,其种植量占全国的近1/4。中国是世界油菜种植第一大国,湖北又是中国油菜种植的第一大省,业内一直有“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的说法。

  崛起战略:全面复兴担重任

  新世纪以来,“中部崛起”发展战略逐步上升为国家决策。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崛起战略正式成为继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布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当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时,中部6省从“不东不西”的“凹陷”政策困境中走了出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河南、湖北希望借此形成“中原隆起”和“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要融入东部发展,一方面又要与中部省份一道崛起。

  2007年岁末,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崛起打造新的引擎。中部其他4省也先后确立了经济发展的“龙头”: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江西的“昌九经济走廊”、山西的“晋中都市圈”,分别成为各省全面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

  2008年,湖南省和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1万亿元,加上之前GDP已超万亿元的河南,中部6省在全国只有13个成员的“万亿元俱乐部”中占了3席。安徽省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居第14位,如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速,在今年也有望成为这一俱乐部中最新的一员。

  中部6省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因此,“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终身高级顾问邹恒甫说:“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看,中部地区好比中国的脊梁,它的崛起不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这一东方巨龙能否真正腾飞的关键所在。”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